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在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xiāng),那里有侗族風雨橋、鼓樓、干欄式木構建筑,有許多勤勞淳樸、善良的侗族人,那里保留了古時民族傳統(tǒng)文化、飲食生活習慣。每次回家鄉(xiāng)看到身穿侗族服飾的侗族人,總有莫名的感動,兒時記憶瞬間浮現(xiàn)于眼前。自從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聽到侗族老人們在鼓樓里和風雨橋上唱侗歌,那些歌曲古老、神秘、自然,就像百靈鳥的呼喚聲穿梭于青山綠水間,引領我的靈魂在大自然中自由飛翔。當清晨的陽光普照在青山綠水間時,侗族人民便開始了一天的勞作,男人上山砍柴打獵,婦女們便在家忙于家務照顧孩子,這些讓我聯(lián)想到了中國古時男耕女織的年代,侗族延續(xù)了這樣的一種民族傳統(tǒng)。兒時,當村寨新建鼓樓、風雨橋時我會虔誠地去學習師傅們怎么量取木料、鑿榫,學習雕刻師雕刻瓦檐上的龍、鳳等圖騰崇拜的靈物,有時候自己也拾起一小塊木料琢磨著便雕了起來。時常與小伙伴們在田間收集泥土捏出自己心中的向往。時至今日,當看見那些土色的雕塑泥時便時?;貞洠驗樗N含了侗鄉(xiāng)的溫情,也喚起了我兒時那懵懂的記憶,這些讓我走向了雕塑的這一條藝術道路,并且一直往這條路走下去!
雨水滋潤著大地,萬物復蘇,大自然便更增添活力。每日清晨,太陽初升,侗家人便有規(guī)律的上山勞作,盡情灑下每一滴辛勤的汗水,人與自然和諧相生,向大自然索取,必將回饋于大自然。在辛勤的勞作下,糯米熟了,收割時節(jié)總令人愉快,此刻,侗寨男女老少迎接喜慶佳節(jié),每位侗家同胞臉上因此熱情洋溢。寨頭寨尾的婦女準備糯米糍粑,用祖上承傳下的舂米之具舂在每一粒糯米上,侗家人對于生活的自信、向往與深存感恩之心,因此,幸福感深植于侗寨。這時,侗家人把自釀的米酒、酸魚、酸肉、糯米糍粑等食材擺放于風雨橋與鼓樓上,以此種形式感謝上天的恩賜。
作品《侗家糯香》,取材于侗家人的勞作景象,吸取侗族建筑榫卯構造方式,以組合構造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將兩種不同材質與造型之元素合理組合并置,使其形成裝置場景式的藝術樣式,表現(xiàn)侗家人特有的生存哲學理念。深入侗寨體驗生活,用心領悟侗家人辛勤勞作之情景,把最動人的那一瞬間轉化為雕塑藝術。泥板成型塑造藝術手法與木結構的榫卯技藝兩者結合,作品呈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場景雕塑。侗家人以勞動為驕傲、自豪,每日勞作收獲的快樂便自然流露,那是他們的天性?!抖奔遗聪恪返闹黧w人物部分構圖節(jié)奏輕快活潑,營造收獲的喜悅,體現(xiàn)侗家人熱愛勞作,以勞作為快樂的一種價值觀。作品人物部分通過形體動作、空間造型,以節(jié)奏、線條、形態(tài)起伏、強調空間等方法,通過雕塑構圖的基本法則達到呼應主題的效果,侗家人的特性得以刻畫。
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是侗族的養(yǎng)身理念。侗寨鼓樓建于寨心,帶來膽識、力量,是侗族智慧的結晶。侗族視鼓樓為太陽、神靈、智慧的引導者,他們信仰天、地、萬物神靈,以歌聲呼喚大自然,模仿水流、鳥、蟲的聲音。他們三五成行來到鼓樓前,此時鼓樓猶如溝通神靈之平臺,他們向神靈呼喚,唱出靈魂之歌,歌聲在山的那邊與侗寨之間連綿回蕩,百靈鳥三五成群在枝頭上呼應,穿過侗寨的小溪歡快的涌動,天空為之湛藍,大地海納百川,此時人與自然天人合一。上山勞作一天歸家的男人們來到侗寨鼓樓,側耳聆聽寨老歌唱陳年往事,侗族歷史在寨老唱的歌里呈現(xiàn)。
