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紅
【摘要】以當前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為研究基礎,充分細致認真地對語文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探討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施現(xiàn)狀研究,對我國語文教材和語文學科的完善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xiàn)狀及問題,然后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建議。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學 語文 綜合性 學習
一、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現(xiàn)狀及問題
(一)中學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
語文綜合性學習由于特別強調(diào)學生主體的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征,無疑使教師角色在很大程度上發(fā)生了變化,這使部分教育者產(chǎn)生了誤解,認為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角色隱退了,教師作用減弱了。語文綜合性學習雖然對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意義重大,然而它的真正實現(xiàn)直接依賴于教師的創(chuàng)新教育, 教師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它絕不僅僅是教師在語文教育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而主要是教師作為積極謀求自我發(fā)展的教育主體, 進行自主性、開放性的創(chuàng)新教育。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親歷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努力擺脫長期形成的對傳統(tǒng)文選型教材教學的因襲依賴心理,勇于超越自己,引導學生追尋對知識的批判與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主體性的發(fā)展與超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面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語文老教師固守舊法,新銳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孤立無援,且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存在著知識、能力無法駕馭綜合性學習指導的問題。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親歷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努力擺脫長期形成的對傳統(tǒng)文選型教材教學的因襲依賴心理,勇于超越自己,引導學生追尋對知識的批判與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主體性的發(fā)展與超越。主要表現(xiàn)在:識結構陳舊、現(xiàn)代信息技術滯后、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不足、科研能力薄弱四個方面。
(二)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過程變中有雜
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以學生為中心,活動為中心,社會為中心。而以往的學科教學則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室為中心。所以推行語文課程活動化正是對單科課程三中心的反撥。實際上,單科活動較之綜合活動更便于操作,而語文教師多埋頭于語文學科課程而無暇顧及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本身,它的實施廣度和深度也就未見盡如人意,還有很多地區(qū)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整個實施過程稍顯雜亂的現(xiàn)象,成功的活動實驗就顯得鳳毛麟角。
從操作層面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基本上還沒有擺脫以前語文課外活動的框架和活動模式。只籠統(tǒng)地把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競賽形式單純地當作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程,學生只是按事先排好的程序活動,對活動課認識不深,師生角色意識未從根本上改變,導致綜合學習課徒有其表。部分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局限于對某一技能的活動演練,只在提高某項語文能力上下功夫;或者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情景作文的一種形式,學習活動的開展只是為寫作收集資料,積累素材;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語文化與非語文性內(nèi)容介入的尺度把握不準;把學習活動的過程僅僅當作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對過程中的教育價值發(fā)掘不夠,缺乏及時的評價、激勵和督導。
二、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改革對策
(一)培訓初中語文指導教師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無法展開很大的原因在于學校師資力量與學校自身環(huán)境不足。這是一個不用懷疑也是最實際考慮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提高等師范教育培訓來彌補這些問題。可以從強化教育理論學習、把握學科研修能力、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集體研討交流學習四個個方面入手,具體如下:
對于教育理論學習,語文老師平時除了教學任務,學??梢远ㄆ诮M織老師學習我國現(xiàn)當代語文教育的各個時期教育歷史文件,按照史學邏輯模式對各個時期的教育思想進行詳細認真的比較分析,吸取其中優(yōu)秀的語文教育思想,摒除過時不合理的教學理念以達到服務于新課程教學的任務要求。初中語文老師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和實施不夠,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知識不足或者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開發(fā)能力不強,對于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的、要求、特點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自己都是迷茫狀態(tài),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闹v解,導致語文綜合性學習流于形式、成效不高。作為初中語文老師,要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教好,除了教師自身要加強自身學科研修外,更重要的在于借助于教材研究來提高實際操作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也要靈活多變,單單靠一個老師的力量很難對付語文綜合性學碰到教學問題,所以最適合通過以集體交流備課方式來探討教學教法,解決問題。
(二)中學語文評價指導學生
評價是課程實施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評價,對教學中產(chǎn)生和存在的各類相關信息進行有序并系統(tǒng)的收集,同時對在教學過程中事件和信息進行價值上的判斷,這些都能夠成為科學有效的決策并對其提供可供借鑒的依據(jù)。語文綜合性學習內(nèi)容來源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持開放性的態(tài)度來接納全體學生,教師的教學思想具有多元性而非一元性,評價方式也要有正面評價、全面差異評價、反思與發(fā)展評價相結合,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正面且激勵性的評價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有著極其重要并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地運用正面激勵性的評價,對待學生應多采取積極、贊賞且鼓勵支持的態(tài)度。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的重點應放在評價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層次與全面差異上。這種評價應首先建立在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的基礎之上,所以評價的方法就不能運用評價標準來進行衡量,而必須采取多元的、多層次的角度,由于選題、過程以及結果各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評價也應該是多元性的,動態(tài)性的,因此運用多元的、多層次的評價標準來形成并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進步的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個復雜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有很多不足,那么教師在評價時就要讓學生有反思意識。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2]王榮生.語文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3]熊梅.當代綜合課程的新范式: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
[5]劉淼. 當代語文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6]王文彥、蔡明主編.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7]應俊峰.研究型課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3 版.
[8]張隆華,曾仲珊. 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9]袁振國主編.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年版.
[10]任長松. 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11]施良方,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