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長瑞 王曉
(山東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
山東省居民收入流動性研究:1989—2011
董長瑞 王曉
(山東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本文使用CHNS1989—2011年數(shù)據(jù),對山東省居民個人收入流動性格局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第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山東省居民整體具有較高的收入流動性水平;第二,從不同收入階層地位的動態(tài)演化來看,山東省不同階層居民收入的相對地位也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動,不同收入階層的居民經(jīng)濟地位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改善收入地位的機會;第三,山東省居民收入流動性水平在2000年后呈現(xiàn)整體下降態(tài)勢,出現(xiàn)了明顯的階層固化。
收入流動性;收入分配;公平
收入流動性(income mobility)作為分析收入分配的一個重要維度,最早由Schumpeter(1955)引入。Schumpeter(1955)提出的“賓館模型”對收入流動性進行定義,在這個模型中,收入分配意味著不同收入水平個體住在不同等級的房間,而收入流動性指的是個人在不同檔次房間的變化①Schumpeter,J."Imperialism and Social Classes",in New York:Meridian Books,1955.。通過對收入流動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本身是一個較為抽象的定義。鑒于不同學者對收入流動性實質(zhì)的價值判斷不同,對其定義也有所不同,總體而言,主要包括兩個分支——相對意義上的收入流動性和絕對意義上的收入流動性。相對收入流動性的含義具有序數(shù)性質(zhì),是指在不同時期之間,同一個人或同一組人的收入在同一群體收入分配中位置的變化(Shorrocks,1978②Shorrocks,A,"The Measurement of Mobility",in Econometrica,Vol.46(1978),pp.1013-1024.;McCall,1973③McCall,J.J.,"Income Mobility,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in Lexxington,D.C.,Health,1973.;Schiller,1977④Schiller,B.,"Relative Earnings Mobility in the U.S",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5(1977),pp.926-941.;Cowell,1985⑤Cowell,F(xiàn).,"Measures of Distributional Change:An Axiomatic Approach",i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52(1985),pp.135-151.;A lcalde-Unzu et al,2006⑥Alcalde-Unzu,J.,R.Ezcurra and P.Pascual,"Mobility asMovement:AMeasuring Proposal Based on Transition Martices",in Economics Bulletin,Vol.4(2006),pp.1-12.);而絕對收入流動性更關(guān)注收入基數(shù)值的大小,認為只要有收入變動就存在收入流動性(Fields,1996⑦Fields,G.a(chǎn)nd Ok,E,"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Income Mobility",in Journal of Economics Theory,Vol.71(1996),pp.349-377.,1999⑧Fields,G.a(chǎn)nd Ok,E.,"Measuring Movement of Incomes",in Economica,Vol.66(1999),pp.455-472.;D’Agostino and Dardanoni,2005⑨D'Agostino,M.a(chǎn)nd Dardanoni,V.,"The MeasurementofMobility:A Class of Distance Indices,Paper presented to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conomic Inequality.Palma",de Mallorca,Span,July,2005.)。
