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餐飲界,女性是不可被忽視的力量,更是廚房里藝術(shù)的締造者。她們以鍋鏟為筆,以食材為顏料,在煙火繚繞中繪就人生百味。胡麗妹,新中國第一位女大廚、京幫菜當代宗師,用60年光陰在灶臺前書寫了一段傳奇。從學徒到國宴主廚,從“不被看好的女徒弟”到“泰斗級烹飪大師”,她以柔韌與堅持,在男性主導的江湖中闖出一片天地。3月的春風里,我們走近這位巾幗宗師,聆聽她的故事。
胡麗妹,1941年生于上海,國寶級烹飪大師、元老級注冊中國烹飪大師、京幫菜當代掌門人。她的頭銜如繁星般璀璨: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考評員……但最令她自豪的,始終是“新中國第一代女廚師”的身份。
1960年,19歲的胡麗妹被選拔進入上海國際飯店學廚,師從京幫菜泰斗王懿臣、王殿臣、王宜新3位大師。半個多世紀后,她已成為京幫菜的活字典,代表菜品糟熘魚片、黃燜扒翅、蔥烤刺參等被奉為經(jīng)典。她說:“菜如人生,先要做人,才能做好菜?!?/p>
從“假小子”到真?zhèn)魅?/p>
1960年的上海國際飯店后廚,是男性廚師的天下。當身材嬌小的胡麗妹站到灶臺前,師父王懿臣直搖頭:“女孩子帶3年,結(jié)婚生子就白教了!”領(lǐng)導卻下了死命令:“這是任務,必須帶出個名堂!”
倔強的胡麗妹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她每日提前一小時到崗,煮抹布、煉豬油、切蔥姜,把灶臺收拾得锃亮;練翻鍋時手臂酸得端不穩(wěn)碗,就抓排風罩鐵片做引體向上;為聽懂師父的山東話,3個月硬生生練出地道口音。“別人叫我假小子,我就想,男人能做的,我憑什么不行?”
師父王懿臣手把手教她顛鍋:“炒鍋推出去再拉回來,手腕要活!”甚至特制小鐵鍋讓她練習?!皫煾刚f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我連睡覺都在琢磨火候?!痹谀莻€年代,女性廚師能遇到一位好師父實屬不易,因此胡麗妹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無論哪位師傅需要幫忙,她都會第一時間響應。胡麗妹恭恭敬敬地跟隨師父學習廚藝,正是這種真誠與執(zhí)著,讓她逐漸贏得了師父們的信任與喜愛。
柔肩扛起半邊灶
后廚高溫如蒸籠,汗水浸透衣衫,胸口長滿了痱子。為了應對酷熱,胡麗妹養(yǎng)成了下午2點洗澡換衣的習慣,稍作休息就繼續(xù)投入忙碌的工作中。為方便沖洗和適應高強度的工作環(huán)境,胡麗妹咬牙剪掉及腰長辮?!凹舻臅r候眼淚打轉(zhuǎn),但廚房不相信眼淚?!边@種日復一日的辛苦,是一名女廚師的真實工作寫照。她笑稱自己的不放棄讓男同事心服口服:“她翻勺比小伙子還利索!”
面對“事業(yè)還是家庭,女性必須二選一”的偏見,胡麗妹用行動書寫答案。“談朋友可以,別耽誤工作!”面對追求者,她立下規(guī)矩:不接電話、不逛馬路,只看電影?;楹?,她懷孕8個月仍堅持炒菜,產(chǎn)后56天返崗;教會丈夫做菜帶娃,將家庭轉(zhuǎn)化為事業(yè)后盾。“功勞有他一半!”胡麗妹笑得溫柔,話語里帶著自豪,“誰說女性只能圍著家庭轉(zhuǎn)?我的舞臺是灶臺。”
宴席灶臺前的巾幗擔當
1961年,胡麗妹隨師傅北上參與7000人大會的餐飲任務。當時正逢自然災害,物資極度匱乏,“每人每天只有二兩肉”。于是她用豬爪代替豬肉,燉出熱乎乎的砂鍋慰勞大家的味蕾;以水炒蛋省油,用白菜肉絲炒烙餅條充實大家的胃。面對巨大壓力,她笑稱:“壓力雖大,但也積累了很多寶貴經(jīng)驗?!边@段經(jīng)歷讓她深刻領(lǐng)悟到烹飪的靈活性,師傅曾用簡單的豬爪燉湯和水晶凍力挽狂瀾,胡麗妹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解決問題就像炒菜,得用巧勁?!?/p>
成為國宴主廚后,胡麗妹的巧思更令人驚嘆。她深知不同國家的賓客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和文化背景,她表示:日本人是“用腦子來吃飯”,他們對食物的安全性尤為敏感,而歐美賓客則“用眼睛來吃飯”,更注重食物的外觀和色彩搭配。她為外國首腦設(shè)計“張燈結(jié)彩迎貴賓”——蝦仁裹紅紙炸成燈籠狀,綠絲帶一扎,喜慶的味道撲面而來;拔絲蘋果取名“金絲蘋果連友誼”,燈光只留中間一盞,大家同時用筷子夾起蘋果,拔出晶瑩剔透的糖絲,象征友誼長明;冬瓜雕成船形,盛滿蝦仁、魚圓,寓意“祝君一路順風”。外國賓客驚嘆:“中國菜是藝術(shù)!”胡麗妹卻謙虛道:“廚師也有文化,菜里藏著故事呢。”
