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詈罵詞在每種語言中都客觀存在,是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因其用詞不潔不雅,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一貫給予回避。這造成留學生出現(xiàn)閱讀理解障礙,在口頭交際中也容易出現(xiàn)語用失誤。本文在闡述了漢語詈罵詞產生的原因及功能的基礎上,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中對詈罵詞的態(tài)度及應對策略。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讓學生接觸一點詈罵詞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我們認為挑選使用頻率高的詈罵詞進入教材并標注準確的解釋及具體用法、在教材中增加漢民族禁忌文化內容、講解中更多帶入社會文化以避免孤立講解詈罵詞的不便與尷尬、擴大課外閱讀量、編寫漢語常用詈罵詞詞典等方法有助于幫助留學理解和學習詈罵詞。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詈罵詞 必要性 應對策略
詈罵詞在每種語言中都存在,漢語也不例外,它是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但人們囿于傳統(tǒng)觀念,認為詈罵詞是“不干凈的語言”,是語言中的糟粕,過去常被視為禁區(qū),有關研究或欲言又止,或蜻蜓點水,深入研究者并不多見。這一現(xiàn)象近十多年來有所改觀,有關詈罵詞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從社會語言學、民俗學的角度對詈罵詞的研究比較豐富,但是從對外漢語角度對漢語詈罵詞的研究卻寥寥無幾。對外漢語教學中需不需要讓學生學習一些詈罵詞,學習多少,教材中如何體現(xiàn),教師如何教授,都是目前鮮有人涉及但需要探索的問題。本文在闡述漢語詈罵產生的原因、功能的基礎上,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中對詈罵詞的態(tài)度及應對策略。
一、詈罵詞產生的原因與功能
(一)詈罵詞產生的原因
“凡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詈罵詞能如此頑固地存在于每一種語言中也自應有它存在的道理。詈罵一般都是說話人的情緒處于“刺激——沖動”的情況下發(fā)生的。當說話人受刺激而產生憤怒、怨恨、厭惡、輕蔑、煩躁、失望、鄙視、焦慮、沮喪等不滿情緒且無法平復時,使用簡短、有力、爆發(fā)力強、表達對事物或人絕對否定的詈罵詞往往是宣泄情緒的沖動回應。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只要人類還有表達憤恨、怨恨、厭惡、輕蔑、煩躁、失望、鄙視、焦急、沮喪等不愉快情感體驗的需要,詈罵詞就不可能從語言中完全消失。
(二)詈罵詞的功能
一提到詈罵詞,我們馬上會想起互相攻擊、喪失理智的爭吵畫面。長久以來,詈罵詞被看做是人與人交際的障礙,這其實只看到詈罵詞使用的弊端,沒有看到詈罵詞的有益功用。詈罵詞的功能是多樣的:
第一,緩解痛苦或宣泄不滿情緒,達到心理平衡作用。試想:一位被無故解雇的女士,心情沮喪地走在回家的途中,突然不小心崴了腳,瓢潑大雨又至,此時也許罵聲無傷大雅的臟話以緩解沮喪的情緒,遠比在雨中無助地哭泣要積極得多。
第二,社交潤滑劑。詈罵詞在關系親密的人之間使用往往能達到融洽氣氛、拉近距離、表明關系等作用。如:
(1)“你這雜毛有什么鬼事?”馬民一聽見他的聲音就很快活地罵道?!澳悴攀莻€正宗的雜毛?!薄澳阌惺裁词戮涂禳c說!”馬民又興高采烈地罵道,“有屁就放?!保ê晤D《荒原上的陽光》)
兩個好朋友在非正式場合對詈罵詞的使用,起到了活躍融洽氛圍、拉緊社交關系的作用。
第三,表慨嘆,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多數(shù)情況下變成沒有詈罵色彩的口頭禪。如:
(2)翻到第二本,到中間,他張嘴就罵:“操,得來全不費工夫?!边@一聲操,音兒大了點,招來許多人… …(王希泉《你看你看那老干探的眼》)
根據(jù)前后語境,我們可以看出說話人非常喜悅、驚喜,詈罵詞的使用相當于感嘆詞“哇”“太棒了”。
第四,取得諒解或得到自我解脫。當詈罵對象指向說話人自己時,旨在得到他人原諒或得到自我解脫的目的。這類情況,一般出現(xiàn)在說話人犯錯或賠罪的時候。如:
