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陶新月(1991.11-),女,江西南昌人,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知識產權與信息法。
摘要:在互聯網信息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云計算的產生和應用,給國家經濟、人民生活帶來提升和便利的同時,這一技術變革的開始同樣引發(fā)了國家網絡安全危機的產生。筆者將論述如何在運用云計算這一高技術手段的同時,尋求合理、合法的法律保障機制,全面有效保護我國網絡信息安全。
關鍵詞:云計算;國家信息網絡安全;保障機制
一、云計算的飛速發(fā)展之背景分析
(一)國家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fā)展。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定于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召開,這是中國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層次最高的互聯網大會?!皩拵е袊睉?zhàn)略由國務院于2013年8月17日正式實施,首次在國家層面將寬帶網絡定位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公共基礎設施”,這也意味著我國已經開始步入到“全球的互聯網時代”。
(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從最早的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數據熱情地贊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從2009年開始,“大數據”已經成為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yè)的流行詞匯。我國許多的大型企業(yè)也紛紛開始了他們各自的大數據計劃。
(三)政府高度重視云計算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2010年10月,國家發(fā)改委和工信部印發(fā)了《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確定首先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五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試點示范工作。目前,我國云計算產業(yè)已走過市場準備期,即將大規(guī)模突破發(fā)展,在2012年市場規(guī)模已經達到600多億元。預計未來幾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guī)模也將實現復合增長率將超過80%,產業(yè)主要以政府、電信、教育、醫(yī)療、金融、石油石化、電力等行業(yè)為應用重點。
二、云計算的定義
“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一) 虛擬性。對“虛擬化的資源”進行技術的分析和處理是云計算的根本特征。這種技術可以在任意位置、使用任何一種終端獲取相應的應用服務。其中計算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源來自“云”,云即是一種虛擬化的資源。
(二) 超級信息處理能力。在“云計算”中蘊藏的是無法計量的數據資料,其容量的巨大讓人難以想象。在專用的一些云計算平臺,比如Google云計算,其已經擁有100多萬臺服務器,能同時處理并分析全世界同時產生的數據資料 。
(三) 精準及可靠性?!霸啤笔褂玫募夹g手段是數據多副本,容許出現不同的錯誤,因此出現了某個錯誤時,并不會影響整體的計算; 其次,在眾多“云計算”中,進行不同的計算節(jié)點同構,然后通過互相交換等措施來保障計算結果的極其可靠性。
(四) 危險性。雖然,云計算中的數據信息所有權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都是是保密的,但是對于提供這一云計算的任何機構而言確很難做到。當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使用提供的云計算服務,數據的增加,會讓這個數據處理機構因為某些利益而不顧任何的以“商業(yè)機密”等的重要性挾制整個社會。
三、“云計算”背景下危機的產生
(一)國家戰(zhàn)略機密信息的泄露。據初步統計,僅2009年上半年全國已發(fā)生網絡泄密案30多起,10多萬份文件被竊取境內與互聯網聯接的用戶有60%受到過來自境外的入侵攻擊,網絡泄密呈高發(fā)態(tài)勢。①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機密信息包括國家秘密等重大情報日益處于危險狀態(tài)。由于國家秘密對網絡和信息系統高度依賴,而網絡和信息系統的潛在脆弱性和安全風險始終存在,一旦受到入侵、攻擊,將直接破壞整個網絡和信息系統,導致國家秘密安全受到嚴重損害。②國家政府官方網站時常受到攻擊,由于計算機網絡具有聯結形式多樣性、終端分布不均勻性、互連性和開放性等特征,致使網絡易受黑客、惡意軟件和其他不軌行為的攻擊,入侵者的技術水平和入侵效率在增加,攻擊、入侵工具和工具包的復雜性在增加。③
(二)國家銀行金融業(yè)安全隱患及危機
1. 資金用戶信息泄露危機。2011年,光大銀行北京、南京和上海等分行分別出現網上銀行客戶資金被盜事件。針對光大銀行信息系統的重大漏洞,銀監(jiān)會專門委托了權威的國家信息安全測評機構對該行網上銀行和網站系統進行測試,發(fā)現光大銀行存在銀行內部信息泄露風險、釣魚網站攻擊風險、信息安全防護措施不嚴密等三方面重大漏洞,并責令其立即整改。
2. 手機銀行的應用危機。工信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14年1月,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8.38億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也認為:移動互聯網的安全問題甚至比桌面互聯網更嚴重。有數據統計,針對智能手機的病毒就有3000多種,有三分之一是木馬,應用軟件現在大概有5萬多種,移動終端設備多樣性比桌面終端多得多,管理起來難度很大。
