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蔚宜
摘要: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除了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英語有關之外,在現(xiàn)代有關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影響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也有相當大的影響。著重探討在英語教學中如何開發(fā)學生英語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更有效地進行英語教學。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高中英語學習學習興趣
學生的智商會有高低,有差別,這種差別不會太大,但學習成績可能相差很大;即使同一個學生,他的成績在不同階段也可能有較大的差別,這些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智力因素發(fā)展滯后引起的。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英語教學的成功不僅取決于學習者的智力因素,還取決于非智力因素。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習效果更是這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思維力、想象力、理解力、記憶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學生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并不是獨立的,既有智力活動構成的操作系統(tǒng),又有非智力活動構成的動力系統(tǒng)。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學生智力與學習效果的關鍵性因素,是牽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兩者在學習過程中相輔相成,協(xié)調發(fā)展。處理得好,可以相互促進,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并不斷在較高層次上進行良性循環(huán)。
心理學研究表明,外語學習是學習者(內因)與學習環(huán)境(外因)共同作用的過程。在學習者方面,學習成功與否除受智力因素和本人已有知識能力的制約外,非智力因素起著很大的制約作用。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策略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
現(xiàn)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賴于興趣”。的確,興趣是學習新知識的首要條件。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的興趣越濃厚,學生的求知欲望就越高,學習的效率就越好,這樣一來,學生在記憶單詞,閱讀和背誦課文以及進行寫作的時候就不會有負擔,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英語的習慣。學生就會覺得英語學習也不是什么無法逾越的大山,克服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興致勃勃的進行自主的英語學習。因此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老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學習的動機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關鍵因素
一直以來,動機就被認為是英語學習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我們英語老師普遍認為,學生學習的動機越高,英語學習的就越快,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對于高中生而言,英語學習的動機主要集中在渴望成功的動機上,即就是追求成功。在知識進入大爆炸的21世紀,我們已經認識到掌握英語的重要性。我們的高考離不開英語,國家的發(fā)展也離不開英語。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老師就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動機,使他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從而使英語學習不再乏味和枯燥。
三、克服語言焦慮感,培養(yǎng)學習英語的意志和毅力
語言焦慮感是指學生在使用外語時,感到自己的外語水平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產生的緊張、害怕的感覺。語言焦慮感的產生是由于學生缺乏自信心或學習目的不明確,擔心弱點被暴露而導致的。因此,語言焦慮感加大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
幫助學生克服語言焦慮感,首先應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端正學習態(tài)度。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經常肯定和鼓勵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妥善對待學生的語言錯誤,形成一種和諧的教學氣氛。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幾方面做起:
1.在語言實踐中增加克服困難的毅力
語言實踐練習有目的性、計劃性,從簡到繁,使學生獲得鍛煉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有意創(chuàng)設困難情境與艱巨條件,激發(fā)學生克服困難的主動性和自制力,及時評定練習實踐結果,增強學生練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2.針對個別差異,培養(yǎng)優(yōu)良的意志品質
針對意志類型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操練內容和重點。
3.啟發(fā)學生的自覺性,加強學生的自我鍛煉。
四、忍受挫折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必經之路
我們大家都知道,只要是學習,那就肯定會有失敗,有失敗我們就要學會忍受挫折,畢竟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的英語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在平時的英語學習和考試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失敗,單詞背會后不久就忘記了,背會的句式結構和句型在考試和寫作中似乎沒有一點用途,辛辛苦苦做了四五篇閱讀理解,結果大部分的答案都錯了,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篇作文,結果里面基本都是病句。這個時候學生體驗不到成功就會慢慢的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就會放棄學習英語。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對學生進行耐心的開導,讓他們知道忍受挫折是學習英語的必經之路,只有學會忍受挫折,才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五、實施因材施教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葉子,當然每個學生各有特點,他們在性格、氣質、知識和智力發(fā)展水平上等方面又有著明顯的個性差異。一般來說,差生智力素質并不差,造成差的主要原因歸根到底還是非智力因素發(fā)展滯后。因此,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要注意個性差異,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既要統(tǒng)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在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由好的學生回答,一般的學生回答一般性的問題,差一點的學生回答較簡單的問題,背誦、聽寫等也是如此。
教學活動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如在我所教的班中有這樣一個學生,一直以來英語成績還是不錯的,但是近期發(fā)現(xiàn)她的單詞聽寫一次比一次差,上課也不那么認真了,回家作業(yè)錯誤率明顯上升,于是我就誠心誠意地,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她進行了一番深刻的探討,她告訴我最近她特別厭學,單詞就是記不住,思想上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于是我就以英語為突破口,上課盡可能讓她多回答問題,課后我先是主動找她到我這里來背單詞,第二天,我就驚奇地發(fā)現(xiàn),她見到我就說:“老師,我到你這里來背單詞好不好?”聽到這話,說實話,我心里真是比吃了蜜還甜,單詞聽寫在短期內也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人的學習和成才過程,是一個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集思廣益,努力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是更有效的展開英語教學,讓學生真正學會英語,用英語的好辦法,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斷探索、不斷改進,努力使大部分學生能嚴格要求自己,對英語學習產生濃郁的興趣,端正學習動機,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做一名自信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