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盛
摘要:根據對抗眩暈的生理機制和飛行活動產生眩暈的原因,進行抗眩暈訓練時,應根據習服理論來選擇相應的抗眩暈訓練來適應飛行學員的飛行實踐。指導飛行員在進行抗眩暈訓練中應遵循的訓練原則,科學地、系統(tǒng)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從而提高抗眩暈能力,更好地適應空中飛行訓練。
關鍵詞:飛行員 抗眩暈 生理機制
進入21世紀以來,第三、四代飛機技術水平迅速發(fā)展。在飛機性能得到突破性提高的同時,飛行環(huán)境也日趨復雜,這就對飛行員的身體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抗眩暈能力的訓練,被放到了顯著位置。而抗眩暈訓練與體能訓練存在很多區(qū)別,有其獨特的方法與要求,這就需要我們了解飛行員產生眩暈的生理機制,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一、眩暈產生的生理機制及原因分析
(一)抗眩暈生理機制分析
眩暈是一種運動的幻覺,是平衡系統(tǒng)功能障礙出現的復雜癥狀,而身體不穩(wěn)則是平衡障礙的一種主觀經歷,它涉及耳科、內科、神經科、骨科和眼科等多種學科的復雜性。在維持人體平衡的過程中,主要受到前庭系統(tǒng)、視覺系統(tǒng)、本體感覺三個系統(tǒng)的交互影響,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是存在于內耳的前庭系統(tǒng)。人體前庭功能包括三方面,第一,是感受人體在旋轉運動時三維空間的位置。第二,是前庭系統(tǒng)保持清晰的視野。第三,是維持人體正確的姿勢平衡。當前庭感受器受到一定的生理刺激后,通常就會產生一系列典型的癥狀和體征,如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減慢、血壓下降等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興奮癥狀。
(二)原因分析
飛行活動中的各種加速度是引起空暈?。ㄒ喾Q暈機?。┖彤a生空間定向錯覺的直接原因,一般直線加速度和徑向加速度引起重力變化,主要刺激橢圓囊和球狀囊的囊斑,轉彎半徑小時也刺激半規(guī)管的壺腹嵴。角加速度主要刺激壺腹嵴使人感到旋轉,同時由于壺腹嵴受到角加速度的作用產生位移之后產生一個彈性復位作用,在復位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搖擺,因此,這個過程中就產生了一系列錯覺。如飛機做曲線運動飛行時,飛行員低頭看儀表,抬頭看艙外容易產生科里奧利加速度,科里奧利加速度能使幾個半規(guī)管的壺腹嵴及耳石器同時受到刺激,容易暈機,而且產生錯覺。除了上述直接原因外以外,體弱、過度疲勞、大腦皮層功能不良等,也會造成前庭器官的控制能力減弱。另外,長期停飛適應性減退、胃腸功能不良、心血管功能障礙和缺氧等,都會使前庭功能反應增高,容易產生暈機癥狀。
二、抗眩暈訓練對策
(一)抗眩暈適應性訓練
目前世界上關于探討眩暈發(fā)病機理的研究多將中樞神經遞質的活動與眩暈的關系作為研究的重點。據美、俄等國的不斷研究試驗反饋,對于訓練眩暈病癥主要可通過連續(xù)高速的旋轉、線性加速度、角加減速度、垂直加減速度和轉椅等刺激性訓練使植物神經不產生反應,從而提高抗眩暈能力。
(二)抗眩暈習服訓練
根據習服理論,正常人的前庭習服一旦獲得后會保持一定時間,但不會保持終生。已養(yǎng)成的前庭習服經過一段時間后如果不繼續(xù)鞏固,就會使養(yǎng)成的習服漸漸消褪。其一般規(guī)律是習服形成所需的時間越長,習服消褪就越明顯。
三、抗眩暈訓練原則
(一)全面發(fā)展,突出重點
