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初,自日本遠道而來中國求佛的日本僧人中,鑒機先可謂是獨樹一幟,其詩淡雅高質(zhì)、清遠要妙。本文以《滄海遺珠》收錄其寓滇時期詩作18首為基點,試闡述鑒機先寓滇詩的空靈之美、禪宗之美、孤獨之美,以探索明初異國異域詩人的審美趣味。
關鍵詞:鑒機先;空靈;禪宗;孤獨
機先,亦作鑒機先。錢謙益《列朝詩集》:“鑒機先,日本人。先有《滇陽八景》云:‘豈料長為南竄客,朝朝相對獨為翁。國初,日本僧人貢者,多譴滴居滇南,故沐氏得錄其詩也。胡粹中《挽鑒機先》詩云:‘日出扶桑極東處,云歸滇海最西頭。知機先于滇也。”《滄海遺珠》收錄其詩18首,其寓滇詩多造詣較高,意境清新,多顯唐宋遺風。下面通過具體分析加以說明。
一、空靈之美
空靈美學的根基可以追溯到老莊和魏晉玄學的貴無論和禪宗思想,它的涵義在于其空寂靈幽與澄澈晶瑩。元人陸行直認為,詩人懂得空靈則“一生受用不盡,指迷之妙,盡在是矣”(《詞旨》),清人張問陶主張:“詩到空靈藝始成”。在鑒機先詩中,無處不充滿著這種空靈之美。
(一)空曠悠遠
“空”字在其18首詩作中出現(xiàn)了3次,可見其著眼點和著意著趣所在。如“古水積蒼煙,空山夜悄然。”(《寄石隱》)、“遠水蒼茫外,空山寂寞余?!保ā都闹傧柰馐贰罚┑龋际且浴翱丈健睘橐庀?,這些意象的反復出現(xiàn),表現(xiàn)了詩人歸于禪悟的精神取向。禪宗追求的是空明的心境,而藝術追求空靈之境正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詩人的精神深刻地影響著其詩風,即空靈的審美趣味。
(二)透明澄澈
《螺峰擁翠》:“雨后光含僧眼碧,云中色擁佛頭青?!庇旰筇烨珀柟馄照沾蟮?,僧人滿眼綠色盎然,為什么只有綠色?沒有黃色或者白色,那是因為螺峰山太茂盛,填充了僧人的眼球。青天白云的映襯下螺峰山更顯蔥郁和碧綠。在這里,“含”和“擁”使得陽光、雨后、白云、碧綠相互交織,呈現(xiàn)了一幅清亮明潔的畫面。雖然詩是寫景沒有直接表達詩人感情,但詩人對大自然的迷戀卻全部隱含在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
(三)氣韻靈動
鑒機先尚空、靜之境,但這不是枯死的靜,而是一種氣韻靈動的寧靜。如《送僧歸石城》“月在空山鶴在松,夢中猶聽石城鐘”中,詩人描繪空山和夢不是一味地從寂靜無聲上用力,而是著意寫生靈仙禽的鶴和隱隱飄來的鐘聲。這靈動的鶴和隱隱的鐘聲非但沒有沖談整個環(huán)境的寧靜,反而使空山更為寧謐、夢更加幽遠。
二、禪宗之美
在鑒機先的18首詩作中,寫到云南昆明的石城山、玉案山、螺峰山、金馬山,而碧雞山更是被三次寫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對當?shù)氐纳街裕?/p>
首先,因為詩人的僧人身份。佛教主張離塵出世,所以幽靜的山林成為佛教修建寺廟的最佳選擇,也成為詩人久留之地。據(jù)《涅經(jīng)》載,著名的祗園精舍擇址就以離城“不遠不近,多饒泉池,有好林樹,花果蔚茂,清凈閑豫”為標準。故詩人的生活,必是居寺山棲,游景參佛,并且尋僧問道與探幽訪勝交織在一起。如詩有云:“螺峰近在滇城里,下有招提倚翠屏?!甭莘迳诫x城不遠,而寺廟就在山上樹木濃郁之處。所居之所,自然成為其所悟之象。
其次,禪宗是中國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是佛教中國化的產(chǎn)物,也是詩化的佛教。詩人自然受禪宗影響,在其詩中多次直接出現(xiàn)佛家用語,如“三昧”“招提”“定”等等。李澤厚曾說:“禪宗非常喜歡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打交道。它所追求的那種淡遠心境和瞬刻永恒,經(jīng)常假借大自然來使人感受或領悟?!保ā吨袊糯枷胧氛摗でf玄禪宗漫述》)故其詩人把禪趣帶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使山的意境在詩中變得渾然天成。如詩云:“山如玉案自為名,卓立天然刻畫成。”(《于案晴嵐》)在這里,玉案山在詩人筆下變成了山如其名的美玉,自然天成。玉是一種天然的美物,清澈、透明、光潔,詩人以山比玉,可見其頓悟之高妙。