陶作品《唱完這山唱那山》,取材于侗族大歌,以此作品述說自己內心深處思鄉(xiāng)情懷,表現(xiàn)侗族大歌最原生態(tài)的一面,把長年生存于青山綠水間的侗族的生活氣息加以刻畫。作品選用坭興陶質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為了使作品呈現(xiàn)質樸親和感和濃郁的鄉(xiāng)村田園氣息,侗族大歌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與坭興陶古樸原始的特質相互融合。在燒制工藝上,用還原氧化的燒制技藝,在窯爐的燒制溫度上進行合理控制緩慢升溫,當溫度達到850度時,適量加入250克松香,并將窯爐觀火口堵塞,讓松香與陶充分融合,使陶的顏色古樸沉穩(wěn),色澤含蓄動人。作品制作技法采用泥版成型的塑造手法,運用切、捏、推、刻等藝術塑造技法,其凸顯手的痕跡,使作品富含人性關懷的手溫,泥土的語言成為這件作品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泥版之間相互疊加,如音樂般魅力,唱出連綿起伏的侗族大歌,此時侗族大歌一直在耳邊環(huán)繞。
身居他鄉(xiāng),時常戀家,偶遇某景讓人回憶兒時往事,不禁感慨。萬千母親對兒女的關懷勝過自己的生命,為了自己的兒女,母親獻出所有,這是人性的根本。陽光照耀大地,母親像大地一樣提供給我們衣食住行,毫無保留地把自己貢獻,泥土栽培著萬千植物,民以食為天,農民向土地有序地索取。樹木提供給侗族賴以生存的棲身之處,種下樹苗,樹木得以繁衍,母親的偉大無可比擬。古時的侗族,侗寨里男的上山砍柴打獵,婦女們便在家把持家務、照顧兒女,一針一線把家人的衣物、鞋子做出來,侗族婦女們一群人圍在火堆旁做些小手工藝,也在期盼著自己的丈夫從山里收獲歸家。
作品《母親》,取材自侗族,受到母親的感動而創(chuàng)作。小的時候受到母親的教誨:為人處世需虔誠,真誠待人,認真做事,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路,要感恩,這些話我時刻記于心。記憶里的事總是那么美好,向往懵懂的時期與童年的回憶,把這些記憶表達在作品上。作品的創(chuàng)作吸收了侗族干欄式、梯式榫卯構造方式來進行藝術深加工,以組合構造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將木樓梯與人物主體相融合,產生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理念。作品構圖的處理上,把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理念融入其中,把母親堅韌、關懷、母愛情懷加以詮釋。作品人物呈現(xiàn)一種期盼的場景,兒女們依偎著母親,等待著他們的父親歸來。
侗族系列作品是從深入侗寨體驗生活到構思,再到后期制作,共用了三年時間完成。這些作品飽含我對侗寨的熱戀,對侗家人的感情。創(chuàng)作準備初期,我把作品的構思創(chuàng)作意圖告訴了家鄉(xiāng)侗寨寨主,得到了很多幫助,找到了許多侗族古老的農具來作為創(chuàng)作參考,侗寨的許多父老鄉(xiāng)親熱心幫助,爭相做模特,在那得到了很多一手素材,也因為自己是侗家人并且對侗族民俗文化的了解,促使我的雕塑作品素材與靈感源泉取自侗族地區(qū),也得到父親母親的支持,所以我把全身心的感情傾注于侗族民俗的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
以此文感謝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
趙忠勤
1985年9月生于廣西柳州三江縣,侗族。2013年畢業(yè)于廣西藝術學院雕塑專業(yè)獲碩士學位,師從雕塑家何鎮(zhèn)海教授。職業(yè)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者、教師。代表作品:《唱完這山唱那山》《侗家糯香》《母親》《暮歸》《山音》。2014年,作品《侗家糯香》獲首屆中國當代青年雕塑作品展最高獎銀獎(中國·長春)。2014年,作品《侗家糯香》獲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雕塑展獲獎提名(中國·北京)。2013年,作品《唱完這山唱那山》獲中央電視臺雕塑大賽銀獎(中國·北京)。作品曾被中央電視臺、長春雕塑藝術館等部門與私人企業(yè)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