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雪佳
內(nèi)容摘要:本文主要通過跨文化語用學的角度,對中西方兩種具有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禮貌原則進行了分析,意在通過對比,發(fā)覺出在其背后不同的文化淵源,讓語言交流者能根據(jù)不同文化背景選擇合適的交流原則,避免語言運用的失誤,順利的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關鍵詞:文化差異 禮貌原則 跨文化交際
一.禮貌原則的發(fā)展
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哲學家J.Austin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包含三方面內(nèi)容:言內(nèi)行為、言后行為、言外形為。但這理論并沒有結合實際的語用環(huán)境,具有很大局限性。經(jīng)過多番發(fā)展,經(jīng)過美國哲學家 J.R.Searle新的交際理論和Grice的合作原則,逐步完善發(fā)展,英國語言學家Leech在前人基礎上又提出了禮貌原則,指出人們只有在維護了禮貌這個大前提下才能成功的進行交際活動。但該禮貌原則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所提出的,所以對于中國的文化背景下,禮貌原則需要適當?shù)恼{(diào)整修改其不適用成分,因此中國學者顧曰國便提出了“漢語禮貌五準則”,以適應中國交流模式。
二.西方背景下的禮貌原則
Leech的禮貌原則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策略、寬宏、贊揚、謙虛、贊同、同情六個準則。該原則建立在“損”和“惠”兩個概念上的,既是給交流者帶來的不便或便利。西方人對策略和寬宏兩個準則的重視程度之高。
Clean the rooms.
Get some chalk for me.
Look at the map.
Take a seat.
Enjoy your trip.
Have another cup of tea.
以上例句中,由上至下禮貌程度在不斷增加,在語言交際中,使聽話者受惠越多則越禮貌。每一條準則的作用卻不盡相同,在語境的變化上還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做參考。
總的來說,策略準則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也是英語語言文化的核心。
三.中方背景下的禮貌原則
雖然Leech的禮貌原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大前提下,根據(jù)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的差異,每個準則的側重點都會有相應的偏差。在此基礎上,顧曰國先生于1992年提出了“漢語禮貌五準則”。
貶己尊人準則:與自己相關之事要“貶”,對他人提及之事要“尊”。
稱呼準則:出于禮貌下,按“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傳統(tǒng)來體現(xiàn)人際交往的關系。
文雅準則:先用雅語、禁用穢語、多用委婉語、少用直言。
求同準則:注意交談者身份地位,力求雙方說話和諧一致。
德、言、行準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對方的付出,在言語上盡量夸大別人帶給自身的好處。
在中國文化背景下,該準則的核心是貶己尊人,這解釋了為何中國人在聽到別人的夸獎時往往否定對方而貶低自己。
四.禮貌準則下的中西方文化異同點
中西方禮貌原則具有相似性,但各有其側重點。如Leech禮貌準則中的策略、慷慨準則相當于中國禮貌準則中的德、言、行準則,都是要在交流中減少他人的付出并夸大別人帶給自己的好處,贊揚和贊同準則則相當于中國的求同準則,既是要盡量將談話進行的和諧一致,以滿足對方需求。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禮貌準則的核心都是為他人著想。
Leech的一致準則與顧曰國的求同準則也有其相似處,也就是“面子”。在交流中強調(diào)禮貌原則就是為了保護交談雙方的面子不受傷害,當不得不損害面子時,要采取求同準則來維護,先肯定后否定。一致原則則要求在對方觀點錯誤情況下,象征的肯定后,開門見山的表達自身的看法。
五.禮貌準則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我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稱,在早期,禮還是一種制約人行為的社會秩序。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人們受“上下尊卑”思想的影響,按各自身份行事,建立“和合”社會。這是為什么“貶己尊人”準則在中國禮貌準則中居首位的原因。
西方社會人以自我為中心,以人與人之間平等的關系為原則,個人的一切都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以此,西方人更注重的是通過語言表達來體現(xiàn)個人的價值。
中西方禮貌原則各是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提出的準則,他們各自受不同文化和歷史的制約。通過對二者的分析比較,能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之差異,增進雙方的文化交流。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指導我們更好地掌握禮貌原則,使用禮貌原則,避免語用失誤。
參考文獻
[1]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揚忠,語言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