(3)對于和徐帆在一起,曾經離婚的馮小剛則有一絲愧疚:“我覺得特委屈我前妻,當然徐帆也很委屈。反正這里頭,最不是東西的就是我,我肯定是喜新厭舊?!保ㄖ袊侣劸W(wǎng) 2007年7月3日)
此處,馮小剛自罵的目的在于希望取得前妻和徐帆的諒解。
二、對外漢語中詈罵詞的教學建議
漢語詈罵詞有其存在的理由及有益功用,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關詈罵詞的教授就不能完全忽略。怎么教授詈罵詞,教授多少便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一)教授詈罵詞的必要性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沒有必要讓學生接觸一些詈罵詞?有些學者提出過大膽建議,如宋玉柱(1993)提出“在高年級的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妨讓學生接觸一些常見的罵人話,這樣做當然不是鼓勵學生去罵人,而是為了增加他們的理解能力,以利交際和閱讀?!弊K那澹?003)也提出“臟話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是否應該學的問題”,指出“從語言交際的角度和心理學角度來看,臟話無論如何都不應被排除在語言學習之外,臟話是任何一種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蔽覀円舱J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一些詈罵詞是必要的。
首先,從提高閱讀和口語交際角度看,要讓留學生學到真實自然的漢語就應該一改過去一概回避的態(tài)度,讓學生接觸一些詈罵詞。過去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詈罵詞,教師要么避而遠之,要么一語帶過,這造成留學生不論是在閱讀上還是在口頭交際中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常常會遇見這樣的問題:一個留學生可以看懂中文新聞報道,但是在閱讀中文小說、中文劇本或欣賞電影、電視方面卻存在困難。問題的癥結之一就是報紙的語言是純的、雅的,而小說、劇本、電影、電視是鮮活的口語,是雅俗兼具的,特別是其中存在很多詈罵詞,這些是學生從沒有機會學到的。
其次,詈罵詞體現(xiàn)的是禁忌文化,禁忌文化顯然是“語用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留學生如果不了解漢語詈罵詞,在交際中就容易觸犯漢文化禁忌,引起語用失誤,造成雙方理解、溝通障礙。Homas(1982)就曾指出,語法錯誤僅表明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可以被諒解,而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xiàn)語用失誤,他很有可能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何自然(1998)也指出,在與操英語的本族人交際時,他們往往認為,語法錯誤只表明外語學習者使用語言不夠熟練,而語用失誤卻說明說話人的品質。他的這一觀點也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因此,對詈罵詞的教授是有必要的。只有理解詈罵詞的含義,在交際過程中禁用詈罵詞,才能確保交際過程的得體性,達到預期交際目的。
(二)對外漢語詈罵詞教學中的應對策略
既然對外漢語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學習一些詈罵詞,為什么對外漢語教學教材中卻要把詈罵詞這一部分剔除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詈罵詞不潔不雅,難登大雅之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有諸多的不便和尷尬。但是無論如何回避,如果想要學生真正學到真實、自然、鮮活的漢語,僅僅教授現(xiàn)在教材中提供的雅的、純粹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詈罵詞有必要學習,但教材避談、老師不教,這是一對矛盾。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對外漢語詈罵詞教學的應對策略:
