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逢
有兩個故事很啟發(fā)人:
有個上中學的學生和他同桌的同學學習都很好,考試時不是他考第一就是同桌同學考第一。于是,兩人暗暗較勁互不服氣,好像一雙冤家對頭,見了面互不說話,連招呼都不打。
一個同學的父親知道后,一天晚上把孩子叫到跟前,關了房里的電燈,然后點亮一支蠟燭說,這支發(fā)光的蠟燭暫且把它比作一個優(yōu)秀的人,接著,父親又點亮了另一支蠟燭問,你看,現(xiàn)在房間里更暗了還是更亮了。孩子說,更亮了。父親接著說這兩支發(fā)光的蠟燭,就好像兩個優(yōu)秀的人,它們在一起,互相輝映,才更加生輝。這位學生成年后,每逢遇到競爭對手時,總會想到父親的叮囑:光芒不會影響光芒,相互合作才能更加生輝。
這就是有句諺語中講的,為了發(fā)自己的光,不需吹滅別人的燈。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去買碗,來到店里順手拿起一只碗,然后依次與其它碗碰擊,碗與碗之間相碰時立即發(fā)出沉悶、渾濁的聲響,他失望地搖頭,然后去試下一只碗。他幾乎挑遍了店里所有的碗,竟然沒有一只滿意的,就連老板捧出的碗中精品也被他搖搖頭失望地放回去了。
老板很是納悶,問他什么原因?他說,有人曾告訴他挑碗有個訣竅,當一只碗與另一只碗相碰時,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響才是好碗。
老板恍然大悟,拿起另一只碗遞給他說:你拿這只碗去試試。他半信半疑地繼續(xù)碰下去,個個清脆悅耳。老板笑著說,你剛才拿來試的碗是一只有裂紋的次品,用它撞擊別的碗聲音都會是渾濁的。你想要得到一只好碗,首先要保證自己手中拿的碗也是好碗。
從這件事悟出一個道理:每個人都好像一只碗,有的碗里盛著善良、信仰、寬容、真誠,也盛著虛偽、狹隘、嫉妒、猜忌、自私。剔除碗里的雜質(zhì)才能獲得真誠的朋友。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待人接物總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處處關心別人,同誰都能和得來,廣交朋友,和一組蠟燭一樣交相輝映。有的人總看到別人的缺點,嫉妒別人的長處,總想吹滅別人的燈,和誰都不好相處,這大概同碗里雜質(zhì)的多少有關系。
這自私、虛偽、狹隘、猜忌和雜質(zhì)是人的天性,而真誠、寬容、善良、信仰的品質(zhì)則是人性,不斷克服天性,弘揚人性才能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一群高尚的人團結(jié)在一起,才能像一組蠟燭交相輝映那樣形成一個無堅不摧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