金安平
現(xiàn)在大學流行“辦班”,即在正常的國民教育、學歷教育計劃外,單獨或者與機構合作辦一些非學歷教育的短期培訓班。這種利用大學的教室、教師等“富余”資源辦班的形式,可以追述到京師大學堂時期。
一九○五年科舉制廢除后的京師大學堂進士館面臨停辦,清朝學部決定將進士館的甲辰科學員(即一九○四年入學的)全部公費送到日本法政大學學習。這樣一來,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的教室、宿舍、老師就空出來了。于是學部靈機一動有了這樣的動議:“查進士館甲辰內(nèi)外班(內(nèi)班即住宿班,外班即走讀班)學員業(yè)經(jīng)本部派遣赴日本游學,館中講堂尚有空閑之處,教習亦有閑暇之時,擬就該館暫設政治理財講習科”(《咨行各部院選擇人員咨送政治理財講習科以便開學文》,見清《學部官報》第六期)。
講習班一九○六年十一月開班,期限是六個月,學員來源是“由各部院選擇有根底自愿講習之員,咨送本部入科講習本部”。學員定額八十人,學員概不住宿,但由進士館為學員“預備午餐,以免往返之勞”。講習班學什么呢?學部的通知說,“法政理財為從政必修之學,國家預備立憲需用此項人才尤為殷切,非及時講習不足以應急需”,“本講習科專課政治理財以養(yǎng)成政界應用之人才”。講習班共開八門課,包括法學通論、憲法、行政法、國際公法、理財通論等,每星期授課二十二小時。該班是學部招生,“附設于進士館”,沒有入學考試,可以說這是大學合作“辦班”之肇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