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股市的消息總是不斷地傳入我的耳朵,前些天我去向作者約稿,還聽他們談到,連隔壁賣米的大媽也去證券公司開戶了。
我們這本研究藝術的雜志當然不會去探討股市的漲跌,再說我也不會炒股,但聽得多了,我對比了一下,發(fā)現炒股與藝術竟還真有不少相通之處。
據說炒股有長線、短線、中線之分,價值派認為長線是金,他們所尊崇的“股神”巴菲特就信奉“一旦買入,終身持有”。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對的,但它卻觸動了我,讓我去思考藝術上相似的問題。
我看到有的年輕畫家,一開始取得了一點成績,卻早早就定型了,之后再也不思進取,不敢突破,以致總在原地踏步,再也沒有成長。不知道這是不是就像股市里的短線,只有短漲的潛力,終究不是牛股。
也有的畫家,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路,卻深怕別人說沒有變化,沒有進展,于是不敢深挖下去,轉而另尋新路,卻總是不如原來的好。不知這是不是“騎牛找?!??
還有的畫家,畢其一生,只專注于一個題材,心無旁騖,最終名垂畫史。像莫蘭迪一輩子鐘情于瓶瓶罐罐,莫迪里阿尼專注于歪臉長脖子的造型,夏加爾永遠在用畫筆表達著對故鄉(xiāng)的眷戀,等等,均是如此。這是不是就是“抱著一支好股票終老”?
而有的畫家,其大半生都在學習,都在摸索,到了晚年,才開始厚積薄發(fā),漸漸形成自己的面貌,最后成為留名青史的大師。像齊白石、黃賓虹等即是如此。這是不是所謂的“長線是金”呢?
我個人是欣賞齊白石、黃賓虹這一條路的,我認為藝術不要著急“結殼”,風格應是水到渠成的事,重要的是要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地給自己的藝術增加內涵。我們本期“解讀名家”介紹的丘挺,我認為就是現在在走著這樣的路子的代表,他學生時代遍臨了經典的山水名作,現在雖已人到中年,但仍然不去形成所謂的風格,而是認認真真地向傳統(tǒng)學習,向自然學習。我認為他將來一定會取得大成就的,希望他再沉得住氣。
前段時間股市急跌,于是網上流傳一個段子:39年前,蘋果聯合創(chuàng)始人韋恩把他那份10%的股份以800元賣給了喬布斯。今天這部分股權價值580億美元。賣掉股票的韋恩還活著,而擁有巨大財富的喬布斯卻去世了。這就是生活,無所謂輸贏。
對于人生來說,股票和藝術或許都不是那么的重要。
孟遠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