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趙民勝
摘 要:后土文化是傳統(tǒng)祭祀文化,起源于上古時代,一直流傳到當代。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扮演承前啟后的關(guān)鍵地位。漢朝時郡縣制的成熟、社會生產(chǎn)的恢復、儒教思想地位的確立影響著兩漢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狀況。后土祭祀作為國家進行文化控制的手段,也隨著兩漢社會的發(fā)展而變遷。
關(guān)鍵詞:兩漢社會;郡縣制;儒家;祭祀改革;后土祭祀
本文主要討論兩漢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狀況對后土祭祀的影響。漢朝開始于公元前202年,在漢朝建國的時候,因為打了多年的仗,天下殘破,民不聊生,急需恢復生產(chǎn),讓天下百姓休養(yǎng)生息,所以以黃老之道治理國家,推行無為而治。劉邦繼承了秦朝的祭祀傳統(tǒng),秦朝的祭祀最主要的是在泰山的封禪大典,即在泰山祭天是封,在泰山腳下的梁父山祭地是禪。漢初除了保留了傳統(tǒng)的社神祭祀,還設(shè)立了祭祀官與女巫來負責天地等的祭祀,“地祇”由“梁巫”負責祭祀。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來治國,秦律名目繁多,株罰苛刻,橫征暴斂,社會矛盾激化,民怨沸騰。有個地方落了隕石,老百姓就悄悄在石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當時有人拾到秦始皇失落的玉璽,便托神言說:“今年祖龍死”。說明人們反對秦朝的暴政,懷念舊有的諸侯列國模式,不歡迎大一統(tǒng)。劉邦建立漢朝后,順應民意封了功臣做異姓王,也封了一些六國的后代做王侯。只有少數(shù)有識之士認識到大一統(tǒng)和郡縣制的先進性。劉邦又通過各種手段誅除了異姓王,又大封他的子弟為王,稱為同姓王。政治制度上采用郡國并行制,有的地方是王國侯國,有的地方是郡縣制。這種郡國并行制,諸侯國的國王擁有地方自治權(quán),提高了各國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的積極性,促進各國因地制宜發(fā)展適合本地的生產(chǎn),地方王國的經(jīng)濟因此迅速發(fā)展起來。西漢前期諸侯王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對整個西漢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文帝、景帝時,為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政府的威脅,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文帝采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景帝采納晁錯“削藩”的建議,削減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區(qū),導致了以“清君側(cè)”為借口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捌邍畞y”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quán),又減縮諸侯王的統(tǒng)治機構(gòu),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基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拔宓隆笔侵肝逍心?、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運轉(zhuǎn)。鄒衍常用此來解釋歷史變遷、王朝興衰。秦朝自稱得了“水德”,制定了一套和“水德”相應的制度。到漢代,五德終始說還在盛行。漢文帝時有人提出漢代秦,所以漢應該是“土德”。不久就有黃龍出現(xiàn)的吉兆,證明漢朝是“土德”。漢朝正式確認自己是“土德”,對后土的祭祀才重視起來。
