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云 宋岳禮
【摘要】詞匯是語言系統(tǒng)的重要支柱,模因論為詞匯教學研究開辟了新的視角。本文依據(jù)模因論的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應該提供適當?shù)恼Z言輸入材料,形成詞匯含義的同化,同時重視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模仿和背誦,促使語言模因形成長期記憶,并且創(chuàng)設語言交際環(huán)境氛圍,讓學習者在動態(tài)過程中完成基于詞匯的語言表達與傳輸,最終將地道的英語詞匯內(nèi)化,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關(guān)鍵詞】模因論 英語詞匯 語言輸入 周期
1、引言
英國的應用語言學家Wilkins(1972)指出:“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笨梢姡~匯在語言中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著各種教學模式及方法,如任務型教學法、自主性學習以及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等,近年來模因論也漸漸進入了語言研究的領域,引起國內(nèi)語言學家的關(guān)注。本文試圖在闡釋模因論基礎上,將模因論延伸到具體的英語詞匯教學,分析語言模因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體現(xiàn)與應用,為英語詞匯教學提供一定的啟示。
2、模因論
模因論(Memetics)基于新達爾文進化論觀點,把模因(meme)定義為文化傳遞的單位,并列出了模因的 3 個特征:保真性、多產(chǎn)性和長久性。模因從一個宿主傳播到其他宿主需要經(jīng)過 4 個生命周期:(1)同化階段,指模因成功感染宿主進入宿主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模因需要具備凸顯性,使宿主易于理解和接受。(2)記憶階段,指模因在宿主的大腦中保留的時長,停留的時間越長,傳播和影響其他宿主的可能性越大。(3)表達階段,為了能廣泛傳播,模因須由記憶模式轉(zhuǎn)化為宿主能夠感知的有形體,這個過程稱作表達。(4)傳輸buxin階段,主要指模因的傳播方式,它需要憑借一些具有穩(wěn)定性的物質(zhì)載體,模因從一個宿主傳輸?shù)揭粋€或更多的潛在宿主,它應該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以保證表達的傳遞不會失真或變形。以上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形成一個模因復制和傳播的循環(huán)路徑。
3、模因論與英語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經(jīng)歷了聽說法、概念法和交際法等多種理論影響。近年來語言模因的研究為英語詞匯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師可以利用模因的生命周期特點指導英語詞匯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1英語詞匯的同化階段
在同化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了解正確的詞匯知識,掌握詞匯的正確發(fā)音規(guī)則,了解語流、語調(diào)的重要性,使他們認清自己的發(fā)音問題。之后大量接觸真實自然的語言材料,提供盡可能真實的語境和語料,培養(yǎng)他們對具體詞匯應用的敏感性即詞匯真實使用的語境。根據(jù)同化的凸顯性、可理解性、易受性特點,選取的材料需要具備以下原則:
趣味性與時效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音學習機械性操練多,學生易感到枯燥疲乏,教師應想方設法激起學生興趣,所以應選取一些生動形象、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引起學生強烈注意的材料,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以利于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體驗到實用性,使學生能夠主動有意識地去學習這些語言模因。 可理解性和易接受性。同化階段的語言模因必須要接觸到宿主,被宿主接受、認可。另外,根據(jù)Heyliaghend 的觀點,越容易理解的模因越容易被記憶和接受,而越接近學生認知體系和知識結(jié)構(gòu)的模因越有可能被學生快速的理解和同化。
3.2記憶階段
在同化的過程中,學生接受了一定的語言模因,培養(yǎng)了語音敏感性,為記憶階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行為主義學家斯金納認為,人行為的形成具備三大要素:模仿、強化和擴展。就英語詞匯習得而言,模仿是根本。教師應幫助學生充分利用模仿材料,鼓勵學生進行模仿跟讀,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各種語音規(guī)則,掌握在詞匯特定的情景下所適合的句子類型。二語習得者通過反復模仿,掌握在特定的語境中的讀音和習慣用法特征,形成穩(wěn)定的詞匯認知,同時也是完成對詞匯的注意、記憶和理解的過程。根據(jù)模因論,語言模因在宿主的頭腦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化宿主的機會就越大,就越能融入宿主。反復模仿可以使英語詞匯學習者有了正確的語言輸入。因此,老師應該促使學生對模仿的材料進行背誦,這不僅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語音語調(diào),還使其對所學內(nèi)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英語語言的美感。學習者通過強化背誦,將語言材料輸入到自己的大腦,進入長期記憶階段,完成模仿行為的強化,使詞匯知識內(nèi)化,與學習者融為一體,成為學習者認知系統(tǒng)的一部分,逐漸進入表達和傳輸階段。
3.3表達與傳輸階段
在第二語言習得中,語言輸入實際上就是第二語言模因的同化過程,而學習者對地道的朗讀模仿行為得到強化后,就會對學到的所學的詞匯語法進行擴展性應用,也就是模因論的表達與傳輸過程。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可理解的輸入,只有通過語言輸出才能促使語言內(nèi)化,形成學習者自身的語言系統(tǒng)。學習者通過模仿、背誦等方法把學到的英語單詞模因在大腦中存儲形成長時記憶后,通過口頭輸出,不僅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詞匯發(fā)音還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到自己詞匯應用和朗讀語調(diào)不足,反饋回大腦進行修改,從而完成模因的復制與傳播。因此,在英語語音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所學習的詞匯適合用在什么情景之中,然后編寫情景對話,將所學內(nèi)容活學活用。這種模擬交際使學生應用英語詞匯能力得到鍛煉,長時間慢慢積累,就可以達到語言輸出的高級階段。
4.結(jié)語
語言的學習和發(fā)展就是模因的復制和傳播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模因論,全面考慮此理論對語言學習的指導作用。本文認為充分利用模因理論,可以為詞匯教學提供完整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詞匯習得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琳霞.模因論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J].外語學刊,2008,(1).
[2]陳圣白.模因論視領閾下的口譯教學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2011,(3).
[3]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
[4]張文鳳.基于模因理論喚醒對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的再認識[J] .課程.教材.教法,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