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奮琴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會撬起整個地球。”可見撬起地球最為關鍵的是要找準“支點”。同樣的道理,在數(shù)學教學中,要想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最為關鍵的是要找準教學的“點”。下面我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僅作引玉之磚。
一、找準教學起點
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我們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況。但許多教師在備課時只關注教學內(nèi)容,課堂上“心中有案,行中無人”,導致課堂教學失去生命的活力。殊不知,孔子所倡導的“因材施教”中的“材”在今天不僅指教材,還包含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學生并非是“白紙”一張,由于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經(jīng)歷的不同,學生或多或少積累了一些知識和經(jīng)驗。所以,教師在授新課前,一定要找準教學的起點,備課時要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已知什么?會存在什么問題?最難的是什么?我將如何引導?只有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讓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在原有基礎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上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性和生成性。
二、捕捉教學疑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啟發(fā)劑”,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疑點,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探究,巧妙撥動學生的思維之玄,奏響課堂教學的最強音。
例如,在執(zhí)教“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我讓學生觀察:“教室里哪些東西是長方形的?(黑板、條形課桌、玻璃窗等)那新制一張課桌,桌面要多大的一塊木板呢?”學生有的用尺子量,有的用手比長與寬。有學生就問,桌面與桌子的面與長、寬是什么關系?這就是我們要講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生繼續(xù)探究)。”學生帶著疑問在操作中明白事理,永遠比老師灌輸?shù)囊浀美?。著名科學家李政道說:“什么叫學問?學問就是要學怎樣問,就是要學會思考問題?!苯處熢诮虒W的過程中不僅要善于捕捉學生的疑點,而且還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質(zhì)疑—探究問題。
三、挖掘教學中的亮點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本該成為學生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教師既要面對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個體差異,學生在不同層面取得的成功,都應給予表揚和鼓勵,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總之。我們應與時俱進,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課前要找準教學的起點,課中要善于捕捉學生存在的疑點和稍縱即逝的亮點,讓數(shù)學課充滿樂趣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