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真
中國五千多年來的文化積淀,不僅散發(fā)出了獨特的魅力,還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為了回歸傳統(tǒng)、重讀經典,語文教學要重新挖掘經典知識。以誦讀為本,積累為重,拓展為輔,讓經典知識潤澤學生的心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誦讀為本,體會情感
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詩中的情感,都是通過孩子的反復誦讀,反復品味,才能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古詩誦讀的方法有很多,如學生個人讀、教師引讀、全班齊讀等。讓學生在反復中讀,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通過多讀,學生就能把握住詩詞的節(jié)奏,更能入情入境地朗讀。這樣在讀中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情感同時受到熏陶。例如,在教學《回鄉(xiāng)偶書》這首詩時,我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同桌對讀、全班齊讀等形式,讓學生想象詩人賀知章回到家鄉(xiāng)后的情景,讀著讀著,賀知章的失落、傷感之情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在教學《游子吟》一詩時,我讓學生先自讀,然后指名讀,再小組讀、齊讀等,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媽媽在生活和學習中如何關心你,特別是你出遠門時媽媽對你的叮囑,從而感受到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二、積累為重,豐富底蘊
學習語言是一個循序漸進、永無止境的積聚過程。《勸學篇》指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薄肮蕰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庇行┲R本來不理解,但積累多了,誦讀多了,自然就能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在教學古詩時,我經常讓學生在反復的吟誦中背誦、積累,并學會了運用。
春末夏初,草木茂盛,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祖國到處美不勝收。這時候,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當學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如:看到粉紅的桃花爭先開放,鴨子在水中嬉戲,便會隨情吟唱:“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笨吹桨哆呁鲁瞿垩康牧鴺?,花中飛舞的蝴蝶,便情不自禁地吟起“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樣,在吟誦中不斷積累,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一句句、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篇,在他們那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反芻、發(fā)酵,不斷地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三、拓展為輔,提升素養(yǎng)
從最簡單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或畫畫的方式來理解詩句。如,教學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時,我通過讓學生自己反復誦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然后聯系實際說說自己與親人、朋友離別時的故事及心情,從而體會到詩人與朋友之間依依不舍的感情。例如,教學賀知章的古詩《詠柳》時,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感受詩人興奮、愉快的心情,然后拓展到賀知章寫的《回鄉(xiāng)偶書》(一)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談談,如果你是一位旅居國外的華僑,花甲之年回到家鄉(xiāng),看到家鄉(xiāng)的變化,你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在吟誦中讓學生再次感受詩人當時那低落、傷感的心情。最后在布置作業(yè)時,讓學生繼續(xù)學習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二)這樣由學一首詩拓展到學習詩人的其他古詩,從中感受詩人的不同情感。
總之,古詩詞是我們祖國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燦爛文化的精髓,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素材。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重視古詩詞教學,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學生就會喜歡古詩詞,喜歡祖國的文化,就會主動去尋找它、欣賞它、享受詩中的美感,從而來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