第一,在教材的編寫中應當適當出現(xiàn)最常見的詈罵詞,并標注出準確的解釋。哪些詈罵詞可以編入教材中?我們認為對漢語詈罵詞的使用頻率做一個詳細的統(tǒng)計,挑選最常用的詈罵詞進入教材不失為一個方法。另一方面,對編入教材的詈罵詞的標注應該準確規(guī)范。例如,“不要臉”“給臉不要臉”“不是東西”“缺德”“什么玩意兒”之類的常見詈罵詞,如果單純以“罵人話”一筆帶過,留學生還是不能準確理解,必須標注出準確的解釋和具體用法,留學生才能明了。
第二,教材的編寫應增加漢民族禁忌文化的內容,提高學生對禁忌文化的敏感性。詈罵詞體現(xiàn)的是禁忌文化,在教材的編寫中不能僅僅關注到漢文化中提倡的東西,更要加入漢文化禁忌的詞匯和話題。如中國人忌諱談論死亡,可設置這個禁忌話題引出死亡類的詈罵詞,完成對諸如“去死”“該死”“斷氣”“找死”“上西天”“見閻王”“下黃泉”等死亡類詈罵詞的接觸。
第三,在詞匯教學中,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多注意一些帶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詞語的理解和運用,例如一些在漢語中帶有“惡意”或“不友善”的詞匯。在講解這些“惡意”“不友善”的詈罵詞時,為避開單獨講解詈罵詞的不便與尷尬,應注意詈罵詞在文化中的體現(xiàn)形式,多帶入社會文化,必要時還需要將不同文化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以減少學生使用這類詞語時出現(xiàn)語用失誤。比如,在漢文化價值體系中“狗”常與下賤卑鄙、巴結奉迎等貶義的感情色彩相聯(lián)系,因此在漢語中將人比作“狗”是詈罵詞,和“狗”有關的詞匯一般都是罵人話,但是在英語中“狗”獲得了中性甚至褒義的感情色彩。英語習語“dog eat dog”是指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殘忍斗爭,而漢語中的“狗咬狗”指的是壞人與壞人之間的斗爭,是典型的詈罵詞。英語中“old dog”是指年事已高的人或經驗豐富的人,而漢語中的“老狗”卻是十足的詈罵詞,英語中“a lucky dog”意指幸運的人,但是在漢語中絕非此意,在一定的語境中也可算是詈罵詞了。
第四,擴大課外閱讀量,多開展課外活動。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比教材更口語,更鮮活,更生動的小說,并介紹一些展示中國平常百姓真實生活的電視或電影給學生看,鼓勵學生沉浸在自然鮮活的漢語文化環(huán)境中,讓學生真正學到雅俗兼?zhèn)涞淖匀徽Z言,切實提高留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第五,有必要編寫一部專門針對留學生的漢語常見詈罵詞詞典。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詈罵詞,由于字面義過于粗俗不堪,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又尷尬,教師可以建議大家課后自行查閱。如果有這樣一本專門針對留學生的漢語常見詈罵詞詞典,那將是非常方便的。
三、結語
盡管詈罵詞語義粗鄙,但它客觀存在于每種語言中。我們必須正視這種語言現(xiàn)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一些詈罵詞,并不是要去宣揚它、倡導它,而是讓留學生了解漢語詈罵詞,并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使用。語言學家李榮(1994)認為:“就應用來說,要理解又要回避”,“‘理解需要調查研究,‘回避也需要調查研究,才能知道回避什么,怎樣回避?!睂ν鉂h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一些使用頻率高、典型的漢語詈罵詞,學生才能真正接觸到鮮活的漢語,才能全面了解漢民族社會文化,真正提高學生的漢語溝通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宋玉柱.要不要學點“罵人話”[J].漢語學習,1999,(3).
[2]祝四清.英語無“臟話”?——關于我國英語教材的一點思考
[J].云夢學刊,2003,(4).
[3]homas.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1998:238.
[5]李榮.禁忌字舉例[J].方言,1994,(3).
(堯春榮 廣東湛江 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 5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