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雙雙
一位青年回憶說,小時候他第一次玩滑梯,爬滑梯時覺得兩腿發(fā)軟,實在爬不上去,父親當眾訓(xùn)斥他膽小鬼,臊得他面紅耳赤,事后很長時間,見到滑梯仍心有余悸;還有一位女士說,她小時候晚上不敢獨自睡覺,媽媽笑她是小傻瓜,整夜開著燈,結(jié)果她膽子更小了,晚上甚至不敢一個人在家……
恐懼是童年時代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每位家長都有一套對付小孩害怕的辦法,激勵、取笑、斥責,甚至是逼迫孩子去應(yīng)對恐懼,但其實收效甚微;還有些家長對孩子害怕采取不承認主義,聲稱其害怕是裝出來的。心理學(xué)家告訴我們,以上幾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因為恐懼是兒童心理庫的正常組成部分,和成年人沒什么兩樣,半夜走黑路撞上個陌生人,你的心也會撲通通地亂跳,只不過成年人經(jīng)驗豐富,聽到的、見到的多了,懂得如何處理意外事情,不顯得十分驚慌罷了。
每個兒童都要經(jīng)歷心理逐漸成熟的過程,因此,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有特定的恐懼對象。
新生兒睜開眼睛不久便認識自己的父母,任何不熟識的面孔對他們來說都意味著危險和威脅。被遺棄感大約在第12個月出現(xiàn),1~2歲達到高峰,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不懂得走開的人依舊存在,以為凡是看不見的人和東西都是永遠消失了。因此,哪怕媽媽稍離開一會兒,他也會因茫然無主而嚇得大哭。所以,為了穩(wěn)定膽小幼兒的情緒,大人最好不要在孩子心情緊張時突然離開或是離開時間過長。
2~3歲的幼兒開始懼怕黑夜和帶面罩(如黑眼鏡、口罩等)的人。此時他們已經(jīng)學(xué)會觀察大人的面部表情,據(jù)此推斷他們的行為,一旦得不到視覺信息,無法預(yù)料將會發(fā)生的事情,他們自然感到惶恐不安。
7~8歲時踏進校門,其心理狀態(tài)開始轉(zhuǎn)變,會產(chǎn)生新的恐懼感。亞利桑那大學(xué)心理學(xué)家調(diào)查過367名4~6年級學(xué)生,請他們回答12個事件中哪些是他們最害怕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失去親人”一項名列榜首,“雙目失明”和“被老師留?!辈⒘械诙?。
既然恐懼是人的天性,尤其在兒童期表現(xiàn)更為明顯,那么采取何種對策,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心理弱點,是每個家長都應(yīng)當了解的。下面是心理學(xué)家提出的幾項建議,供各位家長們參考。
當孩子害怕的時候,切勿責罵、嘲笑或愚弄他:罵孩子是膽小鬼,嚇唬他不許哭,絕不是好辦法。例如,墻上搖晃的樹影能把幼兒嚇得大哭。此時如果你告訴他墻上什么也沒有,會刺傷他的自尊心;正確的做法是向他講明事情的真相。他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語戳穿,就會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證他的安全,恐懼感自會隨之消失。
不可強迫、誘使孩子將恐懼隱藏在心里或否認它的存在:5~8歲兒童往往用否定對付害怕,這樣做無異于埋一顆定時炸彈。你應(yīng)當告訴他們害怕是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不必為此害羞,只要明白其中道理,心境自然平和。實踐證明,經(jīng)常給孩子講些科學(xué)常識,讓他們明白各種事物出現(xiàn)的原因和道理,是幫助他克服恐懼感的最有效方法。例如有的小孩怕蜜蜂,如果家長給他講清蜜蜂的生活習(xí)性,讓孩子懂得這些辛勤的“小園丁”采花粉釀蜜,幫助花草樹木結(jié)出果實,天天忙得很,只要不招惹它,它是不會攻擊人的。那么,一般來說孩子就會打消恐懼感,甚至還會喜愛上這種勤奮勞作的小動物。不論在哪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只要成人能把事物講得合情合理,就完全能使他們幼小的心靈樹立起安全感。
注意觀察孩子的心理,及時處理:有時候恐懼會以其他方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人們常說的“犟”,或是突然呆若木雞,其實都是害怕造成的。有個兩歲多的男孩說什么也不進澡盆,經(jīng)過很長時間誘導(dǎo),他才說出原因是怕被水沖進下水道里去。聽起來雖然很可笑,但他卻十分認真,相信確有可能被沖進去出不來。不過,有些小孩子也會假裝害怕而撒潑哭鬧,以便呆在家里不去幼兒園。遇到這種情況最好講明利害關(guān)系,動員他乖乖地去幼兒園,必要時寧可動用比較嚴厲的手段,也不能慣著孩子,養(yǎng)成以此要挾大人的毛病。
除此之外,家長在孩子面前公開暴露自己的害怕心理及自我解脫的辦法,也有利于鼓勵孩子克服膽小害怕的弱點。因為這可以使孩子知道不僅他一個人會感到害怕,要讓孩子明白:懼怕是人的心理產(chǎn)物,只要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它就不會來打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