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仲帶 盧葦
【摘 要】 目的:探討超聲在豌豆骨水平測量正中神經的橫截面積對腕管綜合征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36例(46只手)臨床確診的腕管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組,該組分別行超聲及電生理測量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經橫截面積,以電生理檢查結果為標準,分析超聲診斷的符合率。同時選取另30例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行超聲檢查,對比兩組橫截面積及腫脹率。結果:以電生理檢查結果為準,超聲檢查符合率為94.44%;研究組橫截面積及腫脹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超聲單一測量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經橫截面積可作為腕關節(jié)綜合征確診的可靠依據。
【關鍵詞】 超聲診斷;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經的橫截面積;腕管綜合征;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7-0136-01
腕管綜合征是正中神經在腕管處受到壓迫時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手指麻木、疼痛、感覺障礙和功能障礙,給患者日常工作、學習等形成嚴重影響[1-2]。早期診斷并予以積極的干預措施是幫助神經功能恢復或防止病情加重的關鍵。本研究通過對36例患者超聲測量正中神經橫截面積的有關情況進行分析,旨在探討超聲單一測量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經橫截面積對腕管綜合征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36例(46只手)臨床確診的腕管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組,同時選取另30例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男11例,女25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2.36±9.59)歲;BMI15~26kg/m2,平均BMI(20.27±6.39)kg/m2;左手13只,右手33只;病程2個月至4年,平均病程(6.87±1.32)月;排除多發(fā)性神經疾病、頸椎疾病、旋前圓肌綜合征等疾病患者。對照組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20~71歲,平均年齡(42.08±9.73)歲;BMI16~25kg/m2,平均BMI(20.18±6.58)kg/m2;共選取手40只,左手11只,右手29只;排除周圍神經系統(tǒng)癥狀患者。研究組和對照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患者分別進行電生理和超聲檢查:①電生理檢測儀器為KEYPOINT4,由檢查者進行固定,采用表面電極進行常規(guī)神經傳導檢測,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經和尺神經,分別記錄DML(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的末端運動電位潛伏期)、SCV(逆向法測量食指的感覺傳導速度)、DSL(環(huán)指記錄的正中-尺神經感覺電位潛伏期差值)三指標,診斷根據文獻進行判讀[3]。②超聲檢查:患者取坐位,肘部以下置于診查床上,腕下墊一硬物以使腕關節(jié)處于水平中立位,手掌稍微旋前,五指自然放置,確定腕管入口及出口位置后,采用日立二郎神超聲診斷儀,先用超聲探頭縱形掃描腕管,并來回移動探頭,觀察正中神經的形態(tài)、走向、是否有壓跡等,測量并記錄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經橫截面積。對照組患者行超聲檢查,檢查方法同研究組。
1.3 觀察指標 超聲診斷與電生理診斷符合率、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經橫截面積及腫脹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均由SPSS13.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性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電生理檢測結果及超聲診斷符合率 研究組DML為(4.53±1.06)ms,SCV為(40.52±15.69)m/s,DSL為(0.95±0.26)ms。以電生理檢測結果為標準,超聲診斷符合者34例,符合率為94.44%。
2.2 橫截面積及腫脹率 研究組及對照組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經橫截面積及腫脹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3 討論
腕管由骨和韌帶組成,呈隧道樣,背側為8塊腕骨和軟組織覆蓋,掌側為腕橫韌帶,同時還包括正中神經、拇長屈肌、屈指淺肌腱、屈指深肌腱。腕管的骨性及韌帶結構等特性致使該部分彈性差,空隙缺乏可變性,而正中神經處于表淺位置,當腕管出現(xiàn)損傷、囊腫等情況時,正中神經極易受到壓迫,從而導致腕管綜合征的發(fā)生[4]。隨著電腦的普及及麻將等娛樂方式的增加,腕管綜合征發(fā)病率在近年來呈現(xiàn)明顯的上升趨勢,及時確診對治療方案的確定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電生理檢測是診斷腕管綜合征的主要方式,為該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有效的依據[5]。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超聲也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腕管綜合征的診斷中,具有簡單、無創(chuàng)、定位準確等優(yōu)勢。目前在使用超聲輔助檢查時,測量的神經較多,包括橈尺關節(jié)、豌豆骨、鉤骨鉤水平正中神經橫截面積,工作步驟較為繁瑣。本研究中36例患者經超聲單一測量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經橫截面積,結果顯示,以電生理診斷結果為標準,超聲診斷符合率高達94.44%,同時36例患者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經橫截面積為(12.59±3.56)A/mm2,腫脹率為88.89%,均明顯高于30例健康患者的(6.82±3.81)A/mm2和66.67%。因此,與電生理檢測結果相比較,超聲單一測量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經橫截面積具有較高的診斷符合率,且能有效探及神經橫截面積及腫脹率,可作為腕管綜合征確診的可靠診斷方法。
參考文獻
[1]張玉玲.腕管綜合征的超聲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6):81-82.
[2]陳峰,曹惠萍,柯丹純,等.腕管綜合征30例高頻超聲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5):3306.
[3]湯曉芙.腕管綜合征的電生理診斷要點[J].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03,12(6):55-56.
[4]楊林,蔡燕娥,史春娟,等.腕管綜合征30例的超聲表現(xiàn)[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2(5):598-600.
[5]張志濤,周艷玲,潘麗,等.高分辨力超聲在腕管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23(16):1989.
(收稿日期: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