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2015年《高考說明》對“古代詩文閱讀”部分的要求是:“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皽\易”是指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能夠基本讀懂的程度。也就是說,對高中生而言,基本讀懂古文,感悟其中豐富內涵,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是高中階段學習古代詩文的目的,所以高中階段古文的教學,我個人認為關鍵所在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古文言文的能力。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讀、議、點、問”的方法,在實踐的過程中我感到這種教學方法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也能較好地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文言閱讀的能力提升得比較快。
首先是“讀”。“讀”是文言文教學的最重要的手段。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都是經典之作。學習時,先沒有必要忙著生硬地理解內容,“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可以讓學生先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流暢,這是學習的第一步;再讓他們各人按照各人的速度、語調去反復誦讀;然后讓學生對照課本注解輕聲細讀,邊讀邊譯,這時同學們自然而然地由情入理,緣音思義,著重于思考了,這樣的誦讀就趨向于深化了。
在文言文教學中,誦讀是學生自我對文本理解的切身體驗,能夠幫助學生感受課文的內涵,對課文內容進行適度思考,進行自我探究,這是無論哪位老師長篇大論的灌輸,深入分析都代替不了的。
其次是“議”?!白h”就是讓學生自主進行討論探究,鉆研課文,交流心得的一種積極思維活動。文言文學習中的思維活動,僅就翻譯而言,就牽涉到文言與白話的對應比較,文言實詞本身含義的范圍回歸演變,虛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一般句型和特殊句型的區(qū)別等,學生在議論中可以使思維變得更活躍、更敏感,在討論交流中,自我的提升是不知不覺的。
在學生議論探究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學習中實際存在的疑點和難點,即有困難的問題,容易忽略的問題和與完成教學目標有關的問題。例如:在《師說》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對“或”字的解釋是疑點,有些同學在爭論不休中拿出了《古漢語字典》,借助工具書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對這幾個“其”字的解釋也是難點,同學們認為除了“愛其子”的“其”能夠把握之外,其余的均存在較多的疑惑。這是老師拋出一個問題:“‘其作為代詞時,是指批評‘愛其子的父親呢,還是指批評的孩子?”學生們的討論又熱烈起來,最后大家都認為作者是批評成人之間“恥學于師”的,不是“批評孩子有時從師有時不從師”。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在互相討論,互相質疑,互相釋疑中,學生的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得到了積累,文言閱讀的能力也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提升。
再次是“點”。“點”指的是“點撥和引導”。就是當學生在學習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闹更c和啟發(fā),讓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在同學們對《師說》一文中幾個“其”字的解釋爭論不出確定的結果時,老師適時地抓住了這個難點,拋出問題,進一步引導他們開展討論,整理總結,這種引導式就叫做“點”。再如《阿房宮賦》中“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因為涉及到“后人”較多,所以讀起來有些繞口,有些亂,所以老師將幾個“后人”聯(lián)系寫作背景介紹給學生,略加補充點撥,學生就恍然大悟,再讀起來就流暢了。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也是“點”。有時候,學生自以為都懂了其實是淺嘗輒止,并沒有深刻理解。這時,教師就要加以點撥。比如《赤壁賦》中蘇軾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只能通過文本中描寫的“人間仙境”般的美景感受到作者的超然之樂,從描寫的“如怨如慕”的簫聲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有限之悲傷,卻不能從“自然間的永恒與無窮”中讀出作者的超脫曠達之情,而這是理解本文所表達的情感的重點。所以此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感情線索,抓住“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些精彩語句中獲得啟發(fā)。這些關鍵的內容,如果教師不及時“點”,學生就容易囫圇吞棗,一知半解。
最后,還值得重視的是學生的“問”。知識來源于思考,知其然,更希望知其所以然。在過去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學生一般不太愛提問,因為老師串講了,至多是問問個別沒有聽懂的地方。但如果學生自己熟讀鉆研,討論探究了,發(fā)問的方面就多了,深了。
在學習《石鐘山記》時,學生問:“文章先說‘獨與邁乘小舟至于絕壁下后來又說‘舟人大恐把‘舟人解釋為‘舟子,不是出現(xiàn)了第三人而跟前面的交代矛盾嗎?我覺得應該解釋為“船上的人”。我就針對這個問題說:“在文言文里,‘舟人就是舟子,這篇文章也是如此,這與前文并不相矛盾,正如我們和朋友乘車,只說我跟某某一起乘車,而不包括司機和其他乘客一樣的道理。此外,這里‘獨與邁乘小舟至于絕壁下是專門針對夜訪而言,舟子當然不屬于專門夜訪,也可以不計了。”
提出這些問題,說明學生經過積極的討論、思考,已經透過字面的意義,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如此學習,印象自然深刻。當然,我不提倡凡問就好,有問必答,只讀一遍課文就叫學生提一大堆問題的,或者不管與課文教學目標是否相關的問題作解釋,反而會使學生學習浮躁,不肯鉆研。
伴隨著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文言文的教學將會越來越得到重視,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的能力,也將需要我們教者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探究。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如皋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