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若然
《綜藝報》:《少年班》是標準的類型片嗎?
肖洋:它跟很標準的主流商業(yè)電影不太一樣,有一些情緒在里面流淌。不過,在中國市場上談“商業(yè)類型”有點不好界定。有些明明是文藝片,也賣得很好,比如《非誠勿擾》。有些影片類型不清晰,也賣得很好。但我覺得觀眾是越來越聰明了,好看總是第一位的。我的追求就是:首先要好看,第二要有表達。
《綜藝報》:懷舊青春片最近大行其道,但一些有IP基礎或者話題性強的影片比原創(chuàng)作品更容易受市場青睞,你對影片的市場前景擔心嗎?
肖洋:沒有擔心。青春片是一種類型,每種類型都可以千變萬化。如果一位觀眾花40塊錢進了影院,看過以后心里像被溫開水熨帖過一樣舒服,他能不推薦這部電影嗎?每部電影都有它的命,但是它的價值始終在那兒,票房只是其中一個指標。
《綜藝報》:現(xiàn)在電影市場繁榮,很多人都開始跨界當導演,給人感覺似乎是誰都能當導演。你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狀?
肖洋:有教無類,確實是任何背景出身的人都可以來當導演。但是,導演是一個專業(yè)崗位,有很多技能要求,當導演之前,必須得估量一下自己是否做好了準備。有些人沒有受過訓練,也當
了導演,也賺了錢,那是他們的事,我心里對電影有明確的標準。
2011年就有人愿意給我投資拍電影,但我覺得自己從技術到資源都還沒準備好。我至少得拍一個讓自己看了不臉紅的電影。什么時候算準備好?我的判斷標準就是:老陳(陳國富)說我可以,我就可以。他說我可以,就意味著我能當一個還不錯的導演。
《綜藝報》:陳國富和馮小剛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肖洋:陳導對我的影響非常深遠。我認識他的時候,只剪過一個預告片,對電影的了解全是野路子。是他帶著我一個個項目做下來,全面幫助我建立了對電影的認知。他告訴我:如果你要制造一部電影,你看待電影的方式是什么,得和觀眾完全不一樣,甚至和影評人也不一樣。他對我是言傳身教,從制作到營銷,我從頭到尾跟著看,大場面都見過。他對我影響很大的一句話是:我們做電影,要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比如說這次做《少年班》,已經有那么多青春片,我們?yōu)槭裁匆??我們能給觀眾提供什么樣的新東西?后期營銷怎樣和這些東西結合起來?我們要在最大的安全范圍內創(chuàng)造出新意來。他的著眼點不是在某個項目,而是在整個華語電影工業(yè)上。
馮小剛導演在實操經驗上對我的幫助最大。我看到他如何和三教九流的合作伙伴進行溝通,他和老伙計、小伙伴、外國人、讀書人、拍攝現(xiàn)場的工作人員,交流方式完全不同。他能把自己腦海中的東西描述給人家,讓所有人都相信他,讓所有的工作都能最大限度接近原先的設想。這是很難的事,但他太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了。對照他的劇本看他的電影,完成度非常高。
《綜藝報》:你覺得在拍電影這件事上,天才重要嗎?
肖洋:非常重要。愛因斯坦有句話:“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逼鋵嵑竺孢€有一句:“可是那1%的靈感才是最重要的?!蔽覀儚男〉酱蠖贾恢狼鞍刖?。
就審美品位和藝術感覺而言,我從小到大見過很多比我強的人,但是電影是許多人一起合作出來的。我覺得做一個主流導演,最重要的天賦,除了藝術趣味以外,還有情商。導演應該是具有藝術家特質的工程師。
《綜藝報》:你18歲就想當導演,現(xiàn)在覺得自己實現(xiàn)理想了嗎?
肖洋:我最開始想當導演,因為覺得姑娘們應該會喜歡導演,不像當歌手,還得靠臉(笑)。但是我真正喜歡上電影之后,覺得當導演可以表達自己。我的終極目標是有一天我可以拍出一部電影,酣暢淋漓地表達了自己,而且在全世界各個角落都有人喜歡。這些觀眾就像我沒見過面的朋友一樣,心里都有和我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