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橋
去年十月號臺灣《傳記文學》續(xù)登樊崧甫的《我所知道的陳誠》,故事很多,有趣極了。
陳誠是陳履安的父親,抗戰(zhàn)時期蔣介石身邊的軍官。我在臺灣讀書的時代,他當了蔣的副總統(tǒng),耿直清廉,瘦瘦的臉又斯文又剛毅,不穿軍裝倒像個學人。
樊崧甫說,1940年初夏,日軍西犯荊襄,張自忠在宜城殉國,第五戰(zhàn)區(qū)由李宗仁指揮,蔣介石見敵人逼近陪都大門,特派陳誠幫助指揮,蔣也親自用電話掌握。結果戰(zhàn)斗失利,宜昌淪陷,參政會提出要懲辦負責將領。
其實,部隊由蔣介石布置,李宗仁、陳誠不過轉達而已。大家不敢攻擊蔣,又不愿責怪李,責任于是都落在陳誠身上。蔣不得已,免去陳誠所兼各職,讓他專任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及湖北省政府主席職務,另議處分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郭懺以謝國人。法庭要判郭懺徒刑,蔣也批了“重審嚴辦”,陳誠幾次呈請從輕發(fā)落,蔣都不理。
郭懺大窘,到樊崧甫寓所告別,說他這次死定了。樊說:“不但能免死,且將來能重用,你愿意嗎?”
郭問他計從何出,樊說:“你把宜昌淪陷責任承認下來,就能起死回生?!?
樊崧甫是官場老手,深諳化解危局之道,也摸清蔣介石的脾性。他對郭懺說,蔣不會懲辦自己,李宗仁他不敢懲辦,陳誠他舍不得懲辦,不懲辦你懲辦誰?你肯承認,他會放過你,替死有功。
樊崧甫接著說:“至于承認,也只承認一半,抽象地承認,不要具體地承認。辭意我替你擬,大意是:‘承蒙鈞座不次提拔,委以江防重任,理應感恩圖報,建樹功勛。無如職能力淺薄,指揮乏術,致使宜昌名城淪陷敵手,樹戾昭彰,百身莫贖。但職報國有心,尚欲再接再厲,效命疆場。承蒙鈞座俯念追隨多年,不無微勞足錄,發(fā)往軍前,戴罪立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不勝待命之至。你看怎么樣?”
郭懺恍然大悟,馬上照這辭意擬稿。
不久,蔣介石批下來了:“交軍法總監(jiān)核辦。”
有這七字,一切好辦。當局說準備判郭懺七年徒刑,發(fā)往第六戰(zhàn)區(qū)軍前效力,戴罪立功。懲處宜昌淪陷有關人員一案,就此敷衍了事。
(摘自《品味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