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革
《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薄皵?shù)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zhàn)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薄皩W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弊鳛樾乱惠喺n程改革的實施者,如何把新的《課標》的基本理念與實際的教學活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呢?在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后,我覺得,要把學生由單一、他主、被動的學習方式轉向為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首先教師要把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轉向為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啟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數(shù)學實踐活動的過程,注重問題的探索性,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知識,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改變單一、枯燥的學習方式。
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當注重運用多種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要善于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選取適當?shù)慕虒W方式。那么教師該如何確定適當?shù)慕虒W方式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思考。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
布魯姆曾經(jīng)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生的個性差異往往會影響到其參與活動的整個過程,學生的個性不同往往會使其關注的焦點不相同。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不僅要考慮數(shù)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數(shù)學的心理規(guī)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引導學習。
作為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我們所面對的每一位學生都是陌生的,如何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這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起點。我覺得可以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是課堂,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交流接觸得最多的地方,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狀況、作業(yè)情況,給我們反饋了大量很有用的信息,這是我們了解他們最為直接的方式;其次是了解他們以前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翻看一些幼兒園采用的教材,向幼兒園的教師了解幼兒教育的方式、方法,或向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情況,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方面的一些基本情況等;再次,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有關知識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可以反饋出學生對某一部分知識原有的認知水平。這樣,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數(shù)學經(jīng)驗,認可學生對新知識的不同著眼點后,可在此基礎上組織活動,并通過反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xiàn)自己的認知個性,從而體現(xiàn)多樣的學習方式。
二、認真鉆研教學內容,選用適當?shù)慕虒W方式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注意因材施教。同樣道理,不同的教學內容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教師在教學時就應該選用適當?shù)慕虒W方式進行教學,而不應從頭到尾只選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如:在學習“9加幾”時,教師可選擇讓學生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提煉、概括出不同的算法,并通過比較尋找出最優(yōu)的、適合自己的方法;而在學習分數(shù)的寫法時,由于這是人為規(guī)定的,教師可選用講授方式,這樣的效果會更好;而在認識了幾時幾分的時間后,教師可選用動手實踐的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的活動,這樣可以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其實,講解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雖說是兩種對立的教學方式,但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學方式的改變,并不是所有的課堂教學都要學生親自經(jīng)歷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也不是每一節(jié)課都要學生進行收集資料的實踐操作、合作討論。任何一種教學方式,只要運用得當,都是有意義的學習。只有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通過積極的實踐與深入研究更好地去認識各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與局限性,才能夠根據(jù)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適當?shù)丶右詰谩?/p>
我們還可以嘗試使用啟發(fā)式教學。例如在數(shù)學教學中“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的分數(shù)特征”,教師可通過指導“有的分數(shù)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有的分數(shù)不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這里面的規(guī)律是在分子中呢,還是在分母中”,讓小學生自己通過驗證來獲得正確的結論。教師也可以點撥小學生:“你們試著把分數(shù)的分母分解質因數(shù),看能不能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教師把握好課堂上的學習進程,適當巧妙地點撥,可以使小學生的學習變得生動和順暢,也提高了小學生的活躍的思維。教師在課堂上不斷設置有利于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然后通過師生的討論讓小學生不斷獲得啟發(fā),最后他們自己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樹立正確的教材觀
為貫徹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新教材在呈現(xiàn)方式上作了一些改變,如:呈現(xiàn)一個學生根據(jù)知識點提出了一個問題,或呈現(xiàn)學生通過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最終得出結論的過程等;除此以外,新教材還編入了很多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數(shù)學素材,或是問題,或是情境,使之成為課堂上師生可以一起交流的話題。
教師在教學時,不應被教材習慣性的規(guī)定著,教學過程非要跟著教材走不可。例如教材上是學生提出問題,課堂上就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說出一樣的問題;教材中出現(xiàn)合作交流的畫面,幾個學生說出了幾種不同的算法,課堂上也要大家討論說出這幾種算法……這些只是形式上的改變,而非實質上的改變。
我們要改變教材觀,把教材提供的內容當作是我們教學的一個素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種幫助,整體設計課堂教學。我們只有靈活運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來創(chuàng)設活動,提供機會,才能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四、適當運用激勵性評價,激活課堂教學
行為實驗科學證明:一個人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能力就可能發(fā)揮到80%~90%,甚至更多。低年級的小朋友如果受到老師或同學的表揚,他的喜悅之情會表露出來,注意力會更集中,興奮度會更濃,參與的積極性會更高,學習的效果會更好。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注重學習過程的激勵性評價,及時抓住評價的時機,讓激勵的話語,及手勢動作、面部表情等體勢語言對學生進行即時、即地的評價,會讓學生自此至終充滿自信,并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充分交流,時時體會到平等與尊重,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當學生的口算速度很快時,我會說:“你算得真快,和老師一樣快!”對愛動腦筋,想出不同方法的學生說:“你的方法真好!”對回答錯誤的學生說:“沒關系,坐下想想再說,老師相信你能說得好的。”教師這些看似平常的話,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勇敢地一次又一次站起來表述自己的意見,真正讓評價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