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錦龍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形勢下,學生的課外壓力也應當減小,學生的課堂上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成績的好壞。所以課堂的有效性值得關注,如何創(chuàng)建一個有效的課堂則成為了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個問題。我認為一節(jié)高效的課必須由課前的準備和課后的反思為基礎。
【關鍵詞】有效;課堂;基礎;備課;課后反思
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同樣的,學生的課外壓力也應當減小。而高考的要求卻沒有絲毫的降低。這就要求我們在減小學生課外負擔的情況下保證學生的成績水平沒有降低。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時間除了課外就只剩下課堂上的四十分鐘了,所以創(chuàng)建一個有效的課堂是非常有必要的。
什么樣的課堂才能算是一個有效的課堂呢?怎樣才能創(chuàng)建一個有效的課堂呢?下面是我的一點淺見。英語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教學策略有其獨特性。有效的課堂,我理解為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最多的知識,獲得盡可能多的技能,完成課前老師所設定的目標。為達成這些目標通常采取的教學策略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與課后的策略。
首先,課前備好每一節(jié)課,這應該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必要條件。不然的話,我們在課堂上無法觀察學生在做什么,更談不上什么有效課堂。備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一)備教材
備課時,教師要鉆研教材,作到徹底理解;分析教材,做到有系統(tǒng)地備課,找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掌握教材,作到靈活運用。每一個英語教師對所教的英語課本都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備課的時候要通盤考慮這個單元,甚至是整個模塊的內容。比如說在我們使用的牛津版英語教材中每個模塊里都是閱讀部分再現,而語法內容在后。但是在閱讀部分之中已經出現了這個單元要講的語法內容。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考慮到這一點。在課時或講法上有所區(qū)別或注意。教材是要求學生掌握的,教師自己必須先掌握好。凡是要學生作到的,教師自己都要在備課時先做到,而且要遠遠超過學生所能達到的水平。通過備課,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1.理解和掌握課文里的語句、單詞和語法;2.分析課文的結構,用英語概述課文各段的大意,用英語復述課文;3.結合新材料考慮聯(lián)系和復習哪些舊材料。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學習能力發(fā)展的前提。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自己設計教學的再次查漏補缺、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新的教學理念的過程。認真對教材加以分析,精心設計教學思路,對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前認真研究、分析,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播,如果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讓他們積極舉手發(fā)言,或小組討論解決,我會很樂觀的進行講解,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備學生
要使教學以人為本,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我們在備課時,就必須更多的研究學生。把學生看高了,課堂上學生“跳了又跳,還是摘不到果子”;學習新知識把學生看成一張白紙,忽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把學生看低了,課堂上學生“根本用不著跳,便摘到了果子”不利與學生的發(fā)展。首先我們要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教師在傳授新知識時,需要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添磚加瓦”,這就需要教師要先對學生的基礎心中有數,然后通過已知推出問題,再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新舊知識鏈接,學生認知能力便提高一個層面。而且我們對學生的估計不僅要有一個總的估計,對每個學生的程度還要有具體的了解。這對掌握教學進度,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都是有關系的。用適當的問題提問適當的學生,要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和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
(三)備教法
為了有利于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要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要指明學生能達到的具體目標和所學內容,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參與。而且我們不能追求熱鬧場面,要追求扎實有效,采用合適方法,讓學生聽清楚,講明白。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主要談的就是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是十分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作,能否上好一節(jié)課首先取決于教師的備課。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反復認真地鉆研教材,明確教材的目標和要求;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的要點、難點、還要準備如何導入課文。在英語課文教學中往往是疏忽導課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教學導課的功能體現在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進入到課堂教學最佳狀態(tài)中。所以,教師應盡力運用導入法,領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為學習課文做好開路先鋒。
在課堂上,當學生的注意力被轉移時,老師應當分析原因。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增加一些師生互動的話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回到課堂教學中來。因為課堂上,老師并不是單純扮演講授者的角色,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尤其是課堂上隨時出現的不同狀況,他被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當介紹新內容時,老師是解釋者和示范者;在練習語言的過程中,老師不只是組織者,而且是指導者;在復習和鞏固過程中,老師是學生的幫助者。要扮演主導者角色,老師還應當準確地得到反饋信息,合理地組織教學,自始至終使教學過程在動態(tài)平衡中發(fā)展。老師必須弄清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應遵循學生認識能力的發(fā)展和英語知識的掌握。
首先,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教師們要使用多種方式如板書、錄音機、錄像機、電視、電腦、投影儀、網絡等來呈現教學內容或練習來呈現學習內容或練習。而且在使用多媒體的時候要注重實效,不能追求花哨。但在導入的時候,要選擇一些有趣的內容,而不是過于死板的信息。否則的話就很有可能在課堂的一開始就似的學生失去興趣。
其次,教學活動要豐富多彩。教學活動既要有訓練活動、記憶活動;又要有理解活動、應用活動、策略活動、情感活動、反饋活動和評價活動。不能夠僅僅是滿堂課的講,學生被動地記或者聽,要有一個互動的過程。讓學生也融入到課堂中來,讓他們也切實地感覺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
然后,組織形式要多樣化。組織形式既要有個體活動,又要有小組活動、既要有全班討論又要有對子活動。單一的形式會使學生失去興趣,在課堂上提不起精神。老師剛剛在講臺上說要布置任務,學生就心里開始厭煩,心里想著又來了。與此同時,我們的學習方式要多變,循序漸進。學習方式既要有自主學習活動,又要有合作學習活動。要運用啟發(fā)示,廢除注入式。要注意循序漸進,先易后難。要使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活動中不斷變換角色如陳述者、評論者、接收者、思考者、談判者等,保持新鮮感,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各種語言技能聽、說、讀、寫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教學月刊, 2005.7
[2]教學研究和探索,2005.10
[3]袁振國 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