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濤
運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加深知識理解,突破重難點;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可豐富教學內容;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若運用不當——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信息技術喧賓奪主而教學目標出現(xiàn)偏移等,就會適得其反,違背信息技術使用的初衷。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整合的背景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找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反思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整合的內涵
信息技術是指能夠支持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儲存和呈現(xiàn)的一類技術。其中,應用在教育領域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電子音像技術、衛(wèi)星電視廣播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網(wǎng)絡通信技術、仿真技術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
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程整合是指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小學英語課程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優(yōu)化。
與此同時,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程整合要結合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小學生英語學習規(guī)律和小學英語教學原則。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整合的作用
1、運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興趣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可以變苦學為樂學,使厭學為愿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有關,小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的注意力較穩(wěn)定和持久,學習的狀態(tài)和效果較好。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倦?!闭毡拘疲戒佒睌⒌貙胄抡n,必然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情緒,學習效果定然不佳。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重要特點是集光、聲、色、像為一體,運用信息技術可創(chuàng)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起到極佳的教學效果。
2、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加深知識理解,突破重難點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為薄弱,同時具有具體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高年級學生開始發(fā)展到有抽象邏輯思維,但依然離不開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信息技術可以將聲音、圖像、文字等融為一體,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運用信息技術可變抽象為具體,化隱形為顯性,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有效解決教師語言難以講清、講透的重難點。
3、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能記憶的內容搭65%。由此可見,聲光結合的教學手段對知識的獲得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制作的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色兼?zhèn)?、動靜結合、圖文并茂等特點的課件,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認知作用,可以從多方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整合了信息技術的英語課程,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技術工具,從而學生會積極投身學習活動,及時地獲取信息、分析綜合信息,獲取自己的知識,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4、信息技術有局限,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起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等作用。但是,若運用不當,就會適得其反,違背信息技術使用的初衷。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運用信息技術上課,教師若很多時間手按鼠標、目視顯示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缺乏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整合就成了教師的單邊活動;(2)在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喧賓奪主,教學目標出現(xiàn)偏移,課程就成了技術和資源的展示,而沒有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課程目標被忽視;(3)雖然信息技術能很形象直觀地讓學生感受、理解新知識,但在鞏固練習方面,它并沒有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連演、師生共同反饋的效果明顯。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