國內(nèi)學者也對收入流動性問題加以研究,但主要以描述性質(zhì)為主(王曉,2013)⑩王曉:《我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流動對長期收入不平等影響研究》,《中央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Nee(1996)認為中國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變遷,導致1989年以前中國農(nóng)村家庭具有很高的收入流動性。①Nee,V.,"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C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01 (1996),pp.908-949.王海港(2005)發(fā)現(xiàn)90年代后期我國居民收入流動性呈減緩趨勢②王海港:《中國居民家庭的收入變動及其對長期不平等的影響》,《經(jīng)濟研究》2005年第1期。。Khor and Pencavel(2006)在靜態(tài)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同時,中國收入流動性水平也在不斷上升③羅楚亮:《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流動性研究》,《財經(jīng)科學》2009年第1期。。范力和丁寧(2010)則區(qū)分不同收入階層分析流動性水平,認為低分位的流動性水平比較高,而高分位的流動性水平較低④范力、丁寧:《中國居民個人收入流動性——計量分析》,《中國軟科學》2010年第6期。。王曉(2013)分區(qū)域?qū)Τ擎?zhèn)居民收入流動性進行研究,認為東部頂層缺乏流動性,同時東部底層居民的向上流動性水平較高⑤王曉:《我國區(qū)域城鎮(zhèn)居民收入流動比較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學者多是以我國為研究對象,很少有學者對山東省收入流動性格局進行全面分析,而山東省作為經(jīng)濟大省,在保持高速發(fā)展的同時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漸加大,從跨期動態(tài)視角對收入分配格局進行分析就顯得格外有意義。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利用CHNS數(shù)據(jù)對山東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收入流動性變動趨勢進行分析,并初步探討導致收入流動性變動趨勢的背后原因。
中國健康和營養(yǎng)調(diào)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是本論文的數(shù)據(jù)來源,該數(shù)據(jù)目前已進行了9輪調(diào)查,共包括我國東、中、西部12個省及自治區(qū)。⑥八輪調(diào)查依次為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在2011年的問卷調(diào)查中,新增了北京、上海和重慶三個直轄市。本文將選取山東省居民數(shù)據(jù)為研究對象,并以1989年為基期,將各年名義收入調(diào)整為實際收入(以消費價格指數(shù)進行折算)⑦在CHNS的城鎮(zhèn)居民樣本中,勞動收入數(shù)據(jù)以個人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而財產(chǎn)性收入、經(jīng)營性收入和轉(zhuǎn)移收入則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通過對其按家庭成員人數(shù)均分,再分別與成員個人的勞動收入相加,就近似得到了個人的加總收入。。
(一)基于轉(zhuǎn)換矩陣的收入流動性分析
本研究用到的分析收入流動性的主要工具是轉(zhuǎn)換矩陣(Transition Matrix)。轉(zhuǎn)換矩陣分析的就是在第t期處于第i階層的個人,到第t+1期其轉(zhuǎn)入第j收入階層的概率(Shorrocks,1978)。為了有利于后面對收入流動性指標進行定義,在這里假定t的收入階層分布為行向量,x=(x1,…,xn)∈Rn+,t+1期收入階層分布為行向量y=(y1,…,yn)∈Rn+,因為轉(zhuǎn)換矩陣表示概率分布,所以用P(x,y)=pij(x,y)表示一個轉(zhuǎn)換矩陣,pij(x,y)則表示在t期處于第i階層的個人,到第t+1期轉(zhuǎn)入第j收入階層的概率。
以山東省居民為研究對象,9次調(diào)查共有8段間隔⑧分別是:1989-1991年、1991-1993年、1993-1997年、1997-2000年、2000-2004年、2004-2006年、2006-2009年、2009-2011年。。分別以這8段間隔為對象,計算收入轉(zhuǎn)換矩陣,具體結(jié)果見表1至表8。
表1 1989-1991年收入轉(zhuǎn)換矩陣
表1分析1989-1991年期間的收入轉(zhuǎn)換矩陣??梢钥吹剑?989年處于最貧困的20%的人群之中,有42%的人在1991仍然留在該組,這表明1989年的最貧困20%的城鎮(zhèn)居民中有58%上升到了更高的收入組,其中有4%進入最高收入組。在1989年處于最富裕的20%人群中,有44%的人在1993仍然留在原組中,有23%的群體僅流向了較低的一個階層,有33%的群體流向更低階層。分析處于第二、三、四階層的群體,可以看到,處于原收入組的群體仍占多數(shù),而在發(fā)生的流動過程中,多數(shù)是流向相鄰的一個階層,很少群體發(fā)生跨兩個階層的流動。
