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建達
那是2010年暑假的一個傍晚,吃過飯,正在虹橋北路散步。突然,手機響了,鈴聲是我非常喜歡的王菲的《傳奇》。那一刻,仿如天籟之音緩緩流淌而出——“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無法忘掉你容顏……”
這是當時還未更名的《小學德育》的編輯打來的告知用稿的電話。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喜訊,我因為激動而有點語無倫次了。想不到經(jīng)歷過多次石沉大海后的一次并不抱很大希望的投稿,居然等來了一次福音。這好比一個迷失方向的孩童,在忐忑惶恐中猛然發(fā)現(xiàn)人群中熟悉的身影時那股興奮和激動。掛斷電話,我感到微微發(fā)燙的臉上已有了汗水,而心里卻是一種滿滿的幸福。
有人說,人生的每一場相遇,都是緣分。的確,萬發(fā)緣生,皆系緣分!人生很多的幸福時刻,只緣于眼光交會的剎那。有時,一個偶然的電話,一句簡單的問候,甚至一次驀然的回眸,都會成為一段讓人終身難忘的美好回憶。
記得最初相識《小學德育》雜志,大概是在2008年。那時因?qū)W校工作需要,我被任命為分管德育的副校長,工作重心從原來的教學轉(zhuǎn)向了德育。由于之前對德育問題研究不多,管理經(jīng)驗不足,所以為更好地適應(yīng)新崗位,我迫切地需要得到理論的指引。
一次閑暇時間,在圖書室里瀏覽一堆剛到的新雜志時,不經(jīng)意間看到一本《小學德育》。當時吸引我眼球的,不是她華麗精美的裝幀設(shè)計,也不是她色彩斑斕的風景圖畫,而是封面上那清新俊雅、秀逸綽約的 “小學德育”四個字——那是佛學大師趙樸初先生的親筆題字。也正是這四個字,讓我產(chǎn)生了想多看一眼的愿望和沖動。于是,我就地找了一張?zhí)僖危毤毜仄纷x起來。
其時,汶川大地震剛剛過去,人民還沉浸在傷痛之中,但《小學德育》里卻早已愛心涌動,暖意濃濃,《讓德育回歸人性的契機》《大愛無垠:對學校德育的根性思考》等一篇篇充滿正能量的文章向社會傳遞出“地震無情,人間有愛”的信念。這種信念,正是一份優(yōu)秀的教育雜志所應(yīng)有的責任和擔當;而這種責任和擔當,不正是當下德育最核心的價值追求嗎?我被深深地觸動了,情不自禁地為這樣一份充滿生命溫度的雜志大大地點了個贊!
2010年下半年剛開學,圖書管理員把一個信封放在了我的辦公桌上。盡管信封上明白無誤地寫著“《小學德育》編輯部”幾個字,但我仍將信將疑,難道我的文章真的在如此“高大上”的雜志上發(fā)表了?我小心翼翼又迫不及待地拆開信封,終于在“文苑”欄目里找到了自己的文章和名字——《受愛也是一種愛》!看著白紙黑字上自己在電腦前一個一個碼出來的字,聞著雜志散發(fā)出來的縷縷墨香,我捧著雜志來來回回、反復(fù)摩挲。雖然文章被多處修改,篇幅也縮短了不少,但語言明顯簡練了,主題也更加清晰了。透過字里行間的修改整飭,我真心被編輯的嚴謹和敬業(yè)所感動。
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向郵局征訂了十份《小學德育》,每個年級段一份,使她成了老師們的必備讀物。而我自己則幾乎是在等待中拿到每期的新雜志的,其中有幾個是我重點閱讀的欄目,像短小精悍、字字珠璣且飽含教育智慧和理想的“卷首語”,像匯集班華、檀傳寶、孫云曉、李希貴等資深德育專家們那視角獨特、思想深邃的名篇佳作的“名家談德育”“理論前沿”等;像推介頗具影響力的熊梅、張麗鈞、陳錢林等優(yōu)秀德育工作者的“魅力人物”欄目,還有如一線老師們最喜聞樂見的敘述教師經(jīng)歷、思考教育人生的“文苑”欄目等。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的,一個人的閱讀史實質(zhì)上就是他的精神發(fā)育史。在《小學德育》的熏陶下,我的視野漸漸寬闊了,精神也蓬勃飽滿起來。那種潛藏在文字背后的精神,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思想,為我叩開了教育的另一扇視窗,讓我的內(nèi)心久久難以平靜。我開始不滿足于當一個置身事外的閱讀者了,我要做一個親身經(jīng)歷的參與者。于是,我把閱讀的心得與德育實踐結(jié)合起來,只要有了好的素材,有了寫作的靈感,就都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記述、修改,反復(fù)潤色,然后發(fā)布在個人博客“劍膽文閣”上,如今已不知不覺間積累了一百多萬字,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還會向各類教育報刊投稿,目前已經(jīng)公開發(fā)表了近百篇。雖然都不是什么鴻篇巨帙,但篇篇源于對教育的理解與追求。
我要特別感謝《中小學德育》的督促和幫助,從《受愛也是一種愛》開始,這些年來我在上頭連續(xù)發(fā)表了多篇文章;我要感謝雜志背后那幫真誠的編輯朋友們,雖然我們從未謀面,他們卻已是我專業(yè)發(fā)展最親密的良師益友。作為全國最具專業(yè)性的德育刊物,能對素昧平生的草根教師如此關(guān)愛與提攜,著實讓我的心中充滿了敬重與感激。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010年10月,在我的積極推動下,我校的德育成果在《小學德育》中做了全景式的報道,在區(qū)域內(nèi)引起了反響,許多學校的老師慕名前來學習交流。他們對我校的育人理念和德育思路給予了充分肯定,對我們的“家校共育序列化校本課程”和“道德實踐力分層養(yǎng)成計劃”予以了高度關(guān)注,對省內(nèi)首創(chuàng)的“少年律師學校”和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認為“一所農(nóng)村小學做到這樣真的不簡單” 。
2013年7月,學校有幸被《中小學德育》接納為雜志理事單位,這為老師們分享到更多更新的德育資訊創(chuàng)設(shè)了條件,也為我校的德育工作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高更大的發(fā)展平臺?!吨行W德育》成了我們提升德育品位、增強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的重要推手。
2015年,時逢我校建校二十周年,而《中小學德育》也迎來三十華誕。三十年櫛風沐雨,三十年征途漫漫,《中小學德育》經(jīng)歷了從小到大、從薄到厚、從弱到強的根本性嬗變,無論教育改革如何變幻,她始終“不忘初心”,一以貫之地堅守著那份熾熱的教育情懷,保持著對善的膜拜、對真的敬仰和對美的追求?;蛟S,正是她的這份執(zhí)著和堅守,才擁有了無數(shù)與她機緣相投的追隨者和粉絲,愿意做她忠實的讀者,聆聽她的教誨,與她一起相伴相隨,共生共長。
慶祝是為了紀念,紀念是為了傳承。當今天成為昨天,昨天成為記憶的片段時,我依然會和《中小學德育》一起,懷著憧憬與夢想,行進在追夢的路上。
責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