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娜
當今社會迫切需要德才兼?zhèn)涞母鞣N人才,初中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然而很多地區(qū)功利性的教育理念,初中歷史成為了備受冷落的副科,很多農村初中更是缺少專職歷史老師,于是當下初中生對祖國的昨天缺乏了解、對民族的未來缺少了思考、對自身的責任充滿了迷茫。初中歷史教學德育教育的大量缺失成為了我們每一個有責任心的歷史老師痛心疾首的現(xiàn)實。有鑒于此,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各種方法,希望有更多的歷史老師關注歷史教學中的德育研究。
一、巧用歷史歌——激發(fā)愛國情
特定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總是同一些歌曲聯(lián)系在一起。正所謂歲月如歌、時代如歌、歷史如歌。20世紀的歷史歌曲見證了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勝利的歷程,表現(xiàn)了災難中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勇往直前、浴血奮戰(zhàn)的民族精神。這些歌曲感時而作,是一個個音樂家的泣血之作,歌曲中融入了時代的脈搏、大眾的血液、民族的情感,它激蕩著人們的深情,激勵著民族的斗志,激發(fā)著學生的愛國熱忱。如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這個單元,可以巧用歌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一曲悲愴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的流離失所:唱出了家破人亡的悲痛:更唱出了全國人民對日寇野蠻侵占我國東北的憤懣。今天,抗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遠去,但歷史不容我們忘卻。重唱一首首滲透著中國人民血和淚的抗戰(zhàn)歌曲,既是勿忘國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振興祖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二、巧上活動課——傳承美德情
初中歷史活動課因其具有實踐性、自主性、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特征深受初中生的喜愛。在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靈活多樣的活動課,對拓展德育渠道、深化德育內涵起到至關重大的作用。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活動課類型,滲透德育往往會事半功倍。
(一)編寫小故事――民族團結要珍惜
歷史課標要求:“認識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這樣的情感怎樣讓學生體會并認識?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編寫此專題的歷史小故事使學生形成民族的認同感。這樣的歷史故事有《昭君出塞》、《衛(wèi)溫出使夷洲》、《孝文帝實行漢化》、《文成公主入藏》、《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土爾扈特回歸祖國》等。通過這些歷史故事學生懂得:今天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局面來之不易,我們應倍加珍惜。維護國家統(tǒng)一,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加強民族團結,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二)人物辯論會――是非對錯要明辨
歷史課標要求:“認識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貢獻,初步理解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提高對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的識別判斷力”。從始皇帝嬴政到大一統(tǒng)的漢武帝,從修建大運河的隋煬帝到“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武則天,從盛極而衰的唐玄宗到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到制造文字獄的康雍乾三帝,歷史上對這些人物眾說紛紜。歷史辯論賽無疑是幫助學生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提升認識能力的最佳途徑。通過辯論賽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
三、巧借紀念日――不忘昨日史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很多學校開始注重德育教育。歷史老師可以借助于學校的這些活動在教學中結合重大歷史事件,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例如5月4日是“五四愛國運動”紀念日,九十多年前一群學生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激起中國人的愛國熱忱,毅然選擇了走上街頭用自己的生命為青年學生唱響了一首愛國主義的贊歌。今天我們青少年要繼續(xù)弘揚不屈不撓、憂國憂民、樂于奉獻、敢于斗爭的“五四精神”,為新時期的青年學生再譜一曲愛國主義的贊歌。利用這些節(jié)日悄然滲透德育教育遠遠勝過口號式的貼標簽,況且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是不容我們青年一代忘卻的,經(jīng)常重溫那段悲慘的過去,才能更好地激勵今天的學生報效祖國、回饋社會。
四、巧放影視片――滲德更形象
歷史教學研究的對象都是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件,教材中不少內容比較抽象復雜、年代久遠空間概念強,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獲取直接的生活經(jīng)驗來印證,因而學生感到陌生。而很多拍攝比較成功的影片經(jīng)過了眾人的智慧,精選能夠反映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場景和題材,再現(xiàn)了真實的歷史場面,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更真切,更能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總之,德育教育不可用斗量的,無論哪一種方法,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都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任何一堂歷史課教學中純粹講歷史,不滲透德育,或者只是空洞說教都是不可取的。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xiàn)的,這就需要廣大歷史老師放下功利的教學思想,本著育人的終生理念,在平時的教學中嘗試各種方法,時時滲透、點滴滲透、長期滲透,只要我們“有心、用心、恒心”,就能培育合乎新時代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