作為第一個平民皇帝所創(chuàng)建的漢朝,在沒有宗法尊貴血統(tǒng)的情勢下,漢朝要確立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合理性,就需要通過造神來說明君權(quán)神授。漢文帝先在渭陽修建了五帝廟,祭祀五方天帝?!昂笸痢笔侵醒胩斓埸S帝的佐神,自然也在渭陽五帝廟中。不久漢文帝又修建了五帝壇。在古代鼎是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是最貴重的寶物。到文帝時漢朝已經(jīng)完全控制了國家,但沒有寶鼎好像漢朝的統(tǒng)治沒有得到上天的認可。尋找寶鼎,也成了漢朝皇帝的心結(jié)。根據(jù)方士的建議,漢文帝在汾陰之南的黃河岸邊建廟祭祀,祈禱周鼎早日出現(xiàn)。漢文帝的舉動,遭到了崇尚黃老無為之術(shù)的薄太后的反對。漢文帝只好老老實實地奉行無為之治,把祭祀放到了一邊。這也是漢文帝最早有祭祀后土之意而沒有能夠祭祀后土的原因。到漢景帝劉啟仍然不敢再動類似的念頭。就是到了漢武帝劉徹,在太皇太后竇氏活著的時候,也不敢接近儒生與方士。幾位太后就是用黃老無為之術(shù),造就出一個著名的“文景之治”來。
在太皇太后竇氏去世后不久,情況發(fā)生了改變。經(jīng)過六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社會經(jīng)濟已經(jīng)得到恢復,為漢武帝發(fā)展祭祀提供了物質(zhì)上的條件。二則當時“天下艾安,搢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如大文豪司馬相如,到臨死前還“遺札書言封禪事”。三則武帝本人具有好大喜功的性格特點,對于向天地報告成功的封禪大典,無疑是他心向往之的事情了。
首先漢武帝恢復了“郊見五畤”的大型祭祀活動,此后每三年去祭祀一次。但五畤天下劃分為五方的理念,卻與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思想沖突。于是,就有方士提出“泰一”的新理念:“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卑盐宸教斓圪H成了“泰一”的佐神,使天界成了神仙系統(tǒng)的領(lǐng)導者,正好投合了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漢武帝在長安東南郊修建了“泰一祠”,如法祭祀。后來又有方士說 “天一、地一、泰一”,共“三一”。這里 “天一”是天帝,“地一”是“后土地祇”,而“泰一”,按照天地人三皇的類比,就是人中皇帝了。將人中皇帝與天地并列為同一高度,正好切合了漢朝皇帝因為出身無宗法血緣的遺憾,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同。
漢武帝大搞祭祀還有另一層意義.首先是客觀存在的大量方士與神仙思想必須正視。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采用“推恩制”,允許各藩王把領(lǐng)地分封給自己的子孫。這樣藩王數(shù)量多了勢力小了,構(gòu)不成對中央的威脅。同時漢武帝用盡各種手段來挖空藩王手下的人才,以避免再次出現(xiàn)淮南王劉安因方士攛掇造反的事情來。漢武帝大搞祭祀,要求各地藩王隨喜孝敬,拿金銀來助祭。漢武帝以金銀數(shù)量少質(zhì)量差等原因削去很多藩王的爵位,消除了不少地方割據(jù)勢力。三國時代的劉備本是漢室宗親,他祖上就是“坐酎金失侯”的。
漢初的幾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經(jīng)濟社會開始恢復,百姓也適應了漢朝的統(tǒng)治。但北方匈奴強盛,時常侵擾邊境。漢朝要抵御外侮,必須要富強,必須要有凝聚力,推行中央集權(quán)就成了必然。宗教祭祀則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手段。當時人們信奉鬼神,國家順勢建立起中央皇權(quán)特色的新型祭祀,以神靈的力量來凝聚人心。漢武帝對各種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神靈一律接受加以祭祀,很好的凝聚了人心?;实劢邮芰四膫€地區(qū)的神,實際上也就接受了哪個地區(qū)群眾的心。這樣就把皇帝和神靈們綁在一起,增加了漢朝天子在人們心中的分量。人們在神靈崇拜之外又增添了皇帝崇拜。
隨著封建中央集權(quán)政治的強化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儒學為獨尊的思想統(tǒng)治的加強,漢武帝在元狩至元鼎間,逐步把長安西北的甘泉建成了新的祭祀中心。后來又造了泰山明堂,把泰一和五帝祠在堂上,建立起一種以泰一做總管,以五帝分司五天的新天國秩序??墒瞧珱]有祭祀后土,造成了一個很大的缺憾。
《史記·孝武本紀》證實:元狩二年,漢武帝又一次去“雍”祭祀天帝。祭祀儀式完成后,漢武帝說:“現(xiàn)在朕親自祭祀了上帝,但后土沒有祭祀,真是失禮?!碧妨钏抉R談、祠官寬舒等商量后認為:經(jīng)典上說“天地牲角繭栗”,現(xiàn)在陛下要祭祀后土應當在“澤中圜丘”上,祭完后,將祭品埋入土中。參與祭祀的人,應穿黃色的衣服,以與土德相配。漢武帝“東幸汾陰”,尋找“澤中圜丘”。漢文帝時在汾陰建廟祈周鼎而始終不得,成了漢朝后代皇帝的心病。漢武帝很想有去看看預言要出周鼎的地方。
