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佳
摘 要:學(xué)界對于魯濱遜的研究大多著重于其英雄形象,宗教信仰,殖民主義色彩等。本文從小說本身出發(fā),以人文主義情懷來分析魯濱遜的“孤獨”感:第一層是寂寞無助,分析他在海上與荒島上面臨困境時孤單無助的心境;第二層是人生境界,闡述了他對于存在價值的不懈追求;第三層是走向文明,于落后區(qū)域及人而言,他是精神文明與物質(zhì)文明的傳遞者,是世界走向光明的先兆。
關(guān)鍵詞:魯濱遜;孤獨;人生境界
一、孤獨=寂寞無助
人類是群居動物,容易對一個群體產(chǎn)生很強的熱愛,進而產(chǎn)生依賴性。可以想象,魯濱遜在荒島上生活的28年是何等孤單寂寞!
他身處既不貧窮也不富裕的中間階層,不為生計傷神,也不會利欲熏心,正是最容易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的一群人。文本以此開端,強烈反襯了后來魯濱遜遇到的艱難境遇。初次航海,他很快就在洶涌澎湃的恒比爾河上惶恐不安,下決心浪子回頭。之后大風(fēng)暴讓船艙進水,他心如死灰,萬分恐懼。在非洲西海岸倒賣玩意兒使他得了熱病,發(fā)高燒、說胡話。再去幾內(nèi)亞便遇上海盜船成了俘虜。
他雖然對航海的突發(fā)狀況能熟練操控應(yīng)對,但是面對無法預(yù)知的遠航仍舊會隨時迎接死神降臨。大浪打翻小艇,所有人一瞬間被海浪吞沒。魯濱遜在無數(shù)層海浪中掙扎,終于脫離危險。他渾身濕透、又饑又渴、沒有防身物件,孤苦伶仃。安居之后,地震與暴雨讓他惶恐,瘧疾將他折磨的虛弱不堪。并且,他始終對背井離鄉(xiāng)所該有的懲罰而恐懼。他在吃飯時做了人生中第一次禱告,來祈禱上帝的賜福。臨睡前同樣禱告,希望上帝伸出援手。在海島上建起兩個莊園的魯濱遜,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腳印便異??謶?,好似精神失常一般胡思亂想,上帝所賜予的正能量也消散了。
逃跑成功后他留下了佐立,實質(zhì)是為孤獨的航海找個伴兒。他他保護并疼愛他,與他并肩作戰(zhàn),一起做許多事情,相互陪伴。他看到遇難發(fā)出信號的船時點起大火,他多么希望哪怕幸存幾個人也好,至少可以不讓自己再這么寂寞。他對“星期五”的教化,其實只是他優(yōu)越感的一種宣示?!靶瞧谖濉笔桥笥选⒂H人,他們生活的很完滿。
二、孤獨=人生境界
“孤”是古代帝王的謙稱。九五之尊在享受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至高榮耀的同時,還承受著爭權(quán)奪利的煎熬。遠離平凡人的幸福同時成就了孤獨的另一種狀態(tài)——一種永遠年輕、不懈追求、生命圓融、自我救贖與普度眾生的狀態(tài)。
大海是貫穿小說脈絡(luò)的意象。面對寂靜深邃、波濤洶涌的大海,個人是渺小的。法國人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指出人的肉體就如同葦草不堪一擊,但是思想成就了人的偉大與永恒。面對大海,有思想是生存下來的制勝點。
在經(jīng)歷了初次航海的兩次災(zāi)難之后,他沒有選擇回家,而是掀起新一輪的追夢。被俘虜成奴隸卻成功解脫。他不是奴隸,也永遠變不成奴隸。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和一個全新的世界。
魯濱遜毅然離開種植園繼續(xù)遠航,就證明了他他熱衷于冒險、刺激、探索,享受追逐海浪、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生存態(tài)度與生命價值。金錢與殖民僅僅是他追求理想的托辭。他領(lǐng)悟到命運是公平的,換位經(jīng)歷會讓他體會過去的幸福。他懂得“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4],所以當(dāng)他在海島上因為同伴葬身海底,自己面對困難時,他十分慶幸。與顏回的精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惫陋毐闶且粋€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毅然持守具有價值理想的精神狀態(tài)。
三、孤獨=走向文明
槍是貫穿戰(zhàn)斗的重要物件,面對他用槍打死野獸或者獵物時,所有野人都驚懼、無法想象。槍是世界科技進步、物質(zhì)文明飛速發(fā)展的重要標(biāo)志之一,說明了資本主義繁榮、蔓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同時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先兆。
在逃離野人和群獸出沒之地后,船上的糧食與淡水短缺,他們面臨死亡的危險。一群拿著棍子、一絲不掛的人給了他們?nèi)夂凸阮悺K麄兇蛑謩荼硎靖兄x,并且解決了巨獸。他在離開種植園再次航海時,遺囑是將財產(chǎn)交由救命恩人船長繼承。他對于野人互相殘殺的行為深惡痛絕,但他沒用暴力,而是希望社會引導(dǎo)他們向善。他對“星期五”的語言、生活習(xí)慣、見識、思想等方面的引導(dǎo)是幫助他走向文明。殖民主義與資本擴張并不是野蠻式的燒殺搶掠。他們有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文主義信仰,這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承,只有文明才會使得一個地區(qū)及人們真正意義上走向光明與新生。
魯濱遜一人流落海島后制作木排,運送且安置貨物,搭建帳篷,修筑圍墻,獲取獵物,記刻日期,寫日記,挖洞并且布置,制作家具,制作油燈、播種和收割稻谷,做成面包,做衣服與傘,養(yǎng)羊與擠奶,防范野人襲擊等的過程將人類的智慧展現(xiàn)無遺。勞動與思考來改變自己的處境,以追求生存價值,展現(xiàn)了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生病過后,他堅持讀《圣經(jīng)》,希望靈魂得以救贖。他精神變得輕松,心靈得到了升華。他覺得因為有了上帝,他比所有人都幸福。他覺得上帝時刻守護他、安慰他、鼓勵他,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樂。這是信仰的神奇力量,無關(guān)宗教派別。人一旦有了某種信仰,便在精神與靈魂上得到了依托,不再是孤獨無助、漂泊流浪、沒有歸屬感的異鄉(xiāng)人。
參考文獻:
[1][英]Daniel Defoe丹尼爾·笛福著,張軼注釋,《魯濱遜漂流記》[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2]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