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天壽
關鍵詞:名醫(yī)經驗;張杰;溫補脾陽;辨證論治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31
中圖分類號:R24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7-0107-02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張杰教授為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臨床工作40余年,學驗俱豐。張師治療疑難雜癥重視“脾陽為本”的學術思想,藥物常選用干姜、草果、砂仁、吳茱萸、桂枝、人參等溫健脾陽之品,尤喜重用干姜(15~30 g)溫而不燥,溫中兼能解表。若病在肺,則配生姜、桂枝;病在心,則配人參、桂枝;病在脾胃,則配草果、砂仁等;病在肝,配吳茱萸;若病在腎,配附子、肉桂、淫羊藿。筆者有幸?guī)煶袑W習,受益匪淺?,F(xiàn)將張師溫補脾陽經驗介紹如下。
1 溫補脾陽、化痰降氣治哮喘
哮喘辨證論治首要辨清虛實。實證者宜分清或痰或火:痰者,化痰降氣為主;火者,降心火、清肺金。虛者無外乎肺、脾、腎。方用麻黃湯、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加減。張師認為,脾屬土,為萬物生長之源,既滋生了正常的生理物質,也滋生了致病的病理物質。脾陽旺盛時,有助于正常的生理物質生成,同時抑制致病的病理物質產生;脾胃一虛,則肺氣先絕。故臨證應重視脾陽的培護與兼顧,可選用四君子湯加干姜、生姜、砂仁、桂枝等,以培土生金或健脾化痰。
案例1:患者,女,53歲,2009年7月28日初診。哮喘宿疾,觸冒風寒即發(fā),此次發(fā)作已半月,疊用激素、抗生素之類均未獲效??滔拢捍傩貝?,痰多,痰白清稀,形寒背冷,夜不能寐,口渴,苔白膩,脈滑。此痰邪壅肺,肺失肅降。治當溫脾化痰、降氣平喘。處方:苦杏仁15 g,浙貝母15 g,桔梗12 g,橘紅15 g,姜半夏12 g,射干10 g,炙款冬花15 g,萊菔子15 g,炙麻黃12 g,干姜20 g,砂仁10 g,黨參、茯苓各2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09年8月5日二診:藥后痰少喘輕。守方加全瓜蔞20 g、麩炒枳殼15 g,繼服7劑。
2009年8月13日三診:哮喘已止,伴乏力神疲。前方去炙麻黃、射干、炙款冬花,加黃芪30 g、焦白術15 g、防風10 g,繼服15劑善后。
按:哮喘宿疾,病已入里,痰邪郁結,氣逆而喘,故選用射干麻黃湯中射干、炙麻黃、炙款冬花、姜半夏,加苦杏仁、桔梗、浙貝母、萊菔子宣肺平喘以治標。又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乃脾陽不足之象,故選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中黨參、茯苓、橘紅、姜半夏加干姜、砂仁溫脾化痰以治本。二診時加全瓜蔞、麩炒枳殼寬胸理氣。三診時痰消喘止,虛象已出,故轉方配用玉屏風散補益肺氣以固表。
2 溫補脾陽、理氣化瘀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張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因脾胃素虛,毒邪乘而襲之,使脾之清陽不升、胃之濁陰不降所致,病久則胃黏膜腺體血運障礙,營養(yǎng)匱乏,使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及炎性反應,出現(xiàn)瘀阻胃絡之證候。并認為脾胃素虛是慢性萎縮胃炎發(fā)病與轉歸的根本內因。若脾胃正氣旺盛,則可防御驅除之;反之,毒邪為患,久致毒腐成瘍,瘀結成積。因此,張師臨證重視脾陽的修復與兼顧。常選用黃芪建中湯加陳皮、厚樸、木香、佛手、干姜等溫補脾陽,另用蒲公英、金銀花、白花蛇舌草、黃芩、黃連等清熱解毒,丹參、赤芍、當歸、三棱、莪術、三七等養(yǎng)血化瘀。
案例2:患者,男,48歲,2013年8月9日初診。胃脘疼痛6年余,屢經中西醫(yī)治療,效果不顯,近來加重??淘\:胃脘隱隱作痛,痞滿噯氣,得溫緩解,伴面色無華,倦怠乏力,舌淡有齒痕,苔白,脈沉緩。胃鏡及活檢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此中陽式微,氣滯瘀阻。治以溫補脾胃、理氣化瘀。處方:炙黃芪30 g,桂枝15 g,炒白芍20 g,炙甘草8 g,黨參15 g,炒蒼術、麩炒白術各15 g,高良姜20 g,干姜20 g,草果10 g,木香10 g,砂仁6 g,三棱10 g,三七粉(沖服)6 g,炒黃連6 g。10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3年8月23日二診。藥后諸癥皆輕,時有胃脘嘈雜,舌脈同前。守方加吳茱萸3 g,繼服20劑。
