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霞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和學生一起走進生活當中,把生活中的一些數學素材融入教學中,將蘊含著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入課堂中。那么,學生就會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自己的身邊到處存在著數學知識,這樣就能夠很好地喚起他們的求知欲,學生也會更加主動學習數學,更加熱愛數學,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新課改積極倡導在實踐中運用數學,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學習湘教版初中數學教材時,我常常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素材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運用教材中的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下面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淺顯嘗試,僅供大家參考: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為數學知識具有高度抽象性,這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初中生來說,很難透徹地理解某些數學問題。因此,在學習湘教版初中數學教材時,我常常將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學生聽得見、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平均分、中位數和眾數”時,我這樣給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同學們,一名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他叫黎×,想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可是他不知道去哪家公司?(甲公司是平均每人月工資3600元,乙公司是平均每人月工資3400元),同學們,你覺得黎×會去哪家公司呢?同學們紛紛建議他去甲公司。這時,我用課件給學生出示了這兩家公司的工資情況表,并提醒同學們認真查看上面的信息,好多學生又選擇了去乙公司,原因是甲公司的老板工資太高,用來做平均數就不合適了。這時,我不失時機地問:我們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在數學中又應該用到哪些知識呢?同學們一臉茫然,我及時給學生出示了今天的課題:中位數和眾數,正是這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解決生活問題
數學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及時給學生提供將教材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理解數學知識,感受數學魅力。因此,在學習湘教版初中數學教材時,我常常設計一些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例如,在學習完“用計算器計算”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學校有學生2102人,如果每個學生每天節(jié)約水0.5千克,一天就節(jié)約水1051千克,一年(365天)可以節(jié)約水多少千克?如果一家三口每天的用水量是20千克,這些水他們可以用多少天?例如,在學習完“數據的分析與比較”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任務:測量校園的溫度,讓學生分別測量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2點學校水泥地面、草坪、樹蔭下的溫度,并對測量的數據匯總整理,計算出學校每天這個時間的平均氣溫,一周同一時間的平均氣溫,一月同一時間的平均氣溫等,并讓學生自主設計怎樣改變學校環(huán)境等,學生正是在這動手實踐中產生了學習興趣,也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只有真正拉近數學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讓我們的數學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生活因素,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數學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劉傳山,劉化園.加強建模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9).
[2]周德成.如何培養(yǎng)高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A].湖北省物理學會、武漢物理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
[3]梁萬洪.培養(yǎng)應用意識解決實際問題.江蘇教育報,2009(0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