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玲
一、教學背景
去年5月份我面向全區(qū)八年級數學教師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課題是“說理”,這節(jié)內容是八年級十一章的第二節(jié)第一課時. 雖然學生在此之前很多地方都用到說理方面的知識,但學生對說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說理都不是很理解. 這一節(jié)的學習是為后面的證明服務的,因此讓學生能真正理解嘗試用說理的方法解決問題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所在.
在備這一課后,我產生了迷惘. 本節(jié)課確實不太好上,推理的難度要求很高,再加上現(xiàn)在的學生普遍推理能力薄弱,所以我不太敢冒險了. 由于本區(qū)實行講學稿教學,我便對教學過程作如下設計,以講學稿為驅動,通過先練習啟發(fā)學生思維,再通過思考、交流和實驗等手段合作學習,從而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本節(jié)內容,完成學習目標.
二、案例描述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熟悉的學習氛圍,我在新課的引入時緊密結合課本,先出了上節(jié)課有關的兩個判斷題:(1)比較線段長短,(2)直線還是曲線. 從這著手:一方面糾正學生的常識性錯誤;另一方面讓學生領悟判斷與說理的密切聯(lián)系,引入課題. 從而減輕學生面臨那么多聽課老師產生的壓力,活躍課堂氣氛.
再以書上討論的一條直道、一條曲徑占用草坪的面積是否相等為主軸,創(chuàng)設問題.
師:(1)請同學們看圖說出兩條小道占用的草坪的面積是否相同?
生:相同(齊答). 教師原本以為學生經過思考以后會出現(xiàn)幾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事實卻出乎教師預料.
師:真的嗎?
生:好像不等……(兩三個人的聲音,很低)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沒有聲音.
師:到底兩條小道面積同不同呢?
生:相同?。ê苷R很響亮)
師:那誰來說說看?
一名學生站了起來說,做兩條線就可以發(fā)現(xiàn)相同. (與書上的分析不一樣,當時我就沒想到會直接說出答案,以為會出現(xiàn)教參上的曲路面積大呢)
師:請這名同學上講臺投影給學生看. 學生上來作圖,講解(學生用分割的方法把曲路轉化成了直路).
師:哦,可以,這種方法不錯. (師沒有再清楚地解釋一下)接著繼續(xù)下面的內容.
(2)請學生操作,用透明紙覆蓋草坪的邊框,拼合,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操作快點的同學回答:可以拼成長方形. (可能是回去預習的結果)師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不會操作. 請了一名同學拿著書紙在實物投影上帶領大家操作,畫輪廓平移.
(3)拼合成的長方形的長、寬是什么?面積呢?
(4)直道與曲徑面積各怎么算?怎么列式?相同嗎?同學們還有疑問嗎?師板書兩條道路都是b平方米,生說和看想. 師又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了一遍圖形移動和式子表達. 師小結:通過代數計算來說理使我們對結論確信無疑.
然后進行書上的探索題,計算代數式的值時我怕耽誤時間,列成了表格讓學生直接填答案. 有部分學生填錯,師主要是校對了答案. 在后面說理時學生無從下手,老師也提示了,但時間不夠,沒等學生講出來,老師直接列出式子說出了理由. 倉促總結說理是確定一個數學結論正確性的有力工具,可以利用反例來說明一個結論是錯誤的,也可以從正面來說明一個結論是正確的.
剛才我們用說理的方法解決了兩個代數問題,能解釋圖形的問題嗎?一起走進數學實驗室. 教師讀題,師生一起操作. 教師分析你是怎么得到長度相等的?觀察操作. 那繼續(xù)旋轉,再旋轉呢?你的結論一定成立嗎?有幾種情況?需要說理嗎?點P在角平分線上,你想到了什么?圖中有沒有全等三角形?能否構造一對全等三角形呢?
然后進行練習,第一題學生很快說出答案,老師再在黑板上列表講解. 第二題一半學生得出了答案. 請一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答案. 師講解,學生不一定都懂,此時已下課.
總結也很簡短,作業(yè)沒有布置,因為寫在講學稿上.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自我發(fā)現(xiàn),討論,學生嘗試,然后教師再進行演示和講解.
三、教學反思
這堂課雖然還是完成了,但上得平平常常,甚至有點不流暢,沒能達到我的理想要求. 面對課中出現(xiàn)的冷場的局面,我感到有一種莫名的難受.
本節(jié)課從圖形計算入手,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降低學生學習新課、接受新知識的畏難情緒,希望能將學生不知不覺地帶入到學習情境中,同時能更強烈地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相連,增強學生更深地體會說理學習的實用性.
我覺得本節(jié)課的難點在于讓學生真正理解為什么要說理,也就是體驗說理必須步步有據,在交流中發(fā)展有條理思考和有條理表達的能力. 因此在備課時,希望能充分發(fā)揮課件的作用將(1)(2)兩幅圖拼合將兩者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而達到相等的目的. 課上出示的幾道例題,始終圍繞說理的方法來確認一個數學結論的正確性,從而在數學課上,各門文化課上,生活中隨時養(yǎng)成判斷要說理的好習慣.
在教學準備上也花了一些時間,講學稿,教案,課件的準備,各種教學方法,手段的整合運用.
本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組織了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探究活動. 我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當學生積極探究后仍無法轉化成功時,再運用多媒體課件邊演示邊講授. 此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也極其活躍,這時的接受學習就顯得非常必要和有效. 接著,在接受學習的基礎上,學生通過猜想、小組合作探究把一般計算與代數式的計算相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驗證了說理的好處. 全等三角形的證明是刻板的,而畫輔助線推導的過程卻是鮮活、生動而有趣的. 在推導過程中,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活動中,親歷“做數學”的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的數學課堂應當少一點禁錮,多一點自由和自主. 作為教師,若能多給學生一些權力,多給學生一些機會,多給學生一片空間,那么,你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是多么巨大,學生定能獲得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密切相關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