為什么漢武帝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提議建祠,而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才建成后土祠?這期間,西漢王朝戰(zhàn)爭與災禍相繼,漢武帝無暇顧及建祠。民生艱巨,國家困敗,盡管漢武帝采取了許多措施去緩解災情,但同時又寄希望于神靈。于是在元鼎四年建祠于河東汾陰,祈求神靈保佑一方安寧。
就在漢武帝東幸汾陰是,汾陰縣里一名叫公孫滂洋的男子自稱看見汾河旁邊,升騰起神秘的紅光。《漢書》記載此為“見汾旁有光如絳”,這是吉兆。于是漢武帝決定在“汾脽”上建立后土祠,正式確定“汾脽”為祭祀后土的地方。元鼎四年冬十一月甲子,漢武帝在汾陰舉行祭祀大典祭祀后土。
漢武帝祭祀后土半年后,元鼎四年夏六月,百姓在“汾脽”后土營附近舉行祭祀后土活動,挖出來一尊大鼎。據(jù)《漢書·郊祀志》記載,此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倍ι龛T滿了花紋,卻沒有刻鑄文字款識,與平時所見不同,不知道是哪個時代的物品。這對一直求鼎而不得的漢朝皇帝是個大大的祥瑞吉兆。
得鼎之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夏四月,漢武帝到泰山行封禪大典。在泰山下行“封”禮,參照“郊祀泰一”的儀式。在泰山東北方向的肅然山行“禪”禮,參照汾陰后土祭祀的儀式。說明在漢武帝的觀念中,后土和“地祇”是一回事了。汾陰祭后土,是單獨地祭“地祇”,而泰山封禪,是同時祭祀天地。二者有同有異。
漢武帝時代,在汾陰祭祀后土基本上成為了禮制。從立祠到其亡故的后元二年的26年間,漢武帝先后 6 次親自祭祀后土。
漢武帝時雖然在思想尊儒,但漢武帝本人卻更喜歡方士神仙術(shù),漢武帝創(chuàng)造的祭祀都是方士思想的反應?!稘h書》中記載方士少翁為漢武帝招李夫人魂。但既然制定了尊儒的國策,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文化是必然的趨勢。西漢后期,天地祭祀出現(xiàn)了反復性的動蕩,這實際是當時社會危機的一種反映。這場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漢初以來眾神的祭祀和郊壇的建置進行清理和整頓,并提出建立長安南北郊壇以取代雍五畤、甘泉泰一和汾陰后土。
漢宣帝即位后在公元前62年下詔曰:“蓋聞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也。間者,上帝之祠闕而不親十有余年,朕甚懼焉。朕親飭躬齊戒,親泰祀,為百姓蒙嘉氣、獲豐年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見泰畤…,其三月,幸河東,祠后土。漢宣帝一生共三次到汾陰祭祀后土。
漢元帝重視儒生。得勢的儒生匡衡等開始清算漢朝前期的祭祀制度,說應該整頓以前不合古禮的宗廟祭祀。漢元帝于是撤銷了許多廟。后來元帝生病夢見神靈來譴責懲罰他,恐懼之下又恢復了一些廟。
漢成帝即位之初,匡衡等大臣提出了全新的祭祀理念,指責以前的祭祀不合古禮,其中汾陰后土祠也在其中。根據(jù)儒家傳統(tǒng)經(jīng)典如《周禮》等,匡衡提出:天子應該重視天地祭祀,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天地應該到皇帝居住的都城來享受祭祀。他還指出,到汾陰祭祀后土,要渡黃河非常危險,路途遙遠且勞民傷財。用這種不道德的方式來表達對神靈的崇拜、祈福,不符合“承天子民”的意思。這種言論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鬧到最后皇帝贊同匡衡的改革意見,撤銷了許多祭祀傳統(tǒng),罷免了很多祠官和方士。按照儒家正統(tǒng)的經(jīng)典,在都城的南郊和北郊,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
匡衡提出南北郊祭祀,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西漢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的激烈,國家經(jīng)濟和財政危機日益嚴重,而越來越多的神廟祭祀和神職人員消耗了大量財力物力。因此,強調(diào)祭祀“貴誠上質(zhì)”,并清理和罷廢淫祀,是緩和經(jīng)濟和財政危機的重要措施。其二,這是儒家對方士的一次大反擊。西漢中期以前,神仙方士的說教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具有重要影響,在宗教信仰方面更占支配地位。武帝之后,方士漸衰。