表2的結(jié)果顯示1991-1993年期間比1989-1991年間,最貧困20%群體的收入流動性水平有明顯的上升,在1991年處于最貧困的20%的人群之中,有28%的人在1993仍然留在該組,比1989-1991年下降了14%;而實現(xiàn)進入最富裕20%行列的人數(shù)達到了9%,比1989-1991年上升了5%。在1991年處于最富裕的20%人群中,有46%的人在1997仍然留在原組中,比1989-1991年略微有所上升。整體而言,1991-1993年間比1989-1991年間山東省居民的個人收入呈現(xiàn)出更大的流動性。
表2 1991-1993年收入轉(zhuǎn)換矩陣
表3 1993-1997年收入轉(zhuǎn)換矩陣
表3分析1993-1997年期間山東省居民收入流動性水平??梢钥吹?,在1993年處于最貧困的20%的人群之中,有35%的人在1993仍然留在該組,成功實現(xiàn)進入最富裕20%行列的占9%。這表明相比較1991 -1993年,1993-1997年間最底層20%居民的收入流動水平有所下降。在1993年處于最富裕的20%人群中,有44%的人在1993仍然留在原組中,有29%的群體僅流向了較低的一個階層,僅有27%的群體流向更低階層。第二、三、四階層的收入流動趨勢與1989-1991年和1991-1993年間的流動趨勢大致相同,均表現(xiàn)為處于原收入階層和流向相鄰階層的群體占多數(shù)。
表4 1997-2000年收入轉(zhuǎn)換矩陣
表4得到的1997-2000年的收入轉(zhuǎn)換矩陣表明,最貧困的20%的群體有33%留在原階層,比1993-1997年間有所加快,下降了2%,其中進入最富裕20%行列的占11%,比之前三個時段都有所上升。而最高20%的人群的收入流動性水平,相比1993-1997年卻所有降低,有46%的人在2000年仍然留在原組,比1993-1997年上升了2%,但是與1991-1993年基本持平。這表明在1997-2000年間,雖然我國底層居民的仍表現(xiàn)出較大的流動性,收入變動仍比較活躍,但是頂層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固化態(tài)勢。
表5 2000-2004年收入轉(zhuǎn)換矩陣
表5是2000-2004年間的收入轉(zhuǎn)換矩陣,該矩陣顯示最高20%的群體的收入流動性出現(xiàn)了明顯的固化態(tài)勢,處于最富裕的20%的人群仍留在原組的比例由1997-2000年的46%上升為59%,上升了13個百分點。最底層20%居民的收入流動性水平與之前四個時段大致相同,但是相比1991-1993年和1993-1997年兩個時期,進入最高收入組的比例出現(xiàn)了明顯下降,僅為6%。第二、三、四層居民處于原階層的比例均有所上升,表明社會整體流動性水平出現(xiàn)了下降。
在表6所顯示的2004-2006年這一時期中,處于最富裕的20%的人群仍留在原組的比例由仍維持在59%這一較高水平。該時期底層居民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流動性,處于原階層的群體只占總?cè)藬?shù)的23%,為自198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第二、三、四階層的收入群體也呈現(xiàn)出較高的流動性水平。
表6 2004-2006年收入轉(zhuǎn)換矩陣
2006-2009年這一時期中,整體收入流動性水平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下降。首先,最底層20%居民處于原階層的比例上升為46%,達到自198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次,最高29%居民處于原階層的比例再達新高變?yōu)?1%,而且在實現(xiàn)流動的群體中,多數(shù)是流向了相鄰一層;最后,第二、三、四層居民收入流動水平也出現(xiàn)了明顯下降,多數(shù)群體處于原階層或只流向相鄰一層。
表8 2009-2011年收入轉(zhuǎn)換矩陣
表8報告的是2009-2011年收入轉(zhuǎn)換矩陣,結(jié)果表明收入流動性水平與2006-2009年相比出現(xiàn)明顯提高,收入最高20%居民處于原階層的概率下降為50%,收入最低20%居民處于原階層概率下降為42%,第二、三、四階層的收入流動也有所提高。但是整體而言,2009-2011年的收入流動性但仍處于較低水平。
通過對收入轉(zhuǎn)換矩陣的初步分析,山東省居民收入流動性程度整體上呈現(xiàn)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上世紀90年代收入流動性水平較高。但是進入2000年之后,收入流動性出現(xiàn)明顯下降,頂層居民呈現(xiàn)階層固化,低收入階層群體則很難實現(xiàn)跨多個階層的流動,流動性水平顯著下降。進入2009年之后,流動性水平又有所回升。為了更進一步分析不同收入階層的跨期收入變動趨勢,我們將構(gòu)建收入流動性指標對流動水平進行測度。
(二)山東省居民相對收入流動性測度指標分析
1.相對收入流動性測度指標
相對意義上的流動性認為只有當個人收入在同一社會群體中所處的位置或在總收入中所占比例發(fā)生了改變,流動性才會發(fā)生。目前居于主流的包括時間依賴定義(Time Dependence)和位置變動定義(Positional Movement)(Prais,1955①Prais,S.J.,"Measuring Social Mobility",in Journal of Royal Statiscal Society,Vol.44(1955),pp.82-87.;Shorrocks,1978②王曉、董長瑞:《中國城鎮(zhèn)居民的相對收入流動研究》,《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13年第3期。)。