2013年9月25日三診:諸恙皆輕,原方繼服20劑鞏固治療。
按: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大多呈現(xiàn)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病理狀態(tài)。本案患者病程已久,畏寒、面色無華、倦怠乏力、舌淡有齒痕、苔白、脈沉緩乃脾胃氣(陽)虧虛之象;胃脘隱隱作痛、痞滿噯氣是肝氣犯胃、氣滯之象,病久必瘀,則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故選用炙黃芪、桂枝、炒白芍、炙甘草、黨參、炒蒼術、麩炒白術、高良姜、干姜、草果等溫補脾陽、補益中氣,木香、砂仁疏肝理氣,三棱、三七行氣化瘀,炒黃連清熱解毒。二診時,胃脘嘈雜乃肝胃不和之象,故加吳茱萸,合炒黃連以達疏肝和胃之效。
3 溫補脾陽、化飲利水治心力衰竭
張師認為,心力衰竭(以下簡稱“心衰”)多屬于心腎陽虛證,痰飲水濕內舍于心,使心脈痹阻而然。其病位在心,但與肺、脾、肝、腎緊密相關。心氣不足,心血瘀阻,則諸臟失養(yǎng);肺氣不宣,則呼吸困難、咳喘難臥;肝失疏泄,則見脅下癥塊、肌膚黃染;脾失健運,則腹脹納呆;腎失開闔,則尿少、浮腫。病本雖屬心腎陽虛,而“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素問·太陰陽明論篇》)?!毒霸廊珪吩疲骸捌橥僚K灌溉四旁,是以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有五臟之氣,此其互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睆垘熢跍匮a心腎陽氣同時,也重視脾陽的溫補與兼護,認為脾位居中焦,通連上下,心腎相交,平衡而安。若病偏心肺,常選用苓桂術甘湯加干姜、紅參、黃芪健脾益氣、溫陽化飲,若病偏肝腎,常選用真武湯加干姜、淫羊藿補益肝腎、溫陽利水。
案例3:患者,女,70歲,2010年4月26日初診。原罹冠心病,心衰。刻下:顏面下肢浮腫,心悸,氣短,動則喘甚,夜尿多,舌淡黯水滑,苔薄白,脈微代。乃心腎陽虛,水邪上泛。治宜溫補脾陽,化飲利水。方以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加減:茯苓30 g,桂枝30g,麩炒白術15 g,炙甘草10 g,炮附片15 g,炒白芍15 g,生姜10 g,干姜15 g,紅參10 g,黃芪30 g,澤瀉15 g,淫羊藿20 g,當歸15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0年5月12日復診:顏面及下肢浮腫漸消,心悸、氣短為甚,舌脈同前。守方加五味子10 g、麥冬20 g。繼服14劑。
按:本案患者顏面浮腫、心悸、氣短系心陽不足,飲邪客于心肺;下肢浮腫、夜尿,多乃腎陽虧虛,氣化無力。故選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溫補心腎、利水化濕以治本,配用干姜、紅參、黃芪溫健脾陽、益氣強心,淫羊藿溫陽補腎,澤瀉利水祛濕,當歸養(yǎng)血活血。心、脾、腎陽氣充,水濕陰霾自散。復診時加用五味子、麥冬與紅參合用組成生脈散以益氣生津、復心氣,兼防溫燥傷津液。
4 小結
中醫(yī)認為,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故“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陽氣主要有推動、溫煦、防御和固攝等作用。人體精、氣、血、津液的生成和運行,以及維持臟腑組織間的生理活動,都要靠陽氣。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脾運化水谷精微功能的盛衰主要在于脾陽的強弱??v觀自然界萬物的生長,均離不開土壤與陽光,只有土壤肥沃與陽光充足,生物才能生長旺盛,反之則衰。辨證時,張師十分重視脾陽為本的思想,選藥組方也避免苦寒之品傷及脾陽。“四季脾旺不受邪”。張師認為,脾陽充盛,外邪不得入侵。若遇易感冒患者,治療常用玉屏風散合四君子湯加干姜、桂枝等化裁,補益肺氣以固表,溫補脾陽以實里。脾性屬土,為萬物生長之源,既滋生了正常的生理物質,也滋生了致病的病理物質。若脾陽旺盛則有助于正常的生理物質生成,同時抑制致病的病理物質產生。脾位居中焦,通連上下。在慢性肺病的緩解期,張師常采用培土生金法。若肝氣生發(fā)太過,常配培土抑木法;心腎不交者,則效法李東垣《醫(yī)學發(fā)明·兩腎有水火之異》三才封髓丹(天門冬、熟地黃、人參、黃柏、砂仁、甘草),根據脾陽虛損程度,伍以干姜、草果等溫通脾陽,以交通心腎。
(收稿日期:2014-07-17)
(修回日期:2015-03-17;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