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橋 葉力
摘 要:青銅工藝是我國傳統(tǒng)手工藝的一個門類,傳統(tǒng)的青銅燈造型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也為現(xiàn)代的燈具設計師提供了一個參考。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從傳統(tǒng)的工藝品中汲取養(yǎng)分,設計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燈具產品,成了當前設計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青銅燈;造型;現(xiàn)代燈具
工藝美術史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生產力狀況、審美特點及政治風貌的演變史,勞動人民靠著他們靈巧的雙手及智慧留下了豐富的手工藝品。這些工藝美術品既注重實用又強調審美,是遠古先民留給我們的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我國的工藝美術史按時間可以分為木器時代、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其中的青銅時代可以說是人類文明邁上一個新臺階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各種青銅器應運而生,造型多樣,紋飾精美,其中的青銅燈具更是尤為精美,讓后人稱道。
1 戰(zhàn)國、漢朝青銅燈的歷史概述
據(jù)戰(zhàn)國典籍(一說是春秋末年)《考工記》記載,當時攻金之功有六,其中就包含了青銅器的制作,書中詳細地介紹了商周以來積累的青銅合金中銅、錫(包括鉛)的配比知識。然而最初的青銅器大多是代表著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作祭祀之用,很少有實用性。隨著春秋末期的禮崩樂壞,孔子“敬鬼神而遠之”言論的出現(xiàn),青銅器變得精巧玲瓏、標新立異,產生了大量的青銅農具、銅鏡、帶鉤、燈具。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燈具也就是這個時期出現(xiàn)的,屈原《楚辭·招魂》中已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當時已出現(xiàn)“鐙”這個稱謂了。及至漢朝,青銅燈的制作進入了鼎盛時期,種類繁多,樣式精美,一是由于貴族們生活奢靡,盡情享樂,常常宴請賓客至深夜,青銅燈照明便成了不可或缺。二是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及青銅技藝的日漸成熟,諸如鎏金、錯金銀等裝飾手法的大量運用,使?jié)h朝的青銅燈看起來無比精致。按造型來說,漢朝的銅燈可分為盤燈、虹管燈、吊燈以及動物形象的牛燈、羊燈、鹿燈、朱雀燈等。最為有名的便是現(xiàn)藏于河北省博物館的長信宮燈,1968年該燈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燈的整體外形是一個宮女持燈而坐,燈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可以隨意拆卸安裝,宮女右臂與燈頂部相通,形成煙道,可防止油煙外溢,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jié)光照度和方向。該燈通體運用鎏金的裝飾手法,雖已有多處殘破,但仍掩蓋不了該燈的美觀。
2 現(xiàn)代燈具設計的發(fā)展及呈現(xiàn)出的問題
幾千年后的今天,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為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尤其是1879年愛迪生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只有實用價值的電燈以后,各國都陸續(xù)以電燈作為照明工具。1923年中國亞浦耳燈泡廠的成立,預示著中國照明行業(yè)的起步,隨之第一只國產家用燈具、第一只國產路燈得到使用;然而由于連年的戰(zhàn)亂,燈具行業(yè)并沒有得到很大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需求增多,燈具廠雨后春筍般地出現(xiàn)在中國大地上,各類燈具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目前發(fā)展得比較好的品牌有:佛山照明、三雄激光、歐普照明、雷士照明等。
然而,諸多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目前我國市場上生產的燈具,除去一些粗制濫造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對國外一些銷量好的燈具的簡單模仿,并不能體現(xiàn)出我國的民族特色。筆者曾跟調研組參觀過南京的一家照明設計公司,他們的一個負責人介紹說,他們有自己的設計部,但通常情況下是模仿一些國外賣得好的燈具,先生產一小批讓燈具銷售商到市場上賣,然后有專人將銷售狀況反饋到設計部,如果銷量不好,便停止這種燈具的生產,銷量可以的便大批量生產,這樣做可以減少時間和成本,因為自己設計一款新式燈具并且要賣得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公司看重盈利無可厚非,但這樣長久下去,我國的燈具市場將很難看見具有我國特色的燈具產品,這對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將產生負面的影響。
3 傳統(tǒng)青銅燈造型在現(xiàn)代燈具中的運用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在1916年訪日時說:“所有民族都有義務將自己民族的東西展示在世界面前。假如什么都不展示,可以說是民族的罪惡……”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化財富,一味地模仿國外而忽視自己本民族的東西可以說是暴殄天物。我國的戰(zhàn)國和漢代都是青銅燈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如果將這些古代燈具造型與現(xiàn)代科技和審美理念相結合,便既能得到實用的燈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又能顯示我國的民族藝術特色。
我國傳統(tǒng)青銅燈造型特征講究“天人合一”,強調師法自然,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例如,河北平山縣三汲鄉(xiāng)出土的戰(zhàn)國中晚期樹形燈(又名十五連枝燈),整個外觀造型像一棵生長的樹,有十五個枝干延伸出來,每個枝干的末端托著一個燈盤,遠看如盛開的花朵,錯落有致。枝干上還有許多猴子在嬉戲,刻畫得極為生動。燈座上裝飾有鏤空的蟠螭紋(螭是漢族傳說中沒有角的龍),燈座下有三個虎形足,既實用又起到裝飾作用?,F(xiàn)代的燈具設計完全可以從這個青銅燈造型中尋找靈感,用現(xiàn)代的一些材料將燈設計成樹的形狀,其實這也就是當前流行的仿生設計。但在細部需要加以處理,因為很多古代燈具具有祭祀、指引、宗教信仰等多重含義,這與現(xiàn)代的精神是相沖突的;此外,該青銅燈的燈座看起來比較繁瑣,在現(xiàn)代的設計中可以去掉那些具有宗教意義的蟠螭紋,并且可以將三只虎形足直接改為簡單的幾何體,這樣整個燈看起來就顯得簡單素雅。再如,漢代的羊型燈,燈體是一只跪坐的羊,羊背為活動的蓋,翻開即為燈盤,可平置在羊頭山??吹竭@個羊燈造型,我立刻想到了市場上現(xiàn)在流行的一種折疊燈,整個燈分為四段,各段由鉸鏈連接,可以自由伸展,合起來是一個長方體造型,雖然不清楚是否是模仿的這個羊銅燈造型,但至少可以證明古代的這些青銅燈造型,稍加經過改造,是完全可以為現(xiàn)代所用的。
4 結語
工藝美術品是美學和生活的結合,是藝術和科學的產兒,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它通過衣食住行等生活各個方面服務于人民。我國傳統(tǒng)青銅燈造型是工匠們智慧地體現(xiàn),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光芒?,F(xiàn)代的燈具設計師應該多從這些古代的傳統(tǒng)燈造型中尋找靈感,而不是對國外燈具進行簡單模仿。利用現(xiàn)代材料和制作工藝將傳統(tǒng)燈具的文化精神融入現(xiàn)代燈具設計中,創(chuàng)造出極具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的現(xiàn)代燈具,是每個中國設計師都應該肩負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劉長江.青銅器鑒定與收藏[M].遼海出版社,2011.
[2] 聞人軍.考工記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簡史[M].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
[4] 李翎,王孔剛.中國工藝美術史綱[M].遼寧美術出版社,1996.
[5] 黨春直.中原民間工藝美術[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郭劍橋(1989—),男,江蘇宿遷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葉力(1990—),男,江西景德鎮(zhèn)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