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懶官在古代又稱為“具臣”,何謂“具臣”?《說文解字》注釋:具,供置也?!熬叱肌币布础皞湮怀鋽?shù)之臣”。
中國歷朝歷代都有不少懲治“懶官”的招數(shù),盡管乏善可陳,但有時也能讓我們眼睛一亮。
古人“治懶庸”,首先從“遲到早退”抓起。
古代朝廷官員上班第一件事是“開會”?;实勖刻煸缟弦e行“朝會”,參會官員是“六部九卿”等?。ú浚┘壱陨瞎賳T。朝會內(nèi)容有兩項:一是皇帝做出決策,征求大臣意見;二是大臣有重大事項,需報請皇帝批準?!俺瘯钡臅r間,根據(jù)議程多少有長有短,一般多在辰時(上午九時)結束。
在唐朝,對官員的遲到早退的處罰多與其俸祿相掛鉤。唐玄宗在位時,?“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到肅宗時,“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再到文宗時,“文武朝參官,朝參不到,據(jù)料錢多少每貫罰二十五文”。唐朝還有“因曠工而坐牢”的規(guī)定:“曠工滿三十五天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倘是在軍事重鎮(zhèn)或邊境地區(qū)工作的官員,還要罪加一等”。
明朝流行廷杖。廷杖始于東漢明帝,金朝與元朝時普遍實施,明代時成為一種制度,往往由廠衛(wèi)行之?!洞竺髀伞だ袈伞芬?guī)定:“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天處杖打一百大板;官員赴任過限期,無故不朝參、不辦公,一日笞十,罪止杖八十。”
魏忠賢當權時,為防“火患”,紫禁城不準點路燈。冬天天亮得晚,上朝的百官“戊夜趨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審視不辨”,“追尾”之事經(jīng)常發(fā)生。一天,一名住得離宮較遠的官員可能起晚了一點,因怕“朝會”遲到受杖刑,一路小跑。當天早上下大雨、路又滑,慌亂中沒辨清方向,竟失足跌進御河。
對于遲到缺勤,除了廷杖外,還有扣工資、降級、撤職甚至“坐牢”等五花八門的處罰措施。廷杖懶官,并非限于缺勤早退。為了強化吏治,使官吏盡職盡責,對于懶官懶政行為明律給予嚴厲制裁:“若各衙門遇有所屬申稟公事,隨即詳議可否,明白定奪回報。若當該官吏,不與果決,含糊行移,互相推調(diào),以致耽誤公事者,杖八十?!贝送?,文卷失錯、漏使印信、收糧違限等失職行為也要處罪。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擅離職役”條規(guī)定:“凡官吏無故擅離職役者,笞四十。若避難,因而在逃者,杖一百,罷職役,不敘。所避事重者,各從重論”?。
古代治理懶官懶政之法雖過于嚴苛,但不得不承認,這些吏治之道皆收立竿見影之效,對于整治消極怠工之懶官懶政行為以及官場吏治風氣的形成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司馬遷曰:“治國必先治吏”。此言極是。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