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倩
信息社會的教育與過去相比較,無論是觀念、內容、手段、方法和模式,都將產生質的變化,這對師范生的職業(yè)素質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他們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理論、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之外,還必須具備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技術,以便在未來的教學生涯中應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yǎng)學生。因此,在高校中給師范生開設“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使未來的教師具備較好的教育技術能力是必要的。本文以閩江學院為例,分析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現狀,在后現代課程觀視域下對該課程進行改革研究。
一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現狀
本校該課程的教師在對傳統(tǒng)的教學經驗總結的基礎之上,根據具體的要求,提出新的教學方式,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也得到了貫徹。但是“現代教育技術”課程還是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
(一)教與學本末倒置
一切以教為中心,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教師不是教學的引導者,而是教學活動的主宰者。在這樣的教學課堂中,原本應該有的雙向教學過程,變成了教師單向的,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跟在后面學習。這就導致學生亦步亦趨,最后摧毀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
(二)師生關系不協(xié)調
1 師生關系過于緊張化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以嚴厲的面孔出現在學生面前,師生之間在情感上不能溝通,導致了師生之間在心靈上的相互封閉。
2 學生不夠重視
對于師范生來說,他們的教學經驗不足,導致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很難與實際相聯(lián)系。而課堂上學習的現代教育技術又過于難,很難掌握好這些技術。作為一門公共課,由于以上的難題,更加導致師范生對本門課程不重視。
(三)教學過程封閉
1 教學內容統(tǒng)一化
本課程選用的是陳琳主編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教育技術》為教材。對于不同專業(yè)學科的師范生,并沒有針對性,都一視同仁采用相同的教學內容。
2 課時安排固定化
教師都是按部就班地按著相同教學進度表進行教學。本校教授該門課程的教師們通過對教材以及學生的分析,確定的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具體情況如下:第一章現代教育技術概述,2學時;第二章文字、圖形、圖像媒體及技術,6學時(講授4學時、實驗2學時);第三章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設計與制作,6學時(講授4學時、實驗2學時);第四章動畫媒體及其技術,6學時(講授4學時、實驗2學時);第五章視頻媒體及其技術,6學時(講授4學時、實驗2學時);第六章媒體及其技術,4學時(講授2學時、實驗2學時);第七章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及教學設計與評價,2學時。
(四)教學方法滯后
本課程主要采用講授法進行理論教學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而實踐教學主要采用的是練習法進行的一邊講一邊練習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采用的教學模式效率相對比較高,但任課教師并沒有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學生具體的專業(yè)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
(五)評價方式單一
評價方法簡單化。對學生的學習評價由平時成績(10%)、實踐成績(30%)和期末考試成績(60%)三部分構成。我們可以從最終的成績比例看出,本課程的成績向理論知識內容為主的期末考試成績傾斜,對學生實踐能力及平時表現沒有足夠的重視。
二 后現代課程觀
多爾從生物學、物理學、哲學等理論中尋找靈感,對傳統(tǒng)的以“泰勒模式”為典型的課程模式進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認為后現代課程是生成的,并不是預先界定的;是不確定的,但卻是有界限的。因此,多爾建構出后現代課程的“4R”標準,即豐富性(richness)、回歸性(recursion)、關聯(lián)性(recursion)、嚴密性(rigor)。
(一)豐富性
豐富性是指課程的深度、意義的層次、多種功能性或多重解釋。他認為,學校中傳授的主要學術性學科都有它們自身的歷史背景、基本詞匯和最終詞匯,因此每門學科都以自己的方式顯示豐富性。這種豐富性能創(chuàng)造各種領域以進行合作的、對話性質的探索。[1]
(二)回歸性
它是指通過與環(huán)境、與他人、與文化的反思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2]把這種回歸性反思視為過程,提倡回歸性的課程,并指出回歸性課程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每個終點就是一個新的起點, 每個起點來自于前一個終點。因此,這種課程自然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三)關聯(lián)性
聯(lián)系的概念對后現代轉變性課程在兩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3]前者可以稱為是課程中的聯(lián)系,后者則可以稱為是除課程以外的聯(lián)系。
