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
新一輪的科技體制改革呼之欲出,對于此次改革我們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里?拋開宏觀層面的科技政策理念不談,僅就中觀層面的科技運行而言,需要解決好三個問題:規(guī)則的制定、資源的合理配置、人才的評價與激勵機制。
畢竟,科技界的主要職能就是為整個社會提供知識產品,知識產品的生產同樣需要投入相應的生產要素。而科研經費與人力資源的投入就是知識生產的主要要素。在適當規(guī)則的引導下,由此決定知識產品生產的“狀態(tài)-結構-績效”的改變,在可見的社會領域的表征就是科技的產出規(guī)模、質量與貢獻。
近段時間出臺的政策,明確指向經費配置方式的改革,具體而言就是由分散的九龍治水,轉向集中與統(tǒng)一管理,接下來的任務就是人力資源的配置與新規(guī)則的制定問題。僅就人才資源的作用而言,在知識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如何評價與激勵人力資源發(fā)揮最大效用呢?盡管這些年從上到下實施了諸多人才計劃,但成效并不令人滿意,究其原因在于人才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沒有從根源處得到厘清,從而造成現(xiàn)有評價體系無法主動發(fā)現(xiàn)人才,更無法提供有效的激勵機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本文關注的主要焦點。
國際體育界對于人才的評判模式值得借鑒。在國際體育界最流行的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就是單項排名。比如我國著名網球選手李娜,在2014年2月最新公布的國際女子職業(yè)網球協(xié)會世界排名中,歷史性地躍居女子單打第二位,成為首位達到這一高度的亞洲選手。同網球項目一樣,其他許多體育項目也會定期推出世界排名,這種做法值得科技界效仿。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性動物。由此可知,排名作為一種符號設計,必定會對科技共同體帶來巨大的驅動作用。在科技界推行按學科分類的人才排名,至少具有如下四大好處:
其一,有利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門全面掌握當?shù)氐娜瞬刨Y源存量與結構,為制定相應的科技政策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不客氣地說,長期以來,我國的人才家底幾乎是一筆糊涂賬,各種人才稱號滿天飛,評價指標側重于科技發(fā)展的過去時,一旦授予即被固化,并且各種稱號之間重疊、交叉現(xiàn)象嚴重,如有的人會把幾個稱號同時集于一身。此種制度設置的最大缺陷就是人才評價體系幾乎為靜態(tài),反映不出科學發(fā)展的現(xiàn)在時,喪失了符號原本具有的激勵功能。有些稱號一旦獲得,便終身具有各項優(yōu)先權,這是很荒謬的現(xiàn)象,試問體育界可以這樣做嗎?
其二,由于按學科評選的人才排名機制是動態(tài)的,每隔一段時間,如三年或五年就會修訂一次,這就為各學科的科技人才的新陳代謝與社會分層提供了強大的激勵機制。眾所周知,李娜一旦來年成績不理想,排名就會很快下降,無法成為種子選手,所以她必須在運動生涯內時刻保持努力。
其三,資源與項目的配置與人才排名直接掛鉤,從而實現(xiàn)為好項目找對人,為有能力的人提供資助,實現(xiàn)人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yōu)化,為社會產出更多的知識。當下的現(xiàn)實是很多有能力的人無法獲得項目,而一些能力不強但善于跑關系的人卻獲得了名不副實的項目與榮譽,導致政策工具的激勵機制失靈。這些年,政府加大了科技投入,然而好的科研成果卻沒有隨之出現(xiàn)。這種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連年歉收的怪現(xiàn)象著實不能令人滿意。
其四,按學科設置的人才排名,國家并不需要像以往那樣與資源捆綁銷售,它只體現(xiàn)一種榮譽職能:你提供好的產品,我負責提供承認。
科技界人員排名既然具有如此大的激勵功能,該由誰提供這個排名呢?又得根據(jù)哪些指標來設置排名?這些基本問題若不解決好,再好的建議也可能流產。提供這個排名的機構必須具有公信力,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排名結果的客觀性。如何監(jiān)督排名機構的設租與尋租的可能性?公開性與透明性是該機構存在的底線原則,并接受來自社會與管理部門的質疑。評審機構的獨立性,只是潛在保證評價程序的客觀性,評價的科學性該如何保證?這與評級指標體系設定的科學性有關,換言之,這套指標的設定必須能真實反映人才的能力,用哲學家羅爾斯的話說就是評價盡量處在“無知之幕”下,排除各種社會因素對評價的干擾,這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性問題。
根據(jù)筆者的設想,這套指標體系應該包含三大部分:一是人才的學術產出業(yè)績,如發(fā)表記錄、專利、技術等;二是同行評議的結果,如專業(yè)聲譽與口碑;三是學術資質。這三部分的權重分配以業(yè)績?yōu)橹?,聲譽為輔,出身次之,這種排序主要凸顯人才的學術能力,而非其他社會因素。
最后是各學科人才排名的規(guī)模問題。由于人才排名本身所具有的主要功能為承認功能與激勵功能??紤]到我國社會與經濟正處于整體起飛階段,需要大量人才提供智力支撐,再加上我國幅員廣闊,因此各個學科的人才排名規(guī)模應該適度擴大。
為了更充分地調動國內科技界人士的積極性,目標不易定得太高,否則會導致激勵功能的衰減與退化,不妨每個一級學科設立500人的學術水平排名,并進行定期更新,這樣就形成了一批能力最強、表現(xiàn)最佳的科研人員。而且,由于存在廣泛的社會監(jiān)督,這個排名會被社會各界普遍接受與認同,也為潛在的知識需求者提供了一個按圖索驥的線索。從宏觀層面來講,不僅便于國家準確掌握各類人才隊伍的現(xiàn)狀,還會把那些濫竽充數(shù)之人擋在科研核心的外圍。一切按能力說話,從而全面提升科研資源的利用效率與優(yōu)質科研產品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