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勇 黃偉偉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通過特定的方法,經歷一定過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梢岳斫鉃椋簩W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高效課堂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已被廣大教育同仁所接受,如何有效地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應該認真對待的問
題。筆者參加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恰好經歷了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到現(xiàn)在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通過對自己的反思,獲得了頗多體會,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評指正。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若要探究什么樣的課堂是高效課堂,就必須先反思什么樣的課堂是“低效課堂”“無效課堂”,“低效”課堂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沒有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和合理的導入,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獨霸課堂,一言堂,師生缺乏交流。
3.脫離教學的本質,沒聯(lián)系實際。
4.教師語言平鋪直敘,毫無生趣,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5.沒有因材施教,整節(jié)課堂“一刀切”,不符合每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二、針對問題進行探索與反思
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不少的探索和反思,我以高中物理選修3-1第二章第六節(jié)《導體的電阻》為例,談一談我的設計。
1.如何創(chuàng)設本節(jié)課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更好地引入新課教學呢?我是這樣進行的: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是由導體自身的因素決定的,那么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呢?
同時,設置演示實驗引起學生思考:一個插有銅片的導電液體(如鹽水)和電流表串聯(lián)的電路,銅板間的溶液充當導體的角色,銅板浸入水的面積則相當于導體的橫截面積,請同學們觀察以下實驗:
(1)在銅片的正對面積不變時,導電液體中的銅片靠近或遠離;
(2)在銅片間的距離不變時,改變銅片浸入液體的面積;
(3)改變導電液體的種類(如將鹽水換成硫酸銅溶液)。
請學生觀察上述情況中電流表的變化情況,并思考:
問題一:影響導體電阻的因素有哪些?
問題二:猜想電阻與這些因素可能存在什么關系?
問題三:當電阻與這幾個物理量都存在關系時,如何找到各自的關系?仿照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之間關系的探究,我們可以進行怎樣的實驗?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研究。
這樣,通過這個演示實驗,學生很容易得出,影響導體電阻的因素是:導體長度、橫截面積以及導體自身組成材料。
2.引導學生從理論上進行自主探究,為實驗探究指引方向,同時讓學生體會由理論指導實踐,由實踐檢驗理論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1)理論分析導體電阻與長度的關系:一個導體(長度為L,橫截面積為S),可以把它看成是由n段相同長度(L1)和橫截面積(S)的導體串聯(lián)而成的。故在導體材料、橫截面積等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導體的電阻與其長度成正比關系。(串聯(lián)電路電壓等于各部分電阻之和)
(2)理論分析電阻與橫截面積的關系:一個導體(長度為L,橫截面積為S),可以把它看成是由n股相同長度(L)和橫截面積(S1)的導體并聯(lián)而成的。故在材料、長度等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導體的電阻與其橫截面積成反比關系。(并聯(lián)電路電阻倒數(shù)等于各部分電阻倒數(shù)之和)
3.學生推導之后,對影響電阻的幾個因素有了基本了解,但是,對于具體的結論,還應有實驗的探究。所以,需要進行第三步——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設計一:測量電阻的方案(直接測量或間接測量)
利用歐姆定律,當電流一定的情況下,元件兩端電壓與電阻成正比,可以通過電壓來判斷電阻的大小。
設計二:測量導體橫截面積的方案——千分尺或游標卡尺
學生分組對比實驗——學生自主設計實驗:
第一組:提供直徑分別為0.25 mm和0.50 mm的自動鉛筆,(原材料好準備)研究在相同材料和長度的情況下,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之間的關系;
第二組:提供直徑分別約為0.5 mm和0.7 mm的HB自動鉛筆芯,研究在相同材料和長度的情況下,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之間的關系;
第三組:提供長度和橫截面積相同的鎳鉻絲和康銅絲,研究導體的電阻與材料之間的關系;
第四組:提供長度和橫截面積相同的HB和2H自動鉛筆芯,研究導體的電阻與材料之間的關系。
4.試驗結束后,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數(shù)據(jù)匯總及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本節(jié)課所學的重點知識——電阻定律。進一步進行學習,可以了解電阻率的知識。設計如下:
(1)提供有關金屬電阻率的數(shù)據(jù)匯總,閱讀資料,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學生提出電阻率不僅與材料有關,還與材料的溫度有關。
(2)請學生通過各種事例、實驗及信息總結導體的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
(3)指導學生課后自己閱讀或上網查詢超導現(xiàn)象的相關資料。
通過這樣一個設計,整節(jié)課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精神及創(chuàng)新意識,并且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方法,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
悅,學習科學家的探索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髓。
參考文獻:
屠立軍.讓內容更有效,讓課堂更高效[J].中學語文,2014(04).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