(四)嚴密性
嚴密性是多爾“4R”標準中最重要的,它汲取了對現代主義來說是陌生的成分,即解釋性與不確定性。其作用在于避免轉變性課程滑入“蔓延的相對主義”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論。[4]多爾強調不要過早或最終以一種觀點的正確而結束課程,而是要將所有的觀點投入多種組合之中。
三 “4R”: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改革的思維框架
從后現代課程觀的“4R”標準出發(fā),我們可以推演或者映射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改革的思維框架,使其作為教師在本門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啟示或引導。
(一)豐富性:開發(fā)具有豐富的多樣性、不確定性和啟發(fā)性的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我?,F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統(tǒng)一成一個標準,忽視現實情況的復雜性和差異性。首先,該門課程教學內容應具有動態(tài)性,隨著時間與空間的移動,整個時代都在變化,更何況是一門課程;其次,這門課程教學內容應該具有針對性,要根據不同專業(yè)性質來規(guī)劃具體的教學內容;最后,對于課程本身來說,具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基本概念,因此也應該要以自己的方式來豐富性地解釋。
(二)回歸性:破除傳統(tǒng)教師主導,建構新型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
在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里,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地對話,這就必然要求我們要舍棄目前課堂里普遍出現的教師是權威、主導者、主動者的情況,而應該是建立起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關系。本課程教學中,首先,教師是要當好主導者,將學生面對的具體實際的疑惑進行討論,并且不要急于做出結論,而要加以引導,誘發(fā)學生找到真正的答案;其次,教師在長期的教學當中,本身也是學習的主體,從教學中吸取經驗,進行教學反思,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學生在教師的教,教師又在學生的學習反饋中得到經驗,循環(huán)往復,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有新起點,不斷地有新終點,回歸于整個課程內容的學習,共同得到成長。
(三)關聯(lián)性:重新有機地整合教與學的關系
多爾后現代課程觀強調課程的關聯(lián)性,它包含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內容。教育方面即是課程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內容,而文化方面則為課程教學內容以外的知識。傳統(tǒng)的課堂一般只教授了教育方面的內容,很少會關聯(lián)到文化方面的知識點。因此,對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來說:要讓學生學習課本中、教學大綱中既定的知識點,教師還要搜集大量的與本門課程相關的具體實際的材料、案例教授給以學生。重新有機地整合教與學的內容,不再單單只學習課本內容。
(四)嚴密性:探索新的評價方法
后現代課程觀,把課程的評價解釋為轉變性的協(xié)調,課程是開放的、轉變性的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本質上是流動的,處于動態(tài)的相互用作用調和之中。因此,評價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區(qū)分”,而在于“成為共同情境之中以轉變?yōu)槟康牡膮f(xié)調過程”。顯然,這樣的評價不僅僅具有篩選的功能,而且更具有激勵與改進的功能。也就是說,本門課程的教學要形成一種合力,這種合力必須要具有嚴密性,因為該課程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主要是要讓學生掌握具有動態(tài)性的現代教育理論思想及現代教育技術,要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職前教師,但單靠這些是不夠的,還需要任課教師、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以形成合力才能提高本門課程的有效性。在嚴密的同時,讓同學、教師進行考察批評并對自己的作為做出反應。
綜上所述,多爾后現代課程觀4R標準對傳統(tǒng)的課程觀提出挑戰(zhàn),其課程理念給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理論來導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設好充滿生命活力的現代教育技術課堂。但是,對于多爾后現代課程觀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它,吸收其合理的符合本門課程具體情況的一面,摒棄其不符合本課程的方面,從而更好地推進課程的改革工作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2][3][4]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25,228,180.
[5]殷娟娟,杜偵.后現代課程觀4R理論視域下的創(chuàng)新競賽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2).
[6]李玲英.后現代課程觀視域下高職教育課程模式的價值取向探討[J].課程改革,2013.
[7]趙穎.后現代知識觀與課程改革[J].基礎教育改革,2005(3).
[8]殷娟娟,杜偵.后現代課程觀4R理論視域下的創(chuàng)新競賽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