元帝好儒,重用貢禹、韋玄成、匡衡等儒家學者。當時“(貢)禹建言漢家宗廟祭祀多不應古禮,上(元帝)是其言”,儒家已經(jīng)開始對方士的清算。成帝時匡衡的郊禮改革是元帝時改革的延續(xù)。匡衡及其支持者發(fā)動這場改革的主要依據(jù),就是“古禮”,即文、武、周公之制。他們所征引的文獻是《禮記》、《詩》、《書》等儒家經(jīng)典??梢娺@場祭祀形式改革,具有鮮明的儒家色彩,是要用儒教來取代神仙方士的說教。因儒家思想已經(jīng)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連皇帝都成了儒家門生,所以匡衡等儒生在朝中占據(jù)優(yōu)勢。但是,人們關(guān)于神靈的觀念已經(jīng)形成,一下子撤銷大量廟宇和相關(guān)祭祀人員,勢必引起其他各種勢力的反擊。各種力量之間此消彼長,神靈也因此被搬來搬去。
漢成帝過于好色,寵幸的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經(jīng)常毒害懷孕的宮人,致使成帝一直沒有皇子。成帝疑心生不出皇子是因為擅自變動了祭祀之地的原因。就假借皇太后下詔恢復了甘泉泰畤、汾陰后土、雍五畤等幾處大的祠廟祭祀。以前被撤銷的祠廟,趁勢恢復了將近一半。在這種情況下,漢成帝先后四次到汾陰祭祀后土。漢成帝去世后,皇太后下詔停止甘泉和河東的祭祀,說以前恢復是為了給皇帝祈子,結(jié)果皇子也沒生出來,看來神也不顯靈,不如恢復南北郊祭祀。這次后土又被遷到了長安北郊。
但對后土的搬遷并沒有停止。漢哀帝登基后健康狀況非常差,看病開藥,也請方士來祈禱。于是方士不但恢復了之前撤銷的全部祠廟,還新建了很多,一度達到七百多所,每年的祭祀次數(shù)更是高達一萬七千多次。太皇太后又一次正式恢復甘泉泰畤和汾陰后土祠。因皇帝病重不能親自去,于是派官員去祭祀,結(jié)果疾病纏身的漢哀帝還是死了。太后一氣之下又恢復了成帝實行的長安南北郊新祀典,“以順皇帝之意也”。
漢平帝即位后,王莽提議恢復在京城南北郊祭天地的方式。王莽所恢復的不只是匡衡的南北郊之制,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許多內(nèi)容。
首先,王莽引入《周禮》,整合經(jīng)典文獻使其郊祀理論更加完整清晰,在理論依據(jù)上勝過舊祭祀體系。其次,王莽依據(jù)《周禮》擬定了一套操作性強的祭祀儀式,禮儀完整詳細,改變了匡衡空談 “復古”,在禮儀上沒有創(chuàng)新的困境。第三,王莽將原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祭祀都遷移到長安近郊,從空間上極大的壓縮了舊祭祀體系。元始儀獨尊南北郊的郊祀,將所有的神靈集中到長安來享受祭祀,郊祀的威嚴性與神圣性得到了確認,改變了匡衡祭祀改革中只遷移天地祭祀到南北郊而不廢地方祠畤的做法。
至于匡衡所竭力推行的罷除淫祀的主張,王莽不僅沒有恢復,反而又“崇鬼神淫祀”。所以王莽的改革既具有濃厚的儒教色彩,又具有濃厚的神仙方士色彩。王莽的新朝雖然為時不長,但他所建立的一套郊壇建置制度和郊祭制度,卻為劉秀開創(chuàng)的東漢王朝所全盤繼承下來。
恢復南北郊郊祀之后,王莽認為天地祭祀中應以高祖配天,高后配地,明確規(guī)定后土地祇為陰性,也就是女性,所以用高后來配祭,后土成為了“后土娘娘”。后來王莽認為把地祇稱為“后土”,容易與中央黃帝的佐神后土混淆,后土應當改稱為“皇地后祇”。同時又另建祠廟祭祀傳統(tǒng)的“五方天帝”,中央皇帝佐神后土也在其中供奉。
王莽的元始儀徹底改造了秦及西漢中前期的國家祭祀體系,自此南北郊郊祀制成為國家祭祀的唯一規(guī)范。元始儀除了將祭祀儒學化,還在祭祀中去個人化,去方士化以及空間壓縮化。去個人化表現(xiàn)在對天地只需定期郊祀,符合禮制即可,與具體的皇帝個人無關(guān)。去方士化是儒教在思想上占據(jù)主要地位并獲得皇帝的支持后的必然選擇,最終,方士被徹底清除出國家祭祀。空間緊縮化是祭祀體系的最大變革。這與統(tǒng)一帝國國家行政制度的成熟有關(guān)。中國的郡縣制政治制度開始于秦朝,直到西漢才完成。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結(jié)構(gòu)下,國家可以完全控制地方的行政,遠方郡縣對中央的依附也漸漸穩(wěn)定。皇權(quán)強化使象征皇權(quán)的首都地位也不容自質(zhì)疑。距離首都遠的神靈,神圣性受到質(zhì)疑??臻g的緊縮化是漢朝政治文化發(fā)展下,國家祭祀的大趨勢。元始儀的建立加速了這一過程。
《漢書·郊祀志》感慨地記載了一筆:“三十余年間,天地之祠五徙焉。”