(1)時間依賴意義上的收入流動性及其測度指標
(2)位置變動意義上的收入流動性及其測度指標
很多學者選擇用位置變動來定義收入流動性,他們認為微小的收入變動是可以忽略的,只有當變動達到令收入者通過等級邊界時,這種改變才是有意義的,所以個人或家庭的福利水平取決于其在整個收入分布中所處位置不同(Shorrocks,1978a;Bartholomew,1982②尹恒、李實、鄧曲恒:《中國城鎮(zhèn)個人收入流動性研究》,《經(jīng)濟研究》2006年第10期。;King,1983)。具體測度指標包括:
2.山東省居民相對收入流動性測度指標分析
相對收入流動性測度指標的具體分析結(jié)果見表9。
表9 相對收入流動性測度指標
將表9八個時段測度的絕對收入流動指標值進行縱向比較,可以看到:
以時間依賴定義為基礎(chǔ)的χ2指數(shù)表明,1989-1991年期間指標值為2.084,因為χ2指數(shù)越大,表明時間依賴性越強,對應的收入流動越小,這表明山東省居民在1989-1991年間的收入流動處于較低水平。而進入1991-1993年、1993-1997年和1997-2000年這三個時期指標值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下降,表明收入流動水平有顯著上升。而進入2000-2004年χ2指數(shù)值迅速上升為2.162,進入2004-2006年間指標值有所回落,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到2006-2009年間的χ2指數(shù)再度上升到2.623,這表明進入2000年之后山東省居民收入流動性水平呈現(xiàn)顯著下降,收入變動趨勢出現(xiàn)了明顯的階層固化現(xiàn)象,但進入2009-2011年之后,收入流動性水平又有所上升,χ2下降為1.601。
(2)礦山開發(fā)規(guī)模化顯著。2017年河北省大型和中型規(guī)模礦山企業(yè)在持證礦山企業(yè)總量中的占比分別為7.33%和12.56%,二者合計達19.89%,較2016年提升1.7%,礦山開發(fā)規(guī)模化明顯。這是河北省礦產(chǎn)資源主管部門實施規(guī)范管理、資源整合與露天礦山專項治理的成果。
以位置變動意義為基礎(chǔ)的慣性率、亞慣性率以及加權(quán)平均移動率指標也呈現(xiàn)出相似的變動趨勢。1989 -1991年間慣性率、亞慣性率和加權(quán)平均移動率分別為0.388、0.778和0.932,1991-1993年、1993-1997年、1997-2000年間的收入流動處于較高水平。而進入2000年之后,以慣性率、亞慣性率以及加權(quán)平均移動率指標均顯示山東省居民流動性水平呈現(xiàn)明顯的下降。
由上述分析可知,利用測度指標得到的收入流動變動趨勢與轉(zhuǎn)換矩陣結(jié)果基本一致,即,山東省居民在上世紀90年代具有較高的收入流動性水平,但是進入2000之后流動性水平下降,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層固化趨勢。
(一)絕對收入流動性測度指標
1.非定向收入變動
非定向收入變動討論流動過程中發(fā)生的絕對收入量的改變,該定義最早由FieldsandOk(1996)提出??紤]一個簡單的三人經(jīng)濟,最初收入分布為A=(1,2,3),假定總收入不變,若第三個人將兩單位收入轉(zhuǎn)給第一個人,則分布變?yōu)锽=(3,2,1),F(xiàn)ields(1996)認為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生的絕對收入流動量為4單位,收入在組內(nèi)個體之間的轉(zhuǎn)移導致了流動性的發(fā)生,轉(zhuǎn)移量越大,則流動性越大①王洪亮:《中國區(qū)域居民收入流動性的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此外,社會中收入總量的改變也會引發(fā)收入流動性(Fields,1996),假設社會中收入總量增加1個單位,使得最初的收入分配C=(1,3,3)變?yōu)樾碌氖杖敕峙銬=(2,3,3),則認為發(fā)生了1單位的絕對收入流動性變化。FieldsandOk(1996)構(gòu)建非定向收入變動測度指標:
2.定向收入變動
在現(xiàn)實中,人們在關(guān)注收入流動性發(fā)生改變絕對量的同時也關(guān)注收入流動性的方向性問題。一般說來,當向上移動者的比例較大,而且向上移動者收入增加的平均數(shù)大于向下移動者收入減少的平均數(shù)時,收入分配的整體情況將會改善。在考慮收入流動的方向性之后,總體收入流動性水平就等于社會中發(fā)生的向上收入流動(導致個人絕對收入水平增加的流動)與向下收入流動(導致個人絕對收入水平減少的流動)之間的差值。
FieldsandOk(1999)對絕對收入流動性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并在研究中賦予收入流動方向性,定義一個距離函數(shù)dn是方向性收入流動含義的測度,并滿足如下性質(zhì):
性質(zhì)Ⅰ表明如果由xy是一個福利增進的流動過程,則在y→x流動的過程中一定伴隨著福利的損失,也即可以將x→y看作是一個好的(good)流動,而y→x是一個壞的(bad)流動;性質(zhì)Ⅱ含義是對于相同方向的流動,流動的量越大,則表明發(fā)生的流動性水平越高。以此為基礎(chǔ),F(xiàn)ieldsandOk(1999)建立定向收入變動測度指標:
