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濤
【摘要】歷史學科要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大力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歷史教材中無數(shù)鮮活事例是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可以結合歷史教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美好品德教育,培養(yǎng)開拓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嚴謹勤學,尊敬師長,崇尚文明的優(yōu)秀品德。
【關鍵詞】歷史教學 思想品德教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要求: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每個學科的基本教學任務。歷史學科有著豐厚的思想品德教育資源,教師要充分把握這一資源優(yōu)勢,塑造學生美好的思維品德。歷史教學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學生不但具有豐富的知識,更有健康向上的美好品德。
一、加強愛國主要教育,培養(yǎng)高尚情操
愛國主義一直是歷史教育的主題?!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幾千年來,在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無數(shù)仁人志士所向無敵挺身而出 ,甚至不惜以身報國。翻開中華民族歷史長卷,諸如屈原自沉汨羅、以身“死國”,岳飛“仰天長嘯”、屈死風波亭,“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圖維新成仁的譚嗣同,憂國憂民舍身蹈海的陳天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誓死抗日、壯烈獻身的楊靖宇,以及無數(shù)為國捐軀的共產(chǎn)黨人,都體現(xiàn)了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之魂!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志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荀且偷安的“邪氣”斗,與元朝統(tǒng)治者的威脅利誘“邪氣”斗,留取丹心照汗青。著名詩人朱自清為了臨終前雖貧病交加,餓死不領美國糧,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的硬骨頭精神。諸多歷史事件,使學生認識到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作為一名中國人始終要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尤其要從小立志,使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與祖國最高利益緊緊相連。
二、加強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美好品德教育
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堅韌不拔,奮發(fā)向上,艱苦奮斗,為人類造福的實例舉不勝舉。心憂天下的范仲淹,青年時期就有高尚情操,雖家境貧寒,但立志成才,刻苦好學,刻苦磨礪自己的意志情操。范仲淹為官后,憂國憂民,忠于職守,在朝廷當官,敢于直諫權貴;派到西北,為鞏固邊關費心盡力;回到朝廷,為改革朝政,嘔心瀝血?!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的總結,也是后人學習的精華所在。李時珍為祖國醫(yī)學專業(yè)歷盡艱辛,尋遍千山覓草藥,在27年中,走遍大江南北,終于寫下近200萬字的《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yī)學巨匠”。張衡、僧一行勤于學習,博學多才,刻苦鉆研,對工作精益求精,鍥而不舍,終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張衡創(chuàng)制了地動儀,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定子午線長度,成為古代著名科學家。這些都是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事業(yè),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堅韌不拔,奮發(fā)努力,最后成就了大業(yè)的光輝典范。在歷史教學中應注入時代的血液,使學生不斷樹立起為國家民族利益而獻身的精神。
三、培養(yǎng)學生敢于開拓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的思想品德
中華民族雖也遭受外族入侵和列強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使自己民族立于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原因很多,但卻總是與中華民族和一批優(yōu)秀人物跟隨時代的潮流,銳意進取,勇于革故鼎新無法分開。秦國商鞅,立木城門,以表改革之志,慘遭車裂,犧牲生命,卻使秦國后來居上超出東方六國,成為兵革強大,諸侯畏懼的天下雄國,為秦始皇“滅諸侯成帝業(yè)”的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奠定了基礎。宋代王安石,面對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現(xiàn)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石這種反對守舊、勇于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于時代,為后人推崇和尊敬。明清時期的徐光啟等溝通中外文化的先行,敢于破除民族偏見,排斥自大的思想,向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學習,翻譯《幾何原本》,彌補了中國教學的不足,學習西方水利機械,寫進了《農(nóng)政全書》,在修歷時既重視觀察儀器,又注意“會通”并且不盲目崇拜,表現(xiàn)出求實創(chuàng)新的博大胸襟。在中國近代、現(xiàn)代李大釗宣傳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把馬 列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農(nóng)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之路。這一切,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善于學習,革故鼎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四、培養(yǎng)學生嚴謹勤學、勤勞有為的思想品德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以不屈不撓、拼搏進取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與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學是分不開的。勤勞、勤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板F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為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fā)憤苦讀,當困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司馬光一生勤奮好學,編纂了我國最重要的歷史典籍之一的《資治通鑒》,這本書包容了1300余年的史實,價值非凡。“三上”是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充分利用時間的一種學習方法,乃馬上、枕上、廁上,爭分奪秒,積少成多,終于在文學方面作出了重大建樹。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古人這些勤學好問的實例在歷史教材中比比皆是。
五、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崇尚文明的思想品德
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時帶頭敬長。他上孝父母,下懷平民百姓,并設立三老五更制度來尊奉老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更是尊敬師長的典范。朱德1909年離開家鄉(xiāng)以后僅見過他的母親一次,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朱德總司令工作繁忙,生活艱苦,但仍節(jié)省下一部分錢寄給母親。母親過世了,朱德非常悲痛地說:“我用什么方法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xù)盡忠于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chǎn)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過快樂的生活?!敝斓掳褵釔勰赣H,熱愛人民,熱愛黨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今天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不僅不能丟,更應提倡和發(fā)揚,這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應有的風范。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文明禮儀之邦聞名于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tǒng)美德?!疤撓源?,“程門立雪”,“倒履相迎”,“三顧茅廬”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深刻反映了中華 民族是十分重視禮儀的民族。在對中學生的教育中,中學歷史教學中,必須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使之從小樹立起社會主義文明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