某個冬日,胡麗妹接到一個緊急任務,需要為60余人準備餐食。直到開席前才知招待的是一位貴賓,胡麗妹感到既緊張又榮幸。她精心熬制“糝”——2千克老母雞配米仁、豆蔻、人參粉,湯濃味厚,搭配油條、麻油馓子、淋油火燒和朝牌4樣點心。貴賓吃完一碗還想添,卻被保健醫(yī)生攔下:“您得悠著點!”胡麗妹偷笑:“領(lǐng)導愛吃,就是最大的面子?!憋埡?,他們還觀看了電影,胡麗妹則坐在后排一同觀看。這種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讓她倍感榮幸,同時也加深了她對這位貴賓的理解與敬仰之情。
老菜新做守正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糟熘魚片原本以鯉魚為原料,但胡麗妹根據(jù)上海本地食材的特點,改用黃魚去腥,再以糖桂花提鮮,用牡丹花刀使成菜形態(tài)更加雅致,仿佛一朵朵盛開的牡丹躍然盤中?!皬纳綎|到上海,菜跟著人走,人跟著時代變。”這道菜傳遍師徒3代,成為京幫菜活化石。
胡麗妹的另一道代表作“鳳尾雙拼蝦”,靈感源自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的名菜“百鳥朝鳳”。她獨具匠心,將大蝦拆解后重新拼接成栩栩如生的小鳥造型,惟妙惟肖。胡大師談起創(chuàng)意眼神發(fā)亮:“要把每一道菜都當作藝術(shù)品來雕琢?!?/p>
用真心管理團隊
1980年,胡麗妹出任國際飯店行政總廚,獨創(chuàng)“墻上責任制”:衛(wèi)生、燈泡、排風罩分工到人,獎罰分明。有員工住得遠,她調(diào)整班次,“早班接晚班等于休兩天”;經(jīng)理兒子偷懶,她當場考校菜譜,逼其獨立掌勺。“管人要以理服人,更要用心換心。”
她的管理哲學充滿人性溫度。一次,年輕學徒因操作失誤燒焦一鍋高湯,嚇得直哆嗦。胡麗妹沒發(fā)火,反而拉他坐下:“我年輕時也炸過鍋,你猜師父怎么罰我?讓我連煮3天抹布!”說完自己先笑出聲。學徒紅著臉重做,從此再未犯錯?!皬N房里犯錯不可怕,怕的是不敢擔責任?!?/p>
對待團隊,她像“大家長”般細致入微。夏季高溫,她自掏腰包買西瓜解暑;發(fā)現(xiàn)員工情緒低落,便悄悄塞張電影票:“去看場戲,回來再拼命干!”最令后廚團隊人員感動的是,她總把“集體功勞”掛在嘴邊:“菜是大家炒的,榮譽也該分給大家?!?/p>
熱愛是唯一的捷徑
“現(xiàn)在的年輕人聰明,但缺一股鉆勁?!焙惷贸ν降苣钸叮笆謾C再好,不如一把好炒勺?!彼米约寒斃樱骸拔夷贻p時為了練翻鍋,手臂腫得像饅頭,端碗都抖!”面對畏難的后輩,她總愛講“用菜皮作魚片”的故事:“物資缺乏時沒魚肉,我就用白菜幫子切片,開水燙卷了當魚片練擺盤。”她常提醒這些年輕的后輩,“功夫是汗珠子砸出來的,別想著走捷徑!”
談及女性廚師,她目光灼灼:“男人能干的,女人只會干得更好!當年我剪辮子,如今你們穿廚師服一樣漂亮?!彼膭钆詮N師們學會把劣勢變優(yōu)勢:“女性心思細,擺盤配色天生有美感;耐力強,熬高湯守火候比男人坐得住!”末了還不忘調(diào)侃:“找對象也得找個會洗碗的,不然回家還得當廚師!”
胡麗妹大師的故事,是一部女性在時代洪流中劈波斬浪的史詩。她用60年光陰證明:廚房不僅是男性的戰(zhàn)場,更是女性綻放才華的舞臺。窗外玉蘭初綻,3月春光正好。這位灶臺前的巾幗宗師,仍在續(xù)寫她的傳奇。愿更多女性如她一般,在熱愛的領(lǐng)域燃燒光芒,拼搏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菜品介紹
糝(sá),是以雞肉、牛羊肉和麥仁為主料熬制而成的濃稠肉粥,起源于山東魯南地區(qū)。糝湯的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禮記·內(nèi)則》中已有類似做法的記載:“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薄墩f苑·雜言》中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糝”的記載。清康熙十三年《沂州志》將“糝食”列為祭祀用品。民間傳說乾隆下江南時,因湯中漂浮的麥仁形似雪花,御賜“糝”字(古字中糝有米粒灑落之意)。至清末,糝湯經(jīng)改良形成現(xiàn)代制法,2013年,糝湯被列入山東省非遺名錄。糝既是地域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融合歷史傳承與民間智慧的活態(tài)載體。
傳統(tǒng)糝湯需精選牛腿骨、老母雞與十余種香料(白芷、草果、玉果、廣桂等)同煨。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持續(xù)熬煮8小時使骨髓乳化,期間每隔2小時加入新麥仁以調(diào)節(jié)稠度。核心技法在于“三沸三燜”:湯沸時改文火煨焐,重復3次使膠質(zhì)充分釋放,最終形成淡琥珀色濃湯。食用時取熱湯沖燙薄切牛肉片,配香醋、胡椒粉提味,佐以油條、燒餅等吸湯主食享用,暖胃發(fā)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