為什么儒家一定要在都城北郊祭祀后土呢?首先,儒家以恢復周禮為目標,周禮中夏至祭地在都城北郊的澤中方丘。其次,儒家思想“以人為本”,“敬鬼神而遠之”。它雖然祭天地祖宗名山大川,只是“祭神如神在”的態(tài)度,有限度地尊重神靈、崇拜神靈,并不是癡迷地崇拜,也不想通過祭祀成仙升天。重視現(xiàn)實人生的儒家,主張通過自己的修養(yǎng)來達到與天地的和諧,皇帝勤政愛民行仁政,就是對天地祖宗最好的報答。另外,汾陰后土祠距長安數(shù)百里,祭祀一次太過折騰,且會耽誤皇帝處理其他朝政。在北郊祭地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后,歷代的皇帝都在南北郊祭祀天地,延續(xù)兩千年的南郊郊祀制得以開啟,很少有人大老遠跑到泰山封禪或者到汾陰祭后土了。
東漢劉秀時期的天地祭祀,基本上承繼了王莽元始之制。劉秀稱天為“皇天上帝”,稱地為“后土神祇”,把王莽定的“皇地后祇”改了過來,為后土正了名。劉秀在洛陽南郊建壇以合祭天地。到晚年又在北郊建壇祭后土。但漢光武帝時期,非常意外的進行了一次泰山封禪。這是因為劉秀雖然是正統(tǒng)儒生出身,但極為迷信讖緯之書。有次讀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而他正好是漢高祖的九世孫。于是在建武三十二年正式到泰山封禪,在梁父山之北祭地。而劉秀對后土的祭祀則更早,是在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春三月到長安祭祖完畢后,順路到汾陰祭祀后土,主要的意思是緬懷祖先。由于他定下了祭祀天地的基調(diào),之后的東漢皇帝再也沒有到汾陰祭祀過后土。
綜上所述,兩漢社會對后土的祭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郡縣制的發(fā)展要求中央集權(quán),同時也要求神靈都圍繞在象征皇權(quán)的都城,遠離都城的神靈的神圣性受到挑戰(zhàn)。南北郊的祭祀天地切合了皇帝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quán)的政治需要。對汾陰后土距離京城較遠,來回祭祀費時費錢且擾民,成了儒家反對到汾陰祭祀后土的一個重要理由。
第二: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只有社會繁榮穩(wěn)定統(tǒng)治者才會有心思來發(fā)展文化。漢初文景之治讓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yè),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武帝第一次提出祭祀后土。但漢武帝提出祭祀后土,到真正到汾陰祭祀后土中間隔了七年,這是因為當時與匈奴的戰(zhàn)爭,以及自然災害。漢武帝后期采取各種措施提振經(jīng)濟,帶來了昭宣中興,漢宣帝對后土的祭祀也有三次。這符合中國傳統(tǒng)盛世修志,族興建祠的傳統(tǒng)。如果連溫飽穩(wěn)定都沒有達到,人們是不會有心思來進行文化建設(shè)的。
第三:儒教道教文化的角力。漢初以黃老治國,向先秦道家思想回歸,在一定程度上是順應了歷史的要求。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確立了儒家在思想上的正統(tǒng)地位,儒教道教的角力,最終儒教占了上風。西漢末年匡衡、王莽的國家祭祀改革,都是以《周禮》為依據(jù),要求恢復在南北郊祭祀天地的傳統(tǒng)。但因為思想的角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實現(xiàn)了,西漢末年的國家宗教改革經(jīng)歷了很多次反復,對后土的祭祀有時在汾陰,有時在都城北郊。最終在東漢開始了南北郊祭祀天地的傳統(tǒng),直接影響了此后兩千年的中國祭祀。
第四:與皇帝個人的喜好有關(guān)。如漢武帝“尤敬鬼神之祀”,雖說尊儒,但依然相信方士神仙,且漢武帝好大喜功,通過大規(guī)模的祭祀來彰顯功德。漢成帝因久無子嗣,疑是因為改在北郊祭地而沒有到汾陰祭祀后土,所以又恢復了到汾陰祭祀后土,漢成帝死后,太后以祭祀后土也沒能給皇帝帶來子嗣,又恢復了南北郊的祭祀。漢哀帝時因皇帝身體狀況下,為了給皇帝祈福,又恢復了到汾陰祭祀后土。漢光武帝劉秀本是儒生,但迷信讖緯之書,于是到泰山去祭天地了。劉秀對后土的祭祀是在祭祖完成后順道為之。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中華書局1999年版.
[2]楊燕起注譯.史記全譯[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田天.西漢末年的國家祭祀改革[J].歷史研究,2014年第4期.
[4]黃留珠.秦漢祭祀綜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2期.
[5]楊天宇.秦漢郊禮初探[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