(三)國家公民隱私信息安全
1.個人隱私權的侵犯。個人隱私權指“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在大數據背景下的計算機時代,各種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包括云計算時代的來臨,公民的個人隱私在網絡環(huán)境中不再神秘莫測,無法探求,通過技術搜索,甚至“人肉搜索”,諸多公民個人的泄露隱私事件頻繁發(fā)生,隱私權的侵犯,常常帶來公民生活、工作等諸多的困擾。
2.個人信息安全引發(fā)的私有財產安全危機。在這個大數據基礎上的云計算時代,一旦公民的身份證號、手機號等重要個人信息被收集以后,公民的私有財產將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因為當今的私有財產的安全已經與各類隱私信息相關。以“支付寶支付”為例,假設某人現在知道一個支付寶賬戶的用戶名,用戶的姓名和身份證號,而且該賬戶綁定的手機號也在我手上(用于接收短信驗證碼),有了以上的條件在任何一臺電腦上實施“盜號步驟”,即可實行盜取帳號資金的行為。
(四)成為引發(fā)社會不安定因素之一,以不良網絡信息傳播為例。伴隨著著最近已經發(fā)生的十余起“網絡謠言”案件,比如“蛆橘事件”、“搶鹽風波”等國家網絡信息傳播安全危機事件的產生,當這些虛假的網絡言論一經發(fā)出,在互聯網的高速傳播下,當時就迅速引發(fā)了公共秩序的混亂,政府甚至來不及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出現導致多個地方的公共安全危機產生。
(五)引發(fā)國家政權動蕩危機——以“茉莉花革命”為視角。繼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之后,北非中東地區(qū)持續(xù)動蕩,埃及、利比亞紛紛發(fā)生政權突變,敘利亞陷入內戰(zhàn)的泥潭中,巴林、沙特等國家民眾示威不斷。新的社交網站在此次“中東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西方盛贊社交網絡的作用,并把這次革命稱之為“社交網絡革命”、“臉譜革命”、“維基革命”等。
四、在云計算背景下對國家風絡安全問題所提出的對策與建議
(一)保障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國家網絡安全的基礎。從國務院公布的《“寬帶中國”戰(zhàn)略及實施方案》中不難發(fā)現,國家已將網絡信息基礎的建構提上了國家級建設工程中,國家對于網絡基礎設施安全的關注度使網絡安全問題重新成為網絡空間的焦點。而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將是一個國家網絡安全的基礎,網絡空間也被看作是一種“國土的延伸”,因此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將是確保國家網絡安全的基石。
(二)云計算背景下的國家網絡信息采取監(jiān)管新舉措——大數據處理技術?!霸朴嬎恪背蔀楫敶W絡信息傳播的動力手段,其即代表著信息傳播的大量化、高速化、高效化以及準確化。在此背景下,我國互聯網中關于國家網絡信息傳播的監(jiān)管也有了新內容。應對“云計算”發(fā)展中產生的大量數據和信息,其是否違反了國家網絡信息安全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我們同樣可以依靠這一數據處理技術,用“云計算”的數據處理能力對各類紛繁巨大的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和監(jiān)控,以更加及時和有效的解決國家網絡信息安全產生的各類問題。
(三)國家網絡安全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機制。根據國家的最新出臺的《“寬帶中國”戰(zhàn)略及實施方案》,繼續(xù)我國的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的建設,同時也要建立相應的法律保障機制,為此基礎設施在將來的網絡安全保障作用中提供前提條件。
(四)國家網絡安全信息內容分類管理機制。對于當前構國網絡空間中的無限量信息內容應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分類,尤其是在國家政治與政權方面的信息內容進行特別分類,從而才能更好的監(jiān)控突發(fā)事件,控制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高速空間威脅社會公共安全。
(五)國家網絡安全空間隱私與個人信息法律保障機制。建立個人與隱私信息保護將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此保障機制也將不斷完善,這關系到一個國家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形成并完善網絡空間中的隱私與個人信息法律保障機制將會成為網絡空間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支撐。因此,國家對這一法律保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是迫在眉睫的。(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
此文章為2014年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課題項目的一部分。
注解:
①聶云凌,黑龍江省國家保密局:《進一步做好信息化條件下的保密工作》河北經濟信息中心網站,2014年3月1曰訪問。
②郭政言:《保密為國家信息安全護航》《瞭望》2012年第5期,第10頁。
③許瑤瑤:《信息化條件下國家秘密信息的法律保護》,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交通大學法律系,2014年,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