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
摘要: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當今經濟增長的發(fā)動機,因此人力資本成為了現代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文提出采用“價值差額法”從價值層面度量人力資本的投入量,并使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建立了測算人力資本的貢獻率模型,進一步利用相關數據測算出了人力資本在我國經濟增長中貢獻率的大小。結果發(fā)現,雖然人力資本確實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主要還是由物質資本推進的,人力資本更多的是起到了輔助性的作用。
關鍵詞:人力資本度量:經濟增長;貢獻率
經濟增長一個與國家或地區(qū)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的問題。隨著經濟增長理論由資本決定論、技術決定論向人力資本決定論的不斷深入,人力資本理論也逐漸受到重視成為經濟學的熱點問題之一。當今世界以科技和人才為焦點的競爭趨勢也已非常明顯,我國在人力資本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自上世紀80年代引入人力資本的概念后,李建民等學者在理論方面進行了研究,而大多數學者則主要是介紹經濟增長理論,利用增長模型進行實證研究。但由于對人力資本測算方法的不同,模型建立及變量的選取有所不同,所以得到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更為準確地測算人力資本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僅有利于檢驗人力資本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中的觀點,而且有助于更加真實地反映人力資本狀況、揭示經濟發(fā)展中的現實問題。
一、人力資本的度量方法與測算模型
對人力資本的度量已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主要的幾種是:勞動者報酬法、學歷指數法、受教育年限法、教育經費法、人口加權法等,本文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關于社會總產品價值的理論提出下文的人力資本度量方法,稱為“價值差額法”。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社會總產出在價值形態(tài)上可以劃分為包含在產品中的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c),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勞動者必要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v),以及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勞動者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價值(m)。其中v和m兩部分都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價值。所以,社會總產值可認為由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c)和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v+m)兩部分構成。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表現為物質資本的形態(tài)。對于物質資本而言,物質資本自身不可能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新增的價值歸根結底是由勞動者的活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在生產過程中價值形態(tài)上僅僅進行了價值的轉移,也就是說,物質資本的投入量與物質資本的產出量相等。因此,物質資本的投入價值量可以其產出價值量來表示。
同樣,對于人力資本而言,我們也可以使用類似的方法度量其投入量我們可以以v+m這部分來度量人力資本的投入量,即以勞動力(人力資本)實際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來替代人力資本的投入量。由于社會總產值=c+(v+m),所以我們就可以用社會總產值減去物質資本價值量的差額來度量人力資本價值量,并以此替代人力資本投入量。用公式表示為:
人力資本價值量=社會總產值-物質資本價值量
本文采用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我國經濟產量的指標、采用資本形成總額來度量物質資本。社會總產值用國內生產總值與存貨增加之和來代替,這樣,人力資本的計量公式變?yōu)椋喝肆Y本價值量=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本形成額。
傳統(tǒng)的人力資本貢獻率測算模型大都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總量生產函數的。本文將立基于人力資本的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模型來測量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lnYt=C+lnKt+lnHt+ln2Kt+ln2Ht+lnKt×lnKt。
其中,Yt為產出量,Kt為物質資本投入,Ht為勞動力投入。我們使用人力資本投入Ht代替勞動力投入Lt。
二、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測算
本文從“CCER數據庫”、“中國統(tǒng)計年鑒(網絡版)”和《新中國60年統(tǒng)計資料匯編》搜集到1978—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價格指數等數據,經過處理和計算得到了以貨幣價值表示的1978年可比價下的我國1978—2010年歷年的產量、物質資本量和人力資本量的數值。
由于解釋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多重共線性,我們采用嶺回歸估計消除多重共線性得到回歸結果為:lnYt=2.81+0.17lnKt+0.29lnHt+0.01ln2Kt+0.01ln2Ht+0.01 lnKt×lnKt。
我們根據經濟增長的狀況將1978—2010年分為了六個階段,根據貢獻率的計算公式,我們計算出各階段下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貢獻率如表1。
從各階段下要素貢獻率的對比中可以發(fā)現,物質資本貢獻率和人力資本貢獻率二者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二者的互相補充共同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雖然整體來看,人力資本的貢獻率超過了物質資本的貢獻率,但人力資本并沒有真正推動經濟發(fā)展的速度,而是在物質資本貢獻不足的情況加以補充,避免了經濟增長的下滑。造成這些現象的很大原因在于我國面臨的粗放型經濟發(fā)展方式和勞動力豐富帶來的相對優(yōu)勢。粗放型經濟發(fā)展方式即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來換取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我國物質資源并不豐富,甚至“資源約束趨近”,所以物質資本的增長也不可能一直上升。物質資本的增長一旦放緩,要保持經濟增長的速度,就必須加大人力資本投入,而我國豐富的勞動力儲備便彌補了物質資本增長的不足之處。這種補充要么是勞動力數量上的,要么是人力資本存量發(fā)揮之前沒有發(fā)揮的作用,而且從我國人口眾多和整體教育程度依然不高的現狀來看,前一種補充才是主要的。但無論哪一種補充,都說明了人力資本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
三、總結與建議
通過研究表明我國人力資本之充分穩(wěn)定地發(fā)揮它的作用,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人力資本的形成、人力資本的投入和人力資本的使用這幾個方面。我國培養(yǎng)人力資本的明顯優(yōu)勢是勞動力的數量,雖然教育投入的加大使得勞動力的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然而“瓶頸”的存在需要我們進一步追求更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從人力資本的形成途徑來看,教育是人力資本培養(yǎng)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國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尤其有必要逐漸普及高等教育,才能突破“瓶頸”,大幅度提高人力資本存量。(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2]李建民.人力資本通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3]李子奈.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