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瑤
摘要:基于近年來中國公民在旅行中不文明行為的產生,從從眾心理的角度來分析不文明行為產生的原因,主要受到情景模糊、外界環(huán)境的誘導、群體壓力、個人行為的影響,同時提出個人在旅行中減少從眾心理產生不文明行為的措施。
關鍵詞:從眾心理;旅行;不文明行為
隨著生產水平快速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變高,更多的人選擇外出旅行作為放松娛樂的方式。據國家旅游局公布2013年全年旅游總收入可達2.9萬億元人民幣,國內旅游人數達32.5億人次。旅游人數的不斷上漲,在帶動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出現各種不文明現象。游客不文明旅游行為是指游客在旅游景區(qū)、景點游覽過程中所有可能有損景區(qū)(點)環(huán)境和景觀質量的行為①。不文明行為不符合旅游活動效率最大化和旅游者身心愉悅的相關行為,主要表現為:垃圾隨處丟棄、隨地吐痰、損壞花草樹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等。旅游者所表現出來的不文明行為影響了旅游質量,也降低公民的內在修養(yǎng)。
對于從眾心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謝里夫(Sherif)進行的“游動效應”實驗和阿希(Asch)關于從眾行為的經典研究,研究發(fā)現僅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沒有發(fā)生過從眾行為。由此可知從眾心理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旅行中個體也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從眾心理是指“在客觀或心理上的模糊的情境中,人們自覺不自覺以他人確定行為為準則作為的與他人一致的行為或行為反應傾向”②。產生從眾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一、情境模糊性
社會情境是指與個體直接聯系著的社會環(huán)境,也即與個體心理相關的全部社會事實的一種組織狀態(tài)。從眾心理的產生到行為的實施都依賴于從眾者所面對的情境。美國心理學家謝里夫所做“游動效應”實驗和阿希一系列經典的從眾實驗中,情境都有一定的模糊性,情境模糊性是促成旅行者從眾的重要外部原因。
在旅游的過程中,旅游者身處陌生環(huán)境,對欲知信息了解有限,無法正確判斷自己接下來的行為準確性。在情境模糊的狀態(tài)下,旅游者不確定個人要找的目標是否存在或正確,只有依賴于景區(qū)內外提供的指示牌。但是指示牌信息的不完整性,只能增加旅行者對欲知信息的困惑,不能解除疑惑。情境的模糊性讓個人把注意力從圖文指示轉移到其他同類人身上,用他人的行為標準來要求自己,形成了從眾行為。由此可見,由情境模糊引發(fā)的從眾心理主要原因是:一是外界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二是所處的環(huán)境與個人接下來發(fā)生的行為息息相關。因此,在情境模糊的情況下,情境的模糊性越強,人們急于消除不確定性,越容易產生從眾心理。
二、外界環(huán)境的誘導
旅行中,外部環(huán)境是驅使旅行者產生不文明現象的誘因。誘因是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根據魯利亞的機能系統(tǒng)學說,我們知道第三機能系統(tǒng)(也稱行為調節(jié)系統(tǒng)),是編制行為程序、調節(jié)和控制行為的系統(tǒng),它包括額葉的廣大腦區(qū)。它的基本作用是產生活動的意圖,形成行為程序,實現對復雜行為形式的調節(jié)和控制。旅游者身處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時,同時急需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旅行者就會尋找目標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此時外部環(huán)境直接刺激著個體的神經。在目標的引導下,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讓旅行者產生了從眾心理,為解決這一“問題”,旅行者就產生了行為,行為的產生會正負效應,影響了效果。
根據筆者在景區(qū)內觀察發(fā)現,外界環(huán)境在很多情況下,誘導個人產生從眾心理。例如:某女士需要扔掉自己手上的垃圾,在她環(huán)顧四周之后并沒有發(fā)現附近有垃圾桶。此時,附近地面的扔垃圾引起了她的注意,稍作停頓后,就隨手將手中垃圾扔掉。在這種外部環(huán)境的誘導,刺激了某女士的神經,經過大腦的系統(tǒng)調節(jié)后產生行為。因此外部環(huán)境的誘導,影響旅行者從眾心理的產生。
三、群體壓力
個體在旅行中,受群體壓力而做出不文明行為的現象屢屢發(fā)生,最為典型的行為就是中國式過馬路。群體壓力就是群體對其個體的一種影響力,當群體個體的思想或行為與群體意見或規(guī)范發(fā)生沖突時,個體為了保持與群體的關系而需要遵守群體意見或規(guī)范時所感受到的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它使個體傾向于做出為群體所接受的或認可的反應。不管群體的行為是優(yōu)良行為還是不文明行為,都會影響個體行為的發(fā)生。
多年來,在旅行中受群體壓力影響而使個體產生從眾行為主要表現有:隨地亂扔垃圾、插隊、踐踏草地等等。這些行為的產生,受到他人隱形壓力的影響。當在排隊購票中,當眾人不遵守秩序插隊購票,就會給遵守秩序的人帶來壓力,這種壓力導致遵守秩序的人做出了不良的反應,最終選擇插隊購票。
四、個人行為
中國人在日常行為中,一直存在隨大流的思想,不愿強調個人的獨立性。根據馬庫斯(Markus)與Kitayama提出的獨立性和依賴型自我建構模式中知曉,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影響了自我認知模式的構建。在各自文化的差異影響下,西方人傾向于在與他人交往中,保持個人的獨立性和差異性,講究個性。而東方人相反,側重于強調個人與他人的聯系,講究共性。因而,在旅行的過程中,旅行者為了不愿意成“另類”,往往相信大眾的選擇,同時趨于群際威脅的情況下,旅行者的行為更傾向與從眾。
馬斯洛的“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人類的需求按層次分為五類,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旅行者在旅行的過程中,為滿足社交和尊重需要,其行為力求和他人保持一致,往往會改變個人的想法、觀點,接受他人的思想。個人的從眾心理的產生受到個人的性格、性別、教育等因素的影響。
在這幾方面的影響下,個人更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在旅行中,要解決個人不隨大流,能獨立思考,要做到:第一、完善景區(qū)內外的基礎設施。景區(qū)應增加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指示牌提供的信息;提高景區(qū)工作人員的業(yè)務素質。第二、旅行者在旅行之前(特別是非組團人員),個人應加強對景點的了解,遇到困惑詢問工作人員。同時提高自身獨立思考能力,敢于堅持個人觀點。(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注解:
①魏小安,李勁松.對國人旅游行為與文明旅游的深層次思考[N].中國旅游報.2003.10.13.
②胡勝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