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杏貞
美國一個小學老師,為了知道哪些孩子誠實、哪些孩子撒謊,就針對班里30個孩子做了一場實驗。孩子們一開始并不知道老師的目的,一個一個單獨被叫到了一個小房間,老師拿出一個兒童錢包模樣的小袋子,里面放了大量現(xiàn)金,然后問孩子,錢包是不是他們的。結(jié)果超過一半的孩子都說錢包是他們的。
隨后孩子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是“好孩子”,一組是“壞孩子”,并分別接受老師的贊揚或批評。突然,一個被分到好孩子一組的小男孩站了起來,憤怒地說了聲:“老師,你混蛋!”
所有的孩子們都驚呆了,一些孩子甚至警告小男孩的無禮。小男孩不理會眾人的阻止,說:“即使把我趕走學校,我今天也要說老師的這種行為是多么愚蠢!湯姆的媽媽坐牢、爸爸吸毒,湯姆一個人跟祖母住,他們很窮,急需要錢;安娜的自行車壞了,她媽媽沒給她修,因為她們家欠房租已經(jīng)1個月;魯斯想給妹妹買個生日禮物,因為他爸媽離婚,他妹妹將跟著媽媽永遠離開他;凱特的鼻腔有問題,急需用錢做手術(shù),因為她已經(jīng)受不了總有壞孩子取笑她為鼻涕蟲;妮卡想要買一條白色的裙子,因為她媽媽總是給她穿黑色的裙子……我還要到校長辦公室,告你用金錢引誘學生!”
聽到小男孩的話,無數(shù)被稱為“壞小孩”的孩子們在抹眼淚。
最終,在小男孩的抗議下,校長以“教育方法不對”為由公開批評了這個老師。小男孩也從此被稱為英雄。
的確,以“撿錢包是否據(jù)為己有”來衡量一個孩子品格的好壞并不科學,如果制造條件引誘孩子們犯錯,那么老師的品格也應(yīng)受質(zhì)疑;以此來劃分好孩子與壞孩子,并給他們貼上標簽來公開批判,這個做法更是不可取,會傷害孩子們的自尊。
對于家長們來說,如果不想孩子偷錢,家長也要把家里的錢放起來,不要放得到處都是,這樣容易誘導孩子去犯錯。很多教育家經(jīng)常希望家長知道:
2~3歲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偷”。 他們甚至沒有“你的”“我的”之分,可能只是單純地把喜歡的東西拿走。即使拿了小玩伴的東西隨即被爭搶,孩子還理所當然地死死護著,他們不覺得拿喜歡的東西有什么錯。所以這時期媽媽不要把他們當“小偷”,可以跟他們說別人的東西需要先征求別人的同意才能拿來玩。
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有意識地去“偷竊”,大多數(shù)是因為需求未被滿足。比如家里從不給孩子零花錢,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好吃的零食或者有趣的東西,但大人卻不給買,因此就萌發(fā)了偷著拿錢去購買的行為。所以,當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大人首先要自檢一下是否由于自己的失誤導致的。當然,孩子有“偷竊”行為,還有其他原因:比如看到某些大人偷竊或者周圍某個小朋友有小偷小摸的行為,孩子可能也因此模仿;孩子經(jīng)常被父母忽略,缺少陪伴關(guān)愛的孩子也容易發(fā)生偷竊,目的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但是,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偷”東西,請家長不要給他們貼上“小偷”標簽。孩子偷竊,父母第一時間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為何偷錢,并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你一開始就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簽,打罵懲罰孩子,那么,你可能將原本并不懂什么是“偷竊”的孩子送上了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