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婭
摘 要:該文論述了在新媒體傳播、多媒體技術迅猛發(fā)展的社會大背景下,藝術類院校圖書館該如何確保其多元的發(fā)展空間?該如何轉變傳統(tǒng)的發(fā)展思路,改變目前的日益凸顯的窘境,對此該文加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F階段為滿足廣大藝術讀者需求,藝術類院校圖書館應引入新媒體傳播觀念及新技術,加快轉換藝術類圖書及相關資料的管理機制,加速內函建設的轉型,擴大服務類型,豐富館藏電子數碼資源,適應讀者不斷增長的新需求,創(chuàng)建高雅化的專業(yè)接受空間。
關鍵詞:藝術院校圖書館 新媒體 電子資源 專業(yè)空間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b)-0220-02
On the Transition Andprofessional Spac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of Art Colleges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Zhu Y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at multimedia technology develops rapidly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how should library in art colleges changes its present predicament,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readers,library in art college need adopt the new media concept,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t books and related data management mechanism, expand the service type and enrich library digital resources.
Key Words:library in art college;New media;Electronic resources;Professional space
21世紀是一個數字化的時代,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多媒體和新媒體,以及新媒體藝術都隨之得以快速發(fā)展。這種以技術為手段的新媒體傳播形式,大大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學習的生活方式。這對于我們傳統(tǒng)的以印刷文字和書籍為主的圖書館的發(fā)展也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特別是一些藝術類院校的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該如何在新媒體發(fā)展時代下加速內函建設的轉型,以及盡快轉換管理機制,擴大服務類型,適應讀者不斷增長的新需求,以便更好的服務師生以及社會。
1 新媒體發(fā)展與藝術院校圖書館建設的轉型
目前,國內各藝術院校的圖書館與飛速發(fā)展的藝術現實和教學顯得極其不相適應,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這里的問題是館藏匱乏,藝術類圖書和參考資料匱乏。其次是藝術閱讀和觀賞設備落后和藝術類圖書館專業(yè)學習空間環(huán)境建設跟不上發(fā)展需求。我們知道讀者是圖書館工作的主體,圖書館因讀者的需要而產生,并以為讀者提供文獻服務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豐富的館藏資源是藝術類圖書館的立館根本,先進的接收媒體與設備是讀者獲取有用資料的必備條件;而特定優(yōu)雅的專業(yè)學習空間則是吸引讀者的最佳環(huán)境。而現在由于新媒體設備的不斷升級換代,特別是平板電腦、大屏智能手機以及網絡的發(fā)達,師生利用自己的新媒體設備便可隨時隨地查閱一些相關資料。從而導致了我們藝術院校的圖書館讀者到館率較低,存在著部分圖書文獻利用率極低,甚至零借閱率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發(fā)生除去圖書館的工作不到位及讀者個人原因外,更重要的還是藝術館藏資源和當代媒體科學技術的利用、藝術專業(yè)空間服務與讀者需求存在脫接現象,使得本應是廣大師生趨之若鶩,競相踏來學習和獲取知識資源的圣殿卻逐漸被冷落,甚至慢慢地淪為可有可無的一個清冷部門,我們的藝術類高校圖書館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危機。
在當前如何確保藝術院校圖書館的發(fā)展和存在空間?如何發(fā)揮圖書館的教學輔助作用,以使廣大師生有效利用藝術各專業(yè)的豐富資源,讓圖書館的服務體系向著藝術各學科專業(yè)化和現代化發(fā)展,做到更好的為教學、科研、創(chuàng)作服務?應當說新媒體、電子數碼資源的涌現和網絡傳播技術的日益發(fā)展,為藝術院校圖書館的轉型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什么是新媒體?其實質內涵式是什么?關于新媒體,大部分認為是關于技術或者交互形式的名稱問題。如有人認為:新媒體亦稱電子傳媒,普遍具有交互性。最常見的是一張網頁,它存在于網絡之中,是各種新型文獻與媒體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全新的認識與理解。還有人從媒體與人的社會層面來解釋新媒體,認為新媒體還涉及了文化藝術、意識形態(tài)、科學技術、精神生活等多個領域,所以它不僅僅是一個尚未確定的媒介,還是一種開放型的綜合媒體形式。