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10月23日,在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展出了七位藝術家關于“金陵藝術家駐地項目”的匯報展,洋溢著鮮明的托斯卡納風情,也融入了南京的印象與體悟。費朗西斯科·巴爾別里的《南京的天空》這幅畫尤為特別。
關鍵詞:費朗西斯科·巴爾別里;視覺;平面與縱深
1 強烈的視覺文化沖擊力
剛進展廳就被費朗西斯科·巴爾別里《南京的天空》(如圖)這幅畫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所征服,在當今多元文化發(fā)展趨勢下,當代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視覺沖擊力直接刺激著我們的眼球,畫面的點、線、面、黑、白、灰、平面化、去重心、布滿局、面積比、幾何化、整體構成感等繪畫因素都體現(xiàn)了當代畫的特征。“現(xiàn)今的文化是視覺的文化,我們都需要視覺文化修養(yǎng)以便在當今社會中游刃有余?!?[1]
1.1 點、線、面的運用
20世紀初期,抽象派大師康定斯基提出了點、線、面這三位重量級元素在繪畫領域中的運用。點是構成畫面的最基本元素,無數(shù)個點組合就形成了一條線“點是靜止的,線產生了運動,表示內在活動的緊張,這二者要素,交織與并列,創(chuàng)造了語言難以表達的獨特的語言?!盵2]正如在費朗西斯科·巴爾別里作品中,所畫的物體采用抽象的繪畫方式,以無數(shù)線性為模件,經過變形、方向的轉換、相交、分離等方式來選用符合構圖形式的放置,予以組合創(chuàng)造出無限而又有精深感的作品。“從西畫造型理論來看,物體上本無線的存在,所謂的輪廓線不過是面的轉折或交界,是虛擬的界限?!盵3]而畫面中亂而不亂的線,鐵軌、電線、高樓的線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幅作品中,筆者以塔作為參照物,以線組成的道軌為平面與(背景建筑)即縱深感進行對比,則不難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畫面縱深感的建筑物都是傾斜的,而這種傾斜則是畫家在畫面形象布局上運用了斜向的運動。平面上線性美似乎讓筆者產生運動感。畫面中幾乎所有的建筑都以不確定的模糊來表現(xiàn),有的地方用線表現(xiàn)、有的地方則表現(xiàn)出似線非線、似面非面的形式。但當我們瞇著眼睛看時,很確定就是現(xiàn)代化的建筑,采用不明確的視覺區(qū)域來激發(fā)我們想象空間,而建筑中唯一運動很明確的線來表現(xiàn)的塔,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符號的象征,這為畫面賦予了趣味性。
1.2 黑、白、灰的處理
對于西方來說,運用康定斯基的觀點“從色彩角度看,白比黑溫暖;從溫度角度看,黑白是溫度的象征”。[2]黑、白構成是西方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但整幅畫洋溢出中國畫水墨畫的特征,但這也并不是真正的中國水墨畫的再現(xiàn),因為中國的水墨畫是弧線形的運動,而這幅作品則是應用于幾何形,直線型的穿插等形成線性透視或焦點透視。在多元文化發(fā)展趨勢下,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相互吸收對本民族文化有利的因素。畫家將水墨畫的黑白灰對比形式挪用到自己畫面中,前景的純黑與樓房窗戶結構線的灰,與畫面大面積的留白形成對比,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與藝術觀點。同時,畫家為什么會畫出這樣的類似于中國水墨畫的繪畫形式呢?這也許與畫家當時來到南京天氣有關。初到南京,霧霾比較嚴重,所以畫家畫出了對南京的第一印象。南京是一座古城,所以畫面上畫了塔是對傳統(tǒng)文化語言符號的象征,與現(xiàn)代化建筑和正在建筑的樓房進行了鮮明的對比,使畫面的虛實關系、平面與縱深關系、空間關系、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氣息形成我們對視覺上的思考。
2 巴爾別里用異樣的眼光繪出《南京的天空》
費朗西斯科·巴爾別里以傳統(tǒng)的都市風景畫與現(xiàn)代都市風格,表達其獨特的視覺語言,他在探索城市街頭的感覺,刻畫那些位于城市邊內的“無人區(qū)域”,以異樣的眼光審視南京這座歷史古城,在繪畫上,他們也帶有自己國家深厚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傳統(tǒng),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甚至反觀西方文化與自我,將南京的印象與體悟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使南京文化得到了新的體現(xiàn)。
一幅作品的好是體現(xiàn)在多種元素的集合?!赌暇┑奶炜铡窂囊曈X上讓我們大飽眼福;從文化、繪畫風格角度上,費朗西斯科·巴爾別里為巴洛克藝術。17世紀就出現(xiàn)了不同于盛期文藝復興藝術的新風格,主要是精神上與手法上的變化,在建筑的表現(xiàn)上,追求結構的復雜多變,融入大量的雕塑與繪畫,反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莊重、和諧、結構、清晰的特點;不再遵循文藝復興時期重視素描結構,而是采用垂直線、水平線、追求穩(wěn)定等原則;在作品中強調的是激情、戲劇性與運動感,追求色彩與光線的表現(xiàn),多采用的是弧線、曲線和復雜多變的構圖。而從《南京的天空》則可以看出畫家只用了黑、白、灰的色調,表現(xiàn)出畫面的單純性;建筑多采用的是點、線、面的結合,體現(xiàn)出畫面的視覺沖擊力;斜向的運動則體現(xiàn)畫面的運動感;鐵軌的平面與建筑的縱深體現(xiàn)了畫面的三維透視空間感;特殊語言符號的運用增添了畫面的趣味性。這些畫面特征并不是畫家憑空想象出來的,以實景為依據(jù)、以自身藝術修養(yǎng)為根基、以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為借鑒而創(chuàng)作出的排山倒海、氣勢驚人的作品,異樣的眼光是寶貴的,它即是他者文化的一個符號,又蘊含了豐富與復雜的跨文化意義,這次活動不僅促進了中西方藝術文化的交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中國藝術文化的一種肯定,同時為我們了解西方文化加深了印象。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豪厄爾斯.視覺文化[M].葛紅兵,等,譯.譯林出版社,2014:2.
[2] 瓦·康定斯基(俄).論藝術的精神[M].查理,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175,133.
[3] 王令中.視覺藝術心理:美術形式的視覺效應與心理分析[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66.
作者簡介:賈小鴿,女,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研究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