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龍
好的教學方法決定了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法的選擇和運用對小學低段語文教學成功與否是十分重要的,將起到關(guān)鍵性的作用。教師過去是教教材,今天要樹立用教材“教”的觀念,教育的功能是為社會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在社會逐步走向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教學已由過去僅憑教材教學的單一模式向?qū)W生、教師、教材、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整合的教學方向上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中,千篇一律的教師講授,容易導致學生厭倦、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把學生帶入規(guī)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課文,消除學習上的疲勞現(xiàn)象。因為具體、形象的圖形化抽象、概括的文字容易理解記憶,符合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
一、利用多媒體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引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將活動的畫面形成了現(xiàn)場氣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朗讀,將無聲的文字描寫變?yōu)橛新曈猩纳鷦赢嬅?,把學生一下子帶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圍中最佳情緒地進入課文的學習。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課時,學生對桂林山水并不熟悉,缺乏真情實感,不能真正把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突出特點,體會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提示課題后,出示多媒體,播放這課的配樂朗讀錄音,并提問:這是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心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guān)。目前小學推行愉快教學法,就是強化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的。而多媒體教學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結(jié)合于現(xiàn)代教學手段,直觀、形象、新穎、生動、感染力強。它不但可以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增強教學效果。再如講《荔枝》一課時,精心設(shè)計了這樣的新課導入:伴隨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先是《游子吟》一詩緩慢映入,然后是我設(shè)計的“教師寄語”,同學們: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就像我們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復(fù)雜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世間的情千萬種,只有愛最崇高;世間的愛千萬種,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這樣先聲奪人,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的思維、興趣集中到了我所設(shè)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發(fā)揮投影作用,引情入境。
桂林山水的一個畫面。大家覺得桂林的山水怎樣?學生“目觀其形”,“耳聞其聲”,“必通其義”,一下子就將秀麗的畫面和優(yōu)美的文字在頭腦里聯(lián)系起來了,對桂林山水有了一個“美”的總印象,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同時多媒體的使用,加上配樂朗讀,創(chuàng)設(shè)了特定的課堂氣氛,學生的思想置于課文的意境之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抓住了水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的特點進行了形象地描繪。“靜、清、綠”的水看去是什么樣子呢?教學時,著重引導學生觀察水,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漓江的水與眾不同。先讓學生看課文是怎樣寫靜的?讓學生體會到:漓江的水不是不流動的,正是你感覺不到它的流動,才更顯得它的“靜”,再結(jié)合畫面,讓學生說漓江的水是怎樣的“清”?學生從畫面和課文中找到答案:“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薄敖住闭f明觀察的距離遠,“沙石”說明觀看的物體小。江底之深,沙石之小,襯托出水的清。水綠,從畫面的色彩一看便知。再啟發(fā)學生透過“無暇的翡翠”理解水綠的特點。這樣,就使學生體味到桂林的水具備三個美的特點?!办o、清、綠”融為一體,大海、西湖與之相比,自然遜色了。真是桂林的水“甲天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山。運用多媒體點撥,把抽象的詞義與具體的事物相聯(lián)系,幫助學生理解詞語,體會課文內(nèi)容,感受意境。如“拔地而起”、“形態(tài)萬千”、“奇峰羅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這些詞都可結(jié)合觀察畫面來理解。
最后,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桂林的水美、山也美,山環(huán)水抱,山水互映就更美了。在山水間再點綴上空中迷蒙的云霧,山間的紅花綠樹,江上的竹筏小舟,那就像是扭成了一幅永遠也看不夠、永遠也看不完的畫卷。利用多媒體使學生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情景。然后讓一同學表演朗讀課文,其他同學生繼續(xù)看畫面,教師隨著朗讀,逐一指點畫面。這樣,學生的情緒很快地與課文的竟境隔為一體。他們透過桂林山水的美,看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透過語言文字,體味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欣賞、體味中,對祖國的錦繡山河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三、利用音響效果,陶冶情操。
電化教學形象生動,賞心悅目,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能力,又有利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及品德教育。如講《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一課時,我除了讓學生看幻燈片以外,還讓學生聽朗讀本課的配樂錄音。學生聽到那抒情的朗誦、優(yōu)美變幻的樂曲,仿佛看到了大海怒濤翻滾,痛斥著故事中漁夫的老太婆那貪得無厭、蠻橫無理的丑惡嘴臉。在此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討論,理解課文,說說文中人物性格,故事的主題是什么,在學習本文時,無須教師逐句講解,只通過看幻燈片、聽錄音,學生就理解了全文,并進而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假惡丑。又如講《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我讓學生聽那低沉、緩慢的配樂朗誦錄音,學生進行了豐富的想像。從而喚起了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熱愛,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憎惡。
總之,多媒體教學對激發(fā)學習情緒,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愉快中進入課文境界,自然地進行美育和德育是有特殊功效的。
【參考文獻】
[1]熊開明.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陳大偉.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4]馮艷. 快樂識字教學實踐初探[J]. 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論壇, 2008,(01) .
[5]盛淑蘭.定西地區(qū)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教學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