正因為如此,當今人們所普遍認同的“新媒體”的定義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多媒體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新媒體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它有新的文本、圖像、聲音體驗,對現實與世界表現為一種全新的呈現方式,從而給人們帶來的是形象、快捷、直觀和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取大量資訊優(yōu)越性。新媒體是當代高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的媒體形態(tài),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新媒體的特點具有交互性、超鏈接、數字化、虛擬現實等等特點。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和流行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信息交流中帶來革命性的巨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整體社會性的。從大的方面來看,它的信息傳播方式影響了整個社會組織結構與社會運行機制,同時也影響了當代文化的生存狀態(tài)。麥克盧漢也曾經說過媒介即信息,媒介對信息、知識、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是積極的、能動的、對訊息有重大的影響,它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麥克盧漢說:“在事物運轉的實際過程中,媒介即是訊息,我們難免會感到有點吃驚。所謂媒介即是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盵1]新媒體的產生不能僅僅定位為一種新的工具、新的技術,它更有可能是一種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甚至會推動整個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革。
結合我們藝術院校圖書館所面臨的危機和困境,新媒體的出現與發(fā)展可以說是恰逢其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由傳統(tǒng)的紙質圖書借閱,向互聯(lián)網絡和新媒體為主的數字化圖書館過渡和轉型的最佳契機。
2 藝術專業(yè)音視頻數據資源的創(chuàng)建與共享接受
藝術院校圖書館除了具有綜合型院校圖書館的功能之外,還有它的專業(yè)特殊性。也就是說藝術類圖書館除了文史哲和一般科技類圖書外,它還更注重藝術作品的視聽方面資料的收藏展示和流通。可以說當前圖書館里的電子閱覽室的出現就是向數字化圖書館轉變的一個開端。電子閱覽室以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互動的服務模式,使圖書館的發(fā)展有了新的生機,為高校師生的學習和研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并為他們獲取電子文獻信息、網絡信息提供了重要的場所和途徑,同時也為學校教育與社會信息化的建設和發(fā)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藝術較之其他學科,感知性與視覺性都更強,當代藝術更是由平面藝術向多媒體、新視聽方向轉化,出現了更加多元的表現手法。由于藝術院校學生的專業(yè)需求,其自身專業(yè)的特點也會隨之除傳統(tǒng)文字之外,增加更多的視聽互動方面的信息,由此來看圖書館的全面轉型首先表現為藝術專業(yè)資源的構建和共享上。
2.1 數字化圖書館要求電子藝術圖書與數碼形象資料的大量充實與創(chuàng)建
藝術院校圖書館如果仍是以文史哲書刊和藝術理論、藝術史類圖書,以及藝術作品圖冊為主要館藏內容,現在看來是遠遠不能夠適應藝術類師生學習和研究的需要的。藝術院校內所設置的藝術專業(yè)學科基本涵蓋了大部分的藝術門類。圖書館收藏的藝術類文獻資料,除了以語言文字出版的圖書資料外,各類存在形式的藝術作品還占有相當大比例,例如:繪畫、書法、雕塑、攝影、工藝美術等作品,以及音樂、舞蹈、戲曲、電影、電視等聲像資料。這些各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給學校教學和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豐富生動的可視、可聽性文獻資料,有著其他文字資料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具有鮮明的專業(yè)特色,這也正是當前藝術院校師生極其需要的精神食糧和學習創(chuàng)作參考。目前急需解決的是如何使這些豐富的藝術資料運用最現代化的媒體手段傳達提供給讀者。
所要做的工作首先應當是要將大量的藝術類圖書和資料轉化為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數據庫。數據庫的建立是當下藝術院校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的工作方向。一般說,數據庫是指以一定的組織方式存儲在一起的、能為多個用戶共享的、獨立于應用程序而且相互關聯(lián)的數據集合。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普及,一些藝術院校圖書館通過自建、租用等方式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網上數據庫。如:四川美術學院圖書館的美術專題數據庫、北京電影學院圖書館的音視頻數據庫以及電影特色資源庫、武漢音樂學院教師作品音響數據庫等等;將極具專業(yè)特色的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利用多媒體圖像、 視頻和音頻處理和存貯技術,提供聲形并茂的信息內容,已成為服務于藝術類讀者的重要方面。其實每個藝術院校都需要根據自身的專業(yè)藝術特點,進行深入的挖掘、搜集、并進行分門別類的歸納整理,進而制作出一套專業(yè)完整性強的藝術數據庫。這樣從微觀方面來看不僅有利于藝術院校的師生們更快捷、方便的利用相關的藝術資料進行學習和研究;從宏觀方面來說,對世界藝術資料寶庫也是一個大的貢獻。
