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青
摘 ?要:隨著法治建設的日益加快,青少年維權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法律的明確保護,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是與青少年事務有關的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的光榮使命,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筆者結合基層青少年維權工作實際,對當前我國青少年維權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從完善和構建新的青少年維權機制出發(fā)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對青少年維權工作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青少年維權 ?工作機制 ?問題及對策
當前,我國已形成由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團體以及司法機構在內的多維一體的青少年維權工作體系,營造了全社會加大青少年維權工作力度與青少年自身積極維權相結合的良好氛圍,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促進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保障了青少年的合法權益。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無論是社會還是青少年自身,或是長效機制的有效建立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阻礙,它們制約著青少年維權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有力推進,并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維權工作的社會效果。
一、當前我國青少年維權工作存在的問題
1.青少年保護發(fā)展性法律的立法滯后
由于法律制度調整各種社會關系具有滯后性,使得我國對青少年保護的發(fā)展性法律立法調研及相關工作較之社會的發(fā)展變革有滯后傾向。同時,目前我國還沒有由國家立法機構制定的明確系統(tǒng)地調整關于青少年健康服務、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方面的專門法律法規(guī),立法工作存在空白區(qū)域,而已有的一些與青少年相關的法律制度原則性較強,大多是從宏觀方面進行指導,對執(zhí)法主體、責任主體、監(jiān)督主體等未作詳細、明確的規(guī)定,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固有偏見造成對青少年權益維護認識的誤區(qū)
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影響,青少年歷來被當作被管束和被動受保護的對象,社會長期忽視青少年在自身維權中的主體作用,尤其是家庭和學校還沒有真正從思想根源上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些家長和老師對有關青少年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持抵觸態(tài)度或情緒。由于傳統(tǒng)家庭和學校教育方式、觀念和內容的影響,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關注法律的教育和維權、防范的方法手段的傳授,現(xiàn)在的青少年普遍缺乏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不知道自身享有哪些權益,不知道如何維權,更甚者不敢維權,如果發(fā)生了侵權,就將責任推向社會和他人,而沒有從青少年自身的維權意識和能力上尋找癥結,更沒有從家庭和學校教育培養(yǎng)方式存在的問題和缺陷上挖掘原因。這些固有的傳統(tǒng)偏見對青少年維權機制的探尋都有一定影響。
3.青少年維權觀念亟待改變和加強
在開展青少年維權工作時,政府和社會主要關注的是青少年權益受侵害的具體案件,往往從青少年受侵害具體案件的現(xiàn)場識別、青少年的抵抗、以及青少年受害后的法律追究和民事補償等方面來具體組織和開展青少年維權工作。例如,教育和指導青少年如何與侵害自身合法權益的行為作斗爭,如何防止不法侵害和減少人身侵害和財產損失,以及侵害事件發(fā)生后青少年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制裁侵害者和獲得經濟補償,這些方面的工作是重要和必要的,但更多的只是關注具體微觀的侵害案件及事實,而對宏觀整體上的青少年維權關心不夠,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
4.青少年維權部門權責存在片面性
由于我國政府部門條塊設置和管理的現(xiàn)實,青少年權益維護的執(zhí)行單位也隨之呈現(xiàn)分割狀態(tài),相關部門各管一塊,條塊現(xiàn)狀的存在,使得青少年權益遭受侵害時,不是條條塊塊都管,就是條條塊塊都不管,要不就是管不全,存在空缺和漏洞?,F(xiàn)如今,不少青少年維權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工作難有突破,維權資源出現(xiàn)閑置或者浪費,相關部門或機構的不作為或亂作為,其背后往往都存在著“利益部門化”這個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頑疾。這個頑疾導致青少年維權部門職責的片面性成為必然,而承擔損害后果的往往成為應當全面接受保護的青少年們。
二、完善青少年維權工作機制的對策
1.繼續(xù)完善以共青團組織為主體,學校和家庭為依托的青少年維權網絡體系
為了使維護青少年正當權益落到實處,應繼續(xù)完善基層共青團組織,社區(qū)和學校、家庭構成的維權網絡體系。在這個網絡體系中,各級共青團組織要發(fā)揮牽頭引領作用,社區(qū)、家庭、學校要為基本依托,按照分級管理、協(xié)調聯(lián)動的工作機制,推進青少年維權工作開展。各級政府要與共青團組織形成良性互動機制,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對青少年維權工作提供大力支持,逐步完善保護性、管理性和服務性為一體的立體實踐維權體系。
2.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構建面向青少年的法制保障體系
當前,有效降低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和青少年侵權事件發(fā)生,首當其沖的是要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和自護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制意識、自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因此,更應注重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教育的廣泛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具體來講,要注重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將文化課學習與法律知識學習滲透結合;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普法活動,針對青少年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因材施教;要積極開展自護教育,采取自護培訓、專家授課、錄像觀摩、模擬情景訓練等教學形式,組織廣大青少年深入學習預警報警知識、自衛(wèi)防范知識、心理素質訓練、自救互救知識和避險逃生知識等,使他們初步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巧,引導青少年學會自我保護、防范侵害。
3.建立健全青少年維權信息收集和反饋機制
對涉及青少年權益事件的信息,各級共青團組織或其他政府部門的主辦人員在接到青少年咨詢、投訴的第一時間應及時按信息類別、復雜程度等進行分類登記,并遵循青少年維權工作規(guī)定的流程、時限、責任作出明確處理。另外,根據各單位職責的不同,由青少年維權協(xié)調機構將所有青少年維權信息及時分發(fā)處理,并及時向政府分管青少年維權事務領導匯報,涉及犯罪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另外各部門在作出解答和處理后,應及時將處理結果反饋給咨詢人或維權申請人,并對咨詢人或投訴人進行回訪,將回訪的情況及當事人的滿意度反饋給青少年維權機構。
4.建立健全青少年維權保障機制
青少年維權保障機制是確保青少年維權機構能夠順利完成維權的重要一環(huán)。保障機制具體包括組織保障、經費保障和人員保障。組織保障可以建立由政府主管領導擔任負責人的協(xié)調機構,并要求各級團組織和相關部門提高重視程度,加強責任心,提高青少年維權能力;經費保障是承接青少年維權事務的基本要素,政府應當將青少年維權經費納入年度預算,向青少年維權組織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另外各級團組織可以大力發(fā)展志愿者服務,通過志愿者服務網絡來提供青少年維權的人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