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玲
一、景觀虛體設計要素的基本概念
虛,實際上就是說不實際、空虛的,與實相對應。在分析景觀虛體設計要素的時候,需要依據(jù)景觀實體設計的基本概念來進行界定。也就是沒有具體實物形式,但是在自然中還是存在的,可以被人們感知,能夠通過被景觀設計師進行利用和改造,從而達到某種景觀效果的元素[1]。例如,聲、光、風等。
二、景觀虛體設計要素的基本分類和特性
可以從兩方面來對景觀虛體設計要素進行分類,虛體屬性要素和虛體天景要素。虛體屬性要素實際上就是說物質(zhì)本身具有的屬性。例如,氣味、顏色等。虛體天景要素就是說來源自然的要素和現(xiàn)象。例如,光、風、電、雷等。
景觀虛體設計要素是沒有辦法形成獨立景色的,如果不借助其他的虛體或者實體要素就不能打造出實際的景觀效果。因此,景觀虛體設計要素需要借助一定的人體感官才能夠達到想要實現(xiàn)獨特景觀的目的和效果。人體感官一共可以分為五種,包括聽覺體驗、視覺體驗、觸覺體驗、感覺體驗以及嗅覺體驗,從而順利完成對景觀的理解。每設計一種虛體要素都需要一到兩種的感官體驗。光要素要能看見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風要素需要感知和聽覺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例如,在設計萬壑松風的時候,就是景觀虛體設計的典型案例,成片松林在風的作用下沙沙作響,十分容易讓人們想到千軍萬馬的氣勢[2]。
三、景觀虛體設計要素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一)光要素設計
光要素可以分為人造光和自然光,因為光的獨特性質(zhì)可以營造出十分奇特的景觀。例如,折射、反射等。光因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以引導視線的作用,人們的視線會依據(jù)光線的情況進行前進,尤其是在一些比較黑暗的地方。例如,被稱為中國具有最普遍趣味取向的山岳審美的一線天。當人們身處黑暗狹窄空間的時候,光亮會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讓人們的視線透過狹窄空間看向外面開闊的風景。光還可以營造一定的神秘感以及具有一定限制空間功能的光可以限定和分割空間。在設計景觀的過程中,利用山石、地形與光之間形成的明暗變化,適當合理的劃分空間。對于在設計的時候營造空間層次感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九寨溝鏡湖就是通過湖水如鏡的特性,形成的水上虛擬空間,以便達到擴大空間效果。在設計的時候可以通過遮光、濾光、漏光、透光、反光、折光手法來進行景觀的設計,以便于達到虛體設計的目的。例如,杭州西湖三潭映月就是通過反光的方式形成虛像設計的。
(二)聲要素設計
依據(jù)發(fā)聲對象可以把聲要素分為人工聲要素、自然聲要素以及人活動聲要素。在景觀設計中使用聲要素,就是說合理把聲要素作為基本操作要素進行運用。依據(jù)實際情況、場地特點以及心理需求等來規(guī)劃顯示的聲要素景觀。聲要素主要特性為音色、響度以及音調(diào)。聲要素可以創(chuàng)造場所精神、營造懸念引導空間以及增加參與感和感官體驗。例如,西安鐘鼓樓中的暮鼓晨鐘渾厚的鐘聲都是具有獨特記憶的,能夠讓人們產(chǎn)生共鳴,存在一定的認同感,合理地反映了區(qū)域特色文化,喚醒人們的回憶。在設計景觀的時候,可以利用襯托、擬聲、掩聲、回聲、借聲、補聲、寓聲以及匯聲等方式來進行聲要素的設計。例如,宜賓的蜀南竹海,白天會清風搖曳、竹林林立、借竹聽風,夜晚的時候琴蛙共鳴、聲音如古琴,此起彼伏,借助蛙琴和竹海吸引了不少的聽客。北京天壇公園就是利用回音壁的典型,通過聲波之間不同的發(fā)射和折射的速度、不同的介質(zhì)來保障聲音通過墻壁進行連續(xù)折射,在任意的位置都可以聽見回聲,營造出天人感應的氛圍[3]。
(三)風要素設計
在設計虛體景觀的時候,風要素是最特殊的,可以用來營造動態(tài)景觀以及創(chuàng)造節(jié)能景觀。風要素需利用人體感官來形成景觀,不能獨立成景。在設計風要素虛體景觀的時候,可以利用觀風、聽風以及悟風的方式進行設計。例如安藤忠雄的風之教堂主要就是通過對風人們感官造成的影響從而形成的獨特風景。揚州的個園,南側有一個冬山風音洞,主要就是利用高墻以及外圍窄巷形成負壓,因為具有比較小的洞口,具有十分急的流通速度,只要有風吹過,就可以發(fā)出類似笛簫的聲音[4]。
四、結語
總而言之,景觀虛體設計要素對于景觀設計來說具有重大作用,對于風、光、聲等要素的影響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過特性和分類來判斷設計的形式和手法。利用沒有具體形式的物質(zhì),通過感知自然中的元素,對其進行改造和運用,以便于可以達到景觀設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波,趙正祥.淺析景觀視覺中心設計[J].科技視界,2012(26).
[2] 李曉萌.景觀虛體設計要素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風、光、聲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3] 吳德雯.淺析庭院空間的景觀設計要素[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23).
[4] 常雪怡.淺談現(xiàn)代景觀環(huán)境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8).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