研究證明,半規(guī)管與耳石器及三對半規(guī)管之間,在功能上互相作用,但它們各自養(yǎng)成的適應轉移性差,所以每次練習應該選擇一些能使三個半規(guī)管和耳石器官都能得到鍛煉的練習。練習時,可以變換頭的位置,使某一對半規(guī)管的平面與旋轉方向一致,以加強對這一對半規(guī)管的鍛煉;旋轉時,也應使頭向左、右或前后傾斜,從各個角度鍛煉前庭器官。
(二)持之以恒
前庭耐力練習積累50個小時即可見到成效。但下降和消褪也比較快,一般停止練習5~7天就會出現消褪現象。經過系統(tǒng)練習,最多可以保持4個月。所以要持之以恒,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飛行前及間斷飛行時間比較長時要加強地面訓練,經常飛行期間可適當減少練習的次數。
(三)循序漸進
前庭分析器對旋轉和擺蕩刺激有一個逐步適應與提高的過程。因此,前庭耐力練習必須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的原則,連續(xù)的次數、時間、強度應逐漸增加,不能操之過急。每次練習會有頭暈和全身發(fā)熱的感覺,不要使其達到惡心的程度。一般應根據每個學員能耐受刺激量的一半作為開始刺激量,防止刺激量過大,造成前庭器官永久性損傷。
(四)練習方法要靈活
經常變換練習的方法可增強前庭耐力鍛煉的效果。旋轉練習時應睜眼與閉眼交替進行,快速與慢速交替進行。在旋轉時不斷改變頭的位置,可以造成科里奧利加速度,使幾個半規(guī)管和耳石器同時受到刺激。旋轉時,閉上眼睛,并作突然停止,再做相反方向的旋轉,對防止飛行錯覺有較好的效果。總之,練習時應根據個體的身體素質情況,有所側重、科學靈活地運用訓練方法。
四、抗眩暈的具體實施方法
實驗證明,系統(tǒng)的、專門的地面抗眩暈訓練是提高飛行員前庭耐力最穩(wěn)定和最有效的方法。空軍航空醫(yī)學研究所曾對43名暈機飛行員進行矯治鍛煉,有效率達85.4%。目前,飛行學員進行抗眩暈的方法主要有被動訓練法、主動訓練法和混合訓練法。
(一)被動訓練法
應用各種加速旋轉的器械,使人體接受被動的旋轉訓練。如在離心機上和轉椅上每天進行定量的旋轉訓練,在四柱秋千上由人推動進行被動擺蕩??紤]到視覺對暈機有影響,增強鍛煉的效果,在旋轉和擺動過程中應睜眼和閉眼交替進行,并做頭部的前俯后仰、右傾和左傾動作。被動鍛煉的優(yōu)點是旋轉的速度、擺蕩的時間可以隨意控制,便于掌握運動量和檢查對照,效果也比較好。它的缺點是主體感受不舒服,不能全面提高人體的健康水平,只是消極適應,消褪也比較快。
(二)主動鍛煉法
1.進行具有旋轉、回環(huán)、晃蕩等性質的專項器械練習。
如旋梯、滾輪、旋轉秋千、彈跳板、彈跳網,技巧運動中的翻轉動作等。
2.搖頭體操練習
方法是依次做左右搖頭、左右擺頭、前俯后仰、向左旋轉360°、向右旋轉360°等五個動作。頭動的頻率每秒1~2次,每種動作50s,每做25s休息5s,5min做一遍,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兩遍,堅持3~6天就有成效,此練習可根據身體的耐受情況,在頭動頻率,練習的次數和時間上因人而異,靈活掌握。
3.“打地轉”練習
如體前屈旋轉加做頭部上下左右擺動等,這樣可以造成科里奧利加速度,對提高前庭耐力效果較好。
4.混合訓練法
這種方法是把前兩者結合起來進行。適合于對前庭耐力不足的飛行員進行專門矯治鍛煉。
五、幾點建議
1.合理安排,保證抗眩暈訓練時間。
2.優(yōu)化抗眩暈訓練方法。
3.提高組訓人員業(yè)務能力。
4.保障訓練場地、器材設施的完好。
參考文獻:
[1]王頡,曹新生.航空航天生理心理訓練及療養(yǎng)學.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
[2]陳建中,李永剛.艦載直升機飛行員抗眩暈訓練研究.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0,(02).
[3]劉天峰,鄧小蘭.試論抗眩暈訓練的改進.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