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琛
語文,在一般人的心中是與文學同等看待的,認為語文學得好,就表現(xiàn)在你能一提筆就能寫出一篇膾炙人口的錦繡文章來。所以語文學習學什么?就是閱讀文學作品。那些文學作品中優(yōu)美的文字、意境、人性、情感往往能喚起人的情感共鳴,有了這個共鳴,很多人就認為閱讀成功了。但實際上,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引導學生認清文學作品的典型性與普遍性之間的關系、現(xiàn)象與本質(zhì)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透過形象啟動理性思維進行抽象理解的素質(zhì)和能力。本文就高中語文所選的一些論述類(包括帶有較多議論成份的其它文體)文章的整合教學,談談如何啟發(fā)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多角度地作文,讓理性光輝領航學生思想的天空。
一、憤悱啟發(fā),舉一反三:在整合教學中訓練思維
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表現(xiàn)在閱讀過程中閱讀理解和評價能力的強弱。如果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不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或是他的思維能力比較弱,他就不可能正確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更不能恰當評價一篇文章,舉一反三。如果只是老師講,學生被動地聽,不經(jīng)過心理活動和思維過程,同樣也是無法真正理解所閱讀的內(nèi)容。
本文所整合教學的課文大多是文言文本。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墩撜Z》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边€有“小不忍,則亂大謀” “三思而后行”都充滿了深邃的哲理。我們高中語文所選的文本,也充滿睿智的思考,散發(fā)著理性的光輝。我們的整合教學是以專題形式展開,從某個角度突破。這種教學是對以往串講法的改革與提升。
整合專題一,歸納課文內(nèi)容,學會概括共性。
整合課文:《寡人之于國也》,《種樹郭橐駝傳》,《庖丁解?!贰?/p>
預期得出道理:尊重天道,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
歸納推理,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豆讶酥趪病?,《種樹郭橐駝傳》,《庖丁解?!啡n文,提供給我們歸納思維的訓練材料。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p>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薄捌渖P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p>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薄耙詿o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p>
我們把上述三段話放在一起,讓學生品讀后思考,這些話中共同包涵了什么內(nèi)容。通過對話,追問得出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天道,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
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用一組排比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這里的“不違農(nóng)時”,不用“數(shù)罟”,“斧斤以時入山林”就是按農(nóng)漁林生產(chǎn)規(guī)律辦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時間,收獲時間都是由季節(jié)決定的。向大自然索取,還有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郭橐駝說的也是一種尊重天性的表現(xiàn)。順其天性,就是不溺愛,不拔苗助長。
莊子在《庖丁解牛》中告訴我們做事不僅要掌握規(guī)律,還要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tài)度,收斂鋒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規(guī)律的同時,更要去反復實踐,像庖丁“所解數(shù)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復,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領悟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guī)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松。
求同歸類,是讓思維目標指向明確的好方法。通過這三篇課文綜合學習,學生同時知道了以往“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人定勝天”的口號是多么的荒謬,其思想是多么地反科學。
整合專題二,學習形象推理,探究思維策略
整合課文:《季氏將伐顓臾》,《諫太宗十思疏》。
預期得出結(jié)論:堅守職責,詮釋“責任”內(nèi)含。
類比是一種形象的推理?!都臼蠈⒎ヮ咊А?,《諫太宗十思疏》提供了形象推理的典范文本。
《季氏將伐顓臾》一文中用比喻方法形象表達孔子的觀點。“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攙扶者的失職來比喻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而沒有盡到責任?!盎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的比喻有雙重喻義: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打顓臾,好比虎兕跑出籠子傷人;顓臾如被攻滅,好比龜甲、玉石毀于盒中,二是將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龜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傷人,龜玉毀于櫝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若不能勸諫季氏放棄武力,致使顓臾被滅,也是他們的失職。
以敢于進諫而聞名于世的魏征雖然敢于向最高統(tǒng)治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諫太宗十思書》一文無論是描寫還是議論,都充滿了激情,處處類比,時時比喻。語言精美,富于文采;有時駢散兼行,于整齊中有變化;有時比喻貼切,生動形象;有時運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氣勢充暢。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氛圍中,告知了皇帝的應負起的責任。
這兩篇文章,都闡明了不論在什么職位,都要盡其責,讓社會的國家的大機器處于和諧的狀態(tài)。同時都用了形象的比喻,都講究思維策略。
整合專題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思維起點各不同
整合課文:《六國論》,《過秦論》,《阿房宮賦》。
預期得出結(jié)論:同一事件,切入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結(jié)論。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歷史事件特別引人關注――無論是文學家還是政治家,這就是秦統(tǒng)一中國和秦的滅亡。
秦滅六國,就有了眾多的“六國論”;秦被滅,就有了“過秦論”;以及綜合這兩方面的“阿房宮賦”。
在復習階段,把蘇洵的《六國論》,賈誼的《過秦論》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連在一起,更能認清王朝的更迭,民心的向背和是否與民同樂的得失。從六國方面,從秦王朝方面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這組課文可整合比較的內(nèi)容很多,有文章列舉了十項之多,這里就不一一敘述了。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課本之外,引進一些材料加以補充,用來整合課內(nèi)的文章。
通過上述三個教學實例,我們認識到,在閱讀實用類文本時,需要運用邏輯思維,把閱讀重點放在文中出現(xiàn)的各種概念、段與段之間的銜接方式上,從而把握文章的邏輯、線索,理清文章的層次、結(jié)構(gòu),明確論述對象。論述類文章展示的是推理的力量,嚴謹?shù)淖C明,形式的齊整。
三、學以致用,思維訓練的終極目標
我們認為思維培養(yǎng)終極目標是學會多角度分析評論問題,能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分析和評論,即寫作。上面舉了教學些閱讀方教學方面的例子。其實,在高中課本中,我們接觸了不少的經(jīng)典歷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莊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他們是精神的高峰,思想的清泉,思維雄辯的典范??梢宰鳛閷懽鞯姆侗緛碛茫蜃魉夭?,或作思維模板。對于他們,我們可從人生經(jīng)歷概括總結(jié)入手,掌握其重要經(jīng)歷,特別是著名事跡和散落的軼事,還要分析其生平行
為所包含的人生意義。另外,還要熟記并理解他們每個人最著名的言論(名言、詩句等),并弄清其包蘊的思想價值。運用時,要有意識地把話題同與之適應的名人行為經(jīng)歷結(jié)合起來,通過歷史文化名人多向度的豐富人生,揭示其精神價值與生活意義,更重要的是思維科學。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構(gòu)建科學的閱讀寫作思維能力的核心系統(tǒng),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多維度的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有條理、有邏輯的認識思維規(guī)律,養(yǎng)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培養(yǎng)學生相應的閱讀寫作表達能力。如果我們語文教學中多角度地合理地培養(yǎng)、運用理性思維,加以情感溝通,一定能把學生厭倦的課堂變成文學家思想家的天地,嚴謹?shù)耐评?、歸納思維也定能把學生塑造成個性張揚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