2.2 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做到藝術電子數碼數據庫資源的共享
在國外的圖書館界,為實現資源共享而進行的合作由來已久??梢哉f已經結成了非常緊密的“圖書館聯(lián)盟”。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圖書館開始進行公共書目系統(tǒng)的建設,并在聯(lián)合目錄的基礎上不斷開發(fā)各種合作項目。近年來,一方面信息傳播技術和信息資源的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廣大讀者信息需求量的增多與需求方向的多元化,使得單個圖書館越來越難以承擔信息資源的擴充與建設重任。因此,國外圖書館都在日益加強合作與聯(lián)盟。如今圖書館群體化合作的范圍已經拓展到合作建庫、合作發(fā)展館藏、合作編目、聯(lián)合目錄等多種功能;圖書館的功能從單一的功能、有限的范圍、松散的組織形式,發(fā)展成各種正式的、相對固定的、聯(lián)系緊密的圖書館群體化協(xié)作組織。借助于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將分散在一定區(qū)域或某些系統(tǒng)的圖書館組成一個縱橫交錯,脈絡貫通的圖書館網絡。我國一些藝術類高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除了比較常用的CALIS文獻信息服務中心、中國知網期刊論文全文庫、萬方數據知識平臺,以及超星數字圖書館、超星學術視頻等,還收錄了專業(yè)型方面的數據資源,這些音視頻數據庫資源也應盡快實現數據共享。豐富的音視頻數據資源的共享,為藝術專業(yè)的學生打開了一扇飽覽世界藝術精品佳作的大門,解決了以往無法欣賞到世界著名藝術珍品和紙質印刷品色彩畫質不準確,音樂庫不全面、經典影片缺乏的問題。圖書館未來還可以和一些大型的美術館、博物館以及藝術機構聯(lián)合,在網上建立新視聽數字音樂廳或美術館,以做到即時藝術資源的共享問題。
3 圖書館要建設專業(yè)化的藝術資料收藏和接受空間
為了適應藝術類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我們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要盡快改變傳統(tǒng)的圖書借閱使用環(huán)境,構建適宜于藝術資料、作品收藏和觀摩、學習、研究的新型數碼空間。
3.1 構建新型專業(yè)化的藝術資料收藏空間環(huán)境
建立現代化的電子數碼藝術圖書資料庫。歷來我們的圖書館建筑空間主要是書庫和閱覽室的設置,以后這些空間設置依然會是很重要的。就圖書館的書庫來講,隨著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書庫和閱覽空間設置顯然已經不能夠適應時代的需要。書庫建設不但要有紙質的印刷書籍存放的空間,更要有非紙質的數碼型的各類藝術作品和相關資料的特殊儲藏空間。綜合性藝術院校專業(yè)眾多,就大的專業(yè)分類來說既有美術、音樂、曲藝、舞蹈、戲劇、影視等不同專業(yè)。各專業(yè)都會有大量的電子書藉和數碼影像視聽資料在不斷地涌現,因而圖書館還必需要建有眾多不同專業(yè)的數碼資料收藏庫。另外還要看到這類現代能夠適應新媒體的電子數碼書庫的建設有著特殊的要求,不同于傳統(tǒng)的書庫。有的空間不一定很大,但其資料媒介質料特殊,對空間的濕度、溫度,以及存放方式有著一定要求條件。因此為了適應數碼藝術資料和新媒體的需要必須建立現代化的電子數碼藝術書籍資料收藏庫。
3.2 構建專業(yè)化的藝術資料接受空間
藝術院校的師生經常接觸的是各類不同藝術類型的相關作品和資料,需要有適合于這種藝術資料查閱和觀摩的專業(yè)接受空間,這就是說要建立新型數碼新媒體書籍閱覽和各類藝術資料觀摩特殊空間。現有的藝術類該校圖書館和一般的圖書館閱覽室并無二致,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在藝術類高校圖書館閱覽室已經不能適應和滿足師生的需要了。藝術院校中的師生本來就同一般高校師生不一樣,他們中間除了有一部分人需要借閱藝術史論及文史哲書籍外,大部分是對各類藝術作品資料的查閱和研究。隨著數碼技術的和網略發(fā)展,各種類的藝術作品已經制作成電子數碼資料開始大量涌現并被各大藝術圖使館收藏,因而運用新媒體和多媒體查閱觀摩這類資料,需要構建相應的資料室和查閱觀摩室或廳。如:影視藝術資料廳、音樂資料廳、美術觀摩廳等等。這些專用的藝術作品資料廳室要具有完備的新媒體電子設備,如:網略數字設備、數字電視、投影屏幕、數碼音響等等,再加上專用空間環(huán)境設置和審美的構建,相信這應該是一個全新的藝術資料圖書館的空間,會吸引大批的藝術院校師生來此學習和獲取想必要的藝術資源。
4 結語
面對藝術院校師生學習和研究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圖書館只有開拓創(chuàng)新,貫徹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利用數字資源開展多模式的個性化,多元化服務。我們還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使其更加適應藝術院校的專業(yè)要求與現代化發(fā)展方向,使其成為廣大藝術專業(yè)師生研究和學習知識的圣殿。
參考文獻
[1]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
[2] 吳志榮.對數字圖書館的若干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0(2):7-9.
[3] 王英,鄧朝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讀者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J].圖書情報工作,2013(1):83-86.
[4] 楊德祥.當前國外圖書館發(fā)展模式前沿和啟示[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3): 48-53.
[5] 王亞珍.淺談高校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管理和服務[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