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議論文是中職生學習寫作的主要文體之一,在浙江高職考語文教學大綱上明確要求學生能寫出論點明確、思路清晰、結構完善的議論文。相對其他文體來說,議論文是一種比較好把握的文體,在高職考作文中也容易取得高分。本文從論點、論據、結構、語言四個方面來闡述在高職考背景下的議論文寫作應該遵循的幾點標準,使學生在學寫議論文時能有重點、有步驟、有方向地進行,從而快速有效地步入議論文寫作的門徑。
【關鍵詞】議論文;論點;論據;結構;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筆者是一所中職學校的語文老師,帶過多年高三,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許多中職學生寫出的議論文呈現出四不像的樣貌,既有記敘文的痕跡,又有議論文的影子,說散文也不像,說小說又不對。這種文章顯得思路混亂、風格雜亂,對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是極為不利的,而對于要參加高職考的同學來說,這種作文也是得不了高分的。筆者對此也進行過調查,大部分學生對標準議論文的認識也不精確,他們自己也說不上來好的議論文究竟是什么樣子。
由此來看,不管從素質還是應試方面而言,讓學生全面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標準是必要的,而首要問題就是先給中職學生寫議論文時提供一套完整的參照標準,而議論文的結構和文體特點都比較鮮明,對于學生來說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種文體,所以筆者想談一談議論文寫作能力體現的幾點標準和要求。
那么,一篇優(yōu)秀的議論文有什么標準可以衡量呢?我想,為文如為人,文章同樣需要人的靈魂、血肉,也需要人的骨架和服飾。
一、文章有思想,論點是靈魂
審題與立意是寫作中關鍵的兩步,是提出論點的前提與基礎。這里強調兩個詞語,即準確和巧妙。準確是指看清楚材料的實質問題,摸透出題人意圖后,言簡意賅地概括出即將下筆的文章的主旨;巧妙是指在不脫離材料的出題人意圖的前提下,力求觀點新穎獨到,做到“別人心中有,別人筆下無”,這樣的觀點就是巧妙的。具體又有三點要求:
(一)認真審題、領悟材料
要認真閱讀題目中所給材料或話題中的所有相關信息,仔細分析,認真揣摩,力求領悟材料的內涵。領悟材料的內涵之后,即領悟了命題意圖,這時候就可以確立觀點,認真思考文章的立意了。
(二)挖掘材料、確立論點
要善于挖掘所給材料中的隱含信息,不能淺嘗輒止點到為止,材料的表象往往是簡單的,而本質需要我們深入挖掘才能出來。作文材料往往具有雙重身份,它既是出題人的引語,又是中心思想的提示語,所以挖掘材料是不偏題、不離題的基礎。深入挖掘,思考文章的立意,在進行作文構思時,不要倉促下筆或以點代面。
(三)論點鮮明、內涵深刻
觀點確立以后,要用一到兩句話簡明扼要地表述出中心論點,可以采用開門見山式,也可以從材料引出中心。中心明確以后,就要聯系社會生活、人生哲理等等,這樣才能做到內涵深刻,使文章有了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同樣的材料有的同學可以思考的很深入,有的卻很膚淺,究其原因是沒有深入思考,沒有聯系廣闊的社會人生,所以思路僵化,視野狹窄。
二、文章很豐滿,論據是血肉
議論文要有力,就必須有充分而翔實的論據。論據就是確立論點的理由和依據。常言道,事實勝于雄辯。論點要能站得住腳,觀點要能被別人接受,就一定要用充分的論據加以證明。一篇好的議論文中論據的采用標準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鑒:
(一)道理和事實相結合
論據有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之分。道理論據就是前人在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的名言警句、真理信條以及文獻典籍。事實論據就是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跡,或者是身邊的感人事件或社會熱點。
這兩種都能起到增強文章說服力的作用,單講道理顯得空洞,單擺事實又顯得不夠深刻。因此,我們學寫議論文要養(yǎng)成一種思維習慣,就是把講道理和擺事實結合起來,這樣的文章才會血肉豐滿,水到渠成。
(二)既典型又新穎
論據典型才能一針見血,論據新穎則能增強內容的感染力。我們在樹立論點之后,就要思考選擇哪些材料能夠證明論點,很多同學苦于絞盡腦汁卻沒有材料,這是因為思路沒有打開的緣故。其實,中學語文課本里就有很多典型的論據可選,比如文言文中的歷史人物或者有強烈個性的現代作家,或者扣合時代精神的作品形象等等。
說到材料的新穎,這里包含兩種意思:一是引用材料本身之新,二是舊材料可以有新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也是我們教育的最本質目的,寫作也如此。
在選擇論據時,還可以舊材料新用法,同樣一個李白蘇軾,可以用在很多富有新意的觀點之上。我們如果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地選擇論據,避熟就生,避舊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會增加,就會令人耳目一新。
(三)目的性和精煉性
議論文本身就是表達作者觀點的文體,讓讀者信服是寫作的初衷。而論據正是起到支撐觀點的作用,如果信馬由韁地選用材料,那絲毫起不到論證的作用。因此,在學寫議論文的過程中,一定要選自己熟悉的、能清楚表達觀點的材料,即“材料和觀點的統(tǒng)一”。
另外,選用材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浪里淘沙、精益求精,能說明問題就好。精煉不代表單一,精煉有兩層意思:一是語言的精煉,范式是敘述加議論型,三兩句就把問題說明白,說透徹;二是材料的精煉,反對堆砌材料、羅列材料,應該有所取舍,選擇重點進行論證。
三、文章能站穩(wěn),結構是骨架
簡而言之,結構就是指如何組織材料,也就是寫作思路。人沒有骨架血肉,就會缺乏支撐、摔倒在地,議論文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一個好的骨架,文章就會站的正、行的遠。優(yōu)秀的議論文應該結構圓滿,邏輯嚴密,組織材料嚴謹得當。下面就是議論文中五種常見的思路:
(一)并列式結構
在論證過程中,為了思路的連貫,將文章的中心論點分解成幾個平行的、并列的分論點,論證的幾個層次或段落之間的關系是平行的,這就是并列式。這種結構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從議論的力度和效果來看,采用并列式結構往往能使議論一氣呵成,使讀者閱讀印象強烈,從而增強了議論的說服力。如馮友蘭的《人生的境界》就采用這種結構。endprint
(二)對照式結構
對照式就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對照比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這樣論證顯得格外分明。在對比分析中表明正確的觀點,從而達到寫作的目的。對照式從正反兩方面證明論點,對議論文的結構起著對稱美和雙重強化的作用,如臧克家《納諫與止謗》一文。
(三)層進式結構
在論證思路中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步步推進,這就是遞進式結構。它的特點是各層的前后順序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變更。一般議論文采取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然后解決問題的思路,即體現了層進式結構的特點。這種結構的優(yōu)勢是體現了寫作者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廣闊的寫作思路。如謝冕《讀書人是幸福人》一文。
(四)總分式結構
這是文章運用最多的一種結構方式。在論證思路中,有的是先總說后分說,有的先分說后總說或者先總說后分說再總說。無論使用哪一種形式,都應注意分總之間必須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分述部分要圍繞總述的中心進行,總述部分應是分述的總綱或水到渠成的總結。這種思路表現在周汝昌《淺說一首〈清明〉絕句》中。
(五)先破后立式
先否定一種錯誤觀點或者做法,分析它的謬誤之處或危害作用,然后樹立自己的觀點,叫先破后立。先破后立是一種縱向思路,有利于讀者從兩方面把握作者主旨。這種結構適合雜文的風格,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批判性。如陶行知的《創(chuàng)造宣言》、魯迅的《拿來主義》都采用的這個結構。
在這里補充一點,就是上述幾種結構在議論文寫作中不是分割開來的,而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一篇文章中完全可以同時采用其中的幾種結構,但是切記不能雜亂,結構應該清晰有序。
四、文章要漂亮,語言是服飾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任何文體的文章說到底都是語言的藝術。議論文也同樣需要美的語言。議論文不是頤指氣使的說教,也不是耳提面命的叮囑,而是在用美的語言講清道理。文章要產生審美情趣,靠的是語言,這如同人穿的服飾一般,俗話說:“三分資質,七分打扮。”議論文語言如使人讀之順口,聽之悅耳,品之有味,就要在“打扮”上下些功夫。
(一)用詞準確
準確的語言是表達思維強有力的紐帶,古人惜墨如金,就是講的這個道理。有的同學寫的文章盡管主旨明確,立意不俗,但是讀起來總有一種啰嗦之感,是因為語言不夠精煉、不夠到位,所謂詞不達意即是。如何才能做到用詞精煉而準確呢?這就要求同學們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一句話能說清楚的不用兩句話,選詞上要有朱光潛的“咬文嚼字”的精神,不斷斟酌文字的分量。
(二)活用修辭
大部分同學在寫作文時想不到運用修辭,只會單一的陳述或議論,不會生動的描繪,這是語言的致命傷。靈活而恰如其分地運用各種修辭,會使議論文增色不少。毛主席把“黨八股”比作“臭婆娘的裹腳布”,其態(tài)度情感躍然紙上。比喻、排比和對比是最適合在議論文中使用的修辭。尤其在議論文的標題、開頭、結尾部分,一定要在語言上出彩,才能抓住讀者的眼球,引起閱讀興趣。從考試的角度而言,這個非常重要,可以解除閱卷老師的審美疲勞,獲取良好的印象分。
(三)用語鮮明
鮮明指的是論點鮮明、情感突出。鮮明不是把話說絕,議論文要能說服人,應該給自己留有余地。這里強調的鮮明有力是對自己觀點的認同和強有力的論證,道理闡述一清二楚,事實羅列有條不紊,正反對照應該態(tài)度明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給人一種擲地有聲的感覺。
(四)邏輯嚴密
判斷準確,推理嚴密,邏輯性強,這是議論文語言的本質特點。說的好聽不如說的有理,一篇好的議論文首先是邏輯的勝利,然后才是情感的勝利。所以議論文的語言應該有嚴謹客觀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精神、由此及彼的過程,這樣的文章說服力才會強,才能打動人。
此外,根據個人不同的用語風格,議論文的語言如果能做到幽默詼諧、輕松活潑、文質兼美,那么文章肯定能贏來掌聲。
總之,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作文和做人一樣,有了靈魂才有思想,有了血肉才會豐滿,有了骨架才感高大,有了服飾才有氣韻。如果符合以上四個標準,那么人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文章就是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了。
參考文獻
[1]寧鴻彬.高中作文指導與訓練全書[M].北京:九州出版社,1999.
[2]石曉瓊.議論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問題[J].中學語文旬刊,2013.
[3]鐘世琴.淺談議論文寫作教學[J].教育探索,2013.
[4]劉曉玲.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4.
作者簡介:王鵬,男,1979年生,漢族,本科,寧波鄞州職業(yè)高級中學,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育。
(編輯:陳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