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萍
“留白”原是國畫中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它是以白當黑,創(chuàng)造出無畫勝有畫的境界。體育課堂教學也可如此,如果在進行深入分析技能的同時,巧妙“留白”,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與思考的空間,課堂教學將會張弛有度,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會使整個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
一、“留有余地”,倡導自主體驗
案例:在一節(jié)實心球投擲課上,教師提問:“同學們知道投擲實心球的發(fā)力部位嗎?”學生一臉茫然,不知該如何回答。“同學們暫時還說不出來,大家先一起來體驗一下吧,投擲時注意身體有哪些部位發(fā)力了!”一段時間的體驗后,學生能零散地回答出手、腳等部位。
分析:本案例中,教師通過提問來掌握學生對投擲實心球發(fā)力部位的了解情況。發(fā)現學生并不是很了解之后,并沒有急于告知,而是指導學生通過練習來體驗身體的發(fā)力部位。經過體驗之后,發(fā)現學生切切實實地掌握到了投擲時發(fā)力的技巧。
總結:自主體驗是體育學習中最主要的學習手段,也是掌握知識、技能的主要手段。課堂上留有余地,給予學生自主體驗的時間,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能使學生在邊練邊想中去實踐,結合自己對技術動作理解的程度,更有效地提高學生技能的掌握。
二、“引而不發(fā)”,提高思維發(fā)散
案例:四年級壘球投擲課上,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分成8個小組,小組一起討論,看看哪一組學生想到的投擲方法多?!苯涍^一番討論,學生想出的方法多種多樣,該教師適時地提問:“那同學們再來比較下,哪一種投得最遠?”
分析:教學“投擲壘球”時,以往的教學經常是教師示范一遍完整的動作,然后學生模仿練習再到實彈練習。本案例中,教師有意留出時間讓學生利用小組探討,得出投擲的多種不同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通過不同方法的投擲比遠得出結論。
總結:教師在技能動作方法上“留白”:先不給學生結果,讓小組成員共同探討,鼓勵學生在各自操練中去獨立思考,去理解怎樣將球投得更遠。最后進行各小組探討的結果展示,并通過比較得出最佳的動作要領。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以及教師的釋疑中,建立起投擲的動作概念,比教師示范后建立的動作概念清晰得多,印象會比較深刻。
三、“秘而不宣”,促進智慧生成
案例:籃球課上,內容為行進間運球,在教授技能前,讓學生自己講解行進間運球的方法。于是,學生紛紛講述自己的觀點,“要把球放到身體前面?!薄吧仙硪⑽⑶皟A?!薄耙春们?,不能掉?!薄欢螘r間的討論之后,“大家各有各的方法,現在我們按照大家的方法來實驗一下,看看哪位學生的方法是最合適的?”
分析:本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將行進間運球的方法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傳達給學生,而是留出時間,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之間產生“觀點爭論”,最后通過實驗,最終得出技能動作方法。
總結:“留白”不是避而不談,不是簡省,也不是避重就輕,我們體育教師應注重課堂中的“動靜”搭配,“密疏”協(xié)調。其實,學生的許多智慧生成是在“教學留白”中,是在表面下看起來的“冷場”中促進出來的。
四、“放任自流”,引導技能拓展
案例:直線運球技能掌握的比較好了,于是教師加大難度,“下面我們來做運球接力游戲,但是和剛才有所不同,這回我們在原有路線中加一段S型路線,看看大家能不能完成?”學生興致很高,但是一會兒之后,學生就開始苦惱了,“老師,球老是跑掉!”教師笑了笑說:“那你們就要想辦法讓球不掉,看看大家行不行?”然后放任大家自己練習。
分析:本案例中,教師發(fā)現在學生直線運球技能掌握比較好了,給予學生游戲的時間,并在游戲中加大了難度,增加曲線運球,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展技能,引導學生嘗試更高難度的運球方法。
總結:課堂“留白”,不是簡單空白,更不是對學生的全權放縱,所謂“無聲勝有聲”,教師要抓住練習中的“空白”,促進學生的主動性發(fā)展,促進他們技能的鞏固與提升。當然,教師在此過程中應多指正、引導。
一直以來,體育課上很多教師分秒必爭,為追求表面的課堂效益,一味地讓學生聽講解和做練習,學生反而興趣索然,教學效果不佳。實踐證明,體育課堂適當進行“留白”,多給學生留些自我反思和技能消化的空間,讓課堂學習的價值最優(yōu)化,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全面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