最后,禪宗看山水,所關注的不是山美水美,是要將山水純粹化,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不會引起人的任何心理反應。其觀山看水,實際為的是對佛法的徹悟,關注點在其本心,不在外物。山水既可作為人自身道德品格的象征,也能作為對宇宙之“道”認知的引導,這些感受,更重視的是人與自然山水的“和諧”或是“合一”。所以在詩人眼中,山水不僅是山水更是其人生美學的參照。
三、孤獨美
詩人異國他鄉(xiāng),從被貶謫滇南到老死他鄉(xiāng),機先成為其詩中的“孤云”。在其詩句中往往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影子在飄蕩,這種孤獨不僅是異國他鄉(xiāng)之孤獨感,更是恨無知己伴的孤獨。佛家講四大皆空,而詩人本為僧人如何會產(chǎn)生孤獨感,這正是詩人的獨特之處。
(一)獨孤
詩中有云:“遙知崖上月,獨照病中禪。”(《寄石隱》)詩中,為什么月亮“獨照”病中依然堅持修禪的詩人,而沒有照其他人?因為在詩人心中世界仿佛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如果有你石隱相伴,那么月亮就不會是“獨照”,世界也就不只是放大了的那一個,而是相伴賞月。詩中的孤獨之感自然流露,但并沒有影響詩人的禪宗美。這種孤獨美反而烘托出禪宗之美更悠遠和飄渺。禪宗的理論要旨,基本依據(jù)是對“空”的解悟?!翱铡笔欠鸱ǎ彩嵌U的重要范疇。禪發(fā)展“空”的否定性思維,主張“離念”、“離相”。這正是禪宗對意境的負面影響,而詩人吸取了禪宗的“空”,但并沒有把這種“空”中闡發(fā)的“離念”與“離相”用來封閉自己的內(nèi)心,而是把這種“空”用來柔化為唯美的孤獨之感。所以才有了這一幅在落日之下獨自一人垂釣的凄美畫卷,獨顯出一種唯美的孤寂之感。
(二)友孤
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中無不流露出作者的孤獨之美。如:“今朝又向江頭別,目斷孤云意萬重?!保ā端蜕畾w石城》)一個“又”字,正體現(xiàn)詩人不愿送別的情思,詩人為什么如此不愿送別?因為想到友人你走后,你我都成為“孤云”,千萬種思緒就壓迫在腦海??梢娫娙瞬蝗屉x別之苦,佛家把“愛別離”當做人的八苦之一,《大涅盤經(jīng)·第十二》云:“何等為愛別離苦?所愛之物破壞離散。”此種苦是僧人也難以看破,無法用禪意破解。
(三)鄉(xiāng)孤
思鄉(xiāng)是中國古代詩歌形成的淵源流長的主題,而在一個受中國文化影響之深的僧人身上,我們看到其運用中國思鄉(xiāng)意象來抒發(fā)深深的去國懷鄉(xiāng)的孤寂之感。如其詩《長相思》中:“月明長傍美人身,美人亦近明月輪。褰衣把酒問明月,中宵見月如?!痹娭?“月”意象的使用,更是中國古代思鄉(xiāng)意象的典范,榮格說:“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吸引、壓倒并且與此同時提升了他正在尋找表現(xiàn)的觀念,使這些觀念超出了偶然的暫時意義,進入永恒的王國?!睓C先正是運用了中國作為思鄉(xiāng)典范的“月”來傾吐詩人內(nèi)心的去國懷鄉(xiāng)的孤獨之感。詩人“把酒問月”,用月來寄托自己的思念,這種意象的點綴表達了更深層的含義,烘托出的氛圍更顯孤獨和凄清。
綜上所述,鑒機先寓滇詩中不僅展現(xiàn)了夾雜有禪宗意趣的空靈美,也有山巒籠罩下的禪宗美,還有對禪宗解讀過得孤獨美,這些正是構成詩人寓滇時期的審美理想、人生美學和生命意識。
參考文獻:
[1]《滄海遺珠》四卷,[明]沐昂輯,[明]成化十三年陳璨刻本,十行十二字黑口四周雙邊,藏于安徽省圖書館、臨海市博物館.
[2]《滄海遺珠》四卷,[明]沐昂輯,[清]云谷山房抄本,十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藏于國家圖書館.
[3]《滄海遺珠》四卷,[明]沐昂輯,[清]四庫全書本.
[4]《滄海遺珠》四卷,[明]沐昂輯,民國三年云南省圖書館刻本,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
[5]孫太初.明初流寓云南的日本僧人[J].思想戰(zhàn)線,1980(3).
[6]孫秋克.《滄海遺珠》考[J].昆明學院學報,2010(2).
作者簡介:李娜,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古代文學專業(yè),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