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吉明 張惠明
(湖北省黃石市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總醫(yī)院皮膚科,湖北 黃石435005)
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是一種皮膚科常見病,是由多種不同病因導致的一種皮膚黏膜血管反應性疾病,病程多持續(xù)或超過6周,臨床表現為反復出現的風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咪唑斯汀和左西替利嗪作為一種新型抗組胺藥物,具有更加安全、耐受性好的特點應用于臨床[1]。本研究旨在探討兩種抗組胺藥物對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現分析如下。
1.1 診斷標準:入選患者為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共104例,所有入選患者符合以下診斷標準[2]:①病因不明;不限年齡、性別;②病程超過6周;③癥狀為瘙癢和反復發(fā)作一過性風團;④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以下情況: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合并器質性病變者;③對咪唑斯汀、左西替利嗪過敏;④應用糖皮質激素或抗組胺藥者(正在或者近期服藥);⑤其他類型蕁麻疹;⑥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1.2 一般資料:104例患者隨機分組,為咪唑斯汀組(A組)和左西替利嗪組(B組),每組患者各5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一般情況比較
1.3 服藥方法和評價指標。A組:清晨空腹口服咪唑斯汀(西安楊森)10 mg,1次/天,B組:清晨空腹口服左西替利嗪(江蘇恒瑞醫(yī)藥)5 mg,1次/天。以連續(xù)用藥2周為1個療程。評價指標:不良反應(嗜睡、頭暈、乏力、惡心、口干)、風團的大?。╟m)、瘙癢程度(用直觀模擬標尺法評價[3],0為無瘙癢,1為輕微,2為較重,3為難忍)、紅斑持續(xù)時間(h)。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軟件,均數比較用方差分析;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意義。
2.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A組不良反應多見于嗜睡、頭暈和乏力,發(fā)生率分為19.23%、17.31% 和13.46%,均高于B組的5.77%、3.85% 和1.92%(P<0.05),而B組的不良反應則以惡心和口干多見,其發(fā)生率分別為19.23% 和17.31%,均高于A組的3.85% 和3.85%(P<0.05),見表2。
2.2 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A組風團的大小和瘙癢程度均顯著低于B組(P<0.01),但是紅斑持續(xù)時間則顯著長于B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慢性皮膚黏膜敏感性疾病,其病因復雜、反復發(fā)作,??梢娪谑澄镌葱?、藥源性過敏反應,壓力、光照、凍傷等物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之后的全身性變態(tài)反應,表現為風團反復發(fā)作及瘙癢。變態(tài)反應型蕁麻疹與患者機體的免疫失調有關,非變態(tài)型患者多因體內肥大細胞的cAMP導致組胺的過度釋放有關[4]。因此,抗組胺藥物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
目前,咪唑斯汀[5-7]的臨床應用日趨成熟,其優(yōu)點在于起效快,適應證明確,臨床療效顯著,尤其針對于瘙癢、風團癥狀顯著的患者,同時還具有抗感染作用(能抑制炎性介質),從而較既往的前期藥物能更加有效的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其藥理學作用在于,咪唑斯汀是一種新型的抗組胺藥,可特異性阻斷組胺受體(H1),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并具有抗過敏性炎性反應介質的特質。
另一方面,有相關實驗表明,與西替利嗪比較,左西替利嗪可以雙倍結合H1受體;同時鹽酸左西替利嗪還能抑制變態(tài)反應相關的多種炎性介質的釋放,起到較廣泛的抗感染的作用。其藥理作用在于,鹽酸左西替利嗪[8-10]是鹽酸西替利嗪的R-異構體,其優(yōu)點在于既保留了前輩的主要藥效學特征(高效、高選擇性拮抗組胺H1受體);但是中樞抑制作用小(如嗜睡、頭暈和乏力等),因此,左西替利嗪能有效對抗組胺介導的風團和紅斑效應。同時,左西替利嗪起效迅速、抗組胺作用強、持續(xù)時間長,能有效阻礙變態(tài)反應炎性遞質生成,中樞神經系統(tǒng)抑制較小。
本研究證實,A組的不良反應以嗜睡、頭暈和乏力多見,其發(fā)生率分別為19.23%、17.31% 和13.46%,均高于B組的5.77%、3.85% 和1.92%(P<0.05),而B組的不良反應則以惡心和口干多見,其發(fā)生率分別為19.23% 和17.31%,均高于A組的3.85% 和3.85%(P<0.05)。這是因為左西替利嗪抑制膽堿能受體的作用弱,不能完全避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微弱抑制,而咪唑斯汀是新一代苯丙咪唑類抗組胺藥,對H1受體具有高度選擇性,且具有抗膽堿、抗腎上腺素及抗5- HT活性的作用,同時還抑制變態(tài)反應過程中組織內組胺的釋放。同時,本臨床研究證實,咪唑斯汀組風團的大小和瘙癢程度均顯著低于左西替利嗪組,但紅斑持續(xù)時間則顯著長于左西替利嗪組。
因此,通過本臨床研究證實,對于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咪唑斯汀和左西替利嗪兩種藥物的適應證明確,療效顯著,其中咪唑斯汀的不良反應主要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如嗜睡、頭暈和乏力,適用于風團和瘙癢癥狀明顯的患者;而左西替利嗪的不良反應是因為抗膽堿能受體,如惡心和口干等,適用于紅斑顯著的患者。
[1] 胡躍龍,魏聰.咪唑斯汀與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對比觀察[J].皮膚病與性病,2013,35(1):46-50.
[2] 任華麗,王學艷. EAACI/GA2LEN/EDF/WAO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診療指南(2009版)解讀[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4): 521-534.
[3] 翁智勝,易江華,彭潔雯,等.三種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0,16(24):2983-2985.
[4] 王敏.卡介菌多糖核酸和抗組胺藥物聯(lián)合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8): 133-134.
[5] 彭書莉,王敏.咪唑斯汀治療原因不明的慢性蕁麻疹臨床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0,1(7):1883-1884.
[6] 王宏瑾,張江安,于建斌.咪唑斯汀長程遞減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與實驗觀察[J]. 臨床皮膚科雜志,2012,41(7): 440-442.
[7] 張愛萍.咪唑斯汀聯(lián)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慢性蕁麻疹29例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醫(yī)學專業(yè)),2012,14(36):80-80.
[8] 張英偉.鹽酸左西替利嗪治療72例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yī)學,2013,26(6):286-286.
[9] 郭娜.鹽酸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50例臨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142-143.
[10] 李亞玲,李俊,葉云,等.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2013,42(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