(二)山東省居民絕對收入流動性測度指標分析
絕對收入流動性測度指標的具體分析結(jié)果見表10。
表10 山東省居民絕對收入流動性測度指標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山東省居民的絕對收入流動水平具有以下特點:
1.山東省居民的絕對收入流動處于較高水平
整體而言我國居民的絕對收入流動性處于較高水平。在1989-2009年間中國居民的非定向收入流動均值為1.107,明顯高于比利時和美國在1985-1997年間的收入流動性程度,其中比利時的流動性水平為0.335,美國為0.523(Kerm,2004)。
2.山東省居民的絕對收入流動水平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
將八個時段測度的絕對收入流動性指標值進行縱向比較,可以看到:
首先,以非定向變動指標分析,1989-1991年指標值為0.980,1991-1993年、1993-1997年和1997-2000年間流動指標值出現(xiàn)上升。2000-2004年期間指標值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僅為1.082,2004-2006年出現(xiàn)了略微的回升,上升為1.115,進入2006-2009年期間又再度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變?yōu)?.035,在2009-2011年間流動性水平繼續(xù)下降,變?yōu)?.718。通過指標測度可以得知,整體而言,以非定向變動指標表示的山東省居民絕對收入流動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上世紀90年代絕對收入流動處于較高水平,進入2000之后流動水平出現(xiàn)顯著下降。
其次,以定向變動指標分析,1989-1991年指標值為0.234,1991-1993年、1993-1997和1997-2000年間逐期上升,1997-2000年間達到0.378。2000-2004年出現(xiàn)下降,下降為0.194,2004-2006年出現(xiàn)了一定的回升,但進入2006-2009年,指標值迅速下降為-0.010,2009-2011年間有所回升,上升為0.075。在之前對收入流動指標的分析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定向指標相比非定向變動指標更具有意義,因為它同時體現(xiàn)社會中福利水平的提高,與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的收入流動性進行橫向比較,可以看到美國在1969-1976年間的定向變動指標值為0.498,1979-1986年間則達到0.528(Fields,1999),可見以定向變動指標衡量山東省居民收入流動性遠低于美國。
與收入差距的擴大相比,收入階層的固化將會對社會經(jīng)濟效率帶來更大的損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guān)鍵是讓每個人具有能夠改變自身所處收入階層的能力,能夠在社會不同階層中自由流動的機會。因此,本文就對山東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收入流動性格局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山東省的收入流動性處于較高水平,這與山東省的改革軌跡相一致,制度變遷給經(jīng)濟注入了活力,為不同階層的居民提供了改善收入地位的機會,而高的收入流動性也緩解了因為收入差距擴大而帶來的社會壓力和沖突。具體到不同的時段,可以看到上世紀90年代山東省一直有著較高的收入流動性水平,而進入2000年之后,收入流動性水平出現(xiàn)了明顯地降低,呈現(xiàn)出階層固化態(tài)勢。這為山東省進行收入分配改革,更好地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啟示,首先,規(guī)范薪酬制度,提高技術(shù)崗位薪酬水平,以吸引高層次人才;其次,增強地區(qū)間的經(jīng)濟合作,加強勞動力流動;最后,擴大底層居民獲取收入的渠道,以實現(xiàn)讓更多的人能夠平等地分享到改革開放與經(jīng)濟強勁增長帶來的成果。
(責任編輯:張婧)
F126.2
A
1003-4145[2015]05-0127-06
2015-01-15
董長瑞(1962—),男,山東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王曉(1983—),女,山東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副教授,博士。
本文系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我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流動性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1YJA790024)與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我國居民代際收入流動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3BJL0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