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 要:漢服不同于古裝,有形制更有承載的文化精神,越來越多人熱愛漢文化并且開始在付諸一些行動來推廣復興漢服。在漢服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人們也就形制方面產生了不小的分歧。一方認為應尚古守制,另一方則認為應在改良的基礎上進行發(fā)揚。無論是堅持沿革古制的一方還是執(zhí)著于漢服日?;囊环剑际菫榱烁玫膶h服延續(xù)下去。
關鍵詞:漢服形制;改良;守制;問題研究
一、漢服傳承的歷史背景
《易經·系辭下》中言“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自此起,服飾不僅作為穿著,更承載了我國的文化內涵持續(xù)發(fā)展了千年。經過朝代變遷、不斷融合、吸收各個時期的衣著特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而在社會文明發(fā)達、服裝簡潔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眾少數(shù)民族也都保存了各自的傳統(tǒng)服飾。近年來,“漢服”——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非漢代服飾)也走進了人們的眼中?!皾h服復興”的呼聲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人稱“同袍”(語出《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現(xiàn)漢服運動參與者互稱有志同道合者之意),著漢服。
一般認為,漢服在形制上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交領、右衽、接袖、中縫、章紋、系帶、隱扣等方面。現(xiàn)代推崇的漢服種類主要有秦漢時期的直裾、曲裾,唐代襦裙、圓領袍,宋代褙子、朱子深衣,明襖裙等。在漢服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人們也就形制方面產生了不小的分歧。一方認為應尚古守制:漢服作為漢族人民的代表服飾,象征著一個民族數(shù)千年來延續(xù)的文化,所以應嚴格按照形制來。另一方則認為應在改良的基礎上進行發(fā)揚:服飾變化反映出時代的進步,即便是歷史悠久的漢服在今日也應作出調整才能更具代表性。
二、漢服傳承中的尚古守制
經調查發(fā)現(xiàn),支持嚴守形制的人大多認為:形制是漢服作為民族服飾區(qū)別于其他裝束的最大特點,如果失了形制,那僅僅是現(xiàn)代人模仿古人隨意制造的假想物,充其量只能算作帶有民族色彩的“影樓裝”。而漢服之所以不同于古裝、影樓裝,正是因為嚴格的制作要求。從選料、配色到裁剪、縫合,每道工序的嚴守都是對其質量的把關,更是為了能最大程度的展現(xiàn)其傳統(tǒng)型、民族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歐陽修《于飛樂》中“蜀紅衫,雙繡蝶,裙縷鶼鶼”的描寫,都體現(xiàn)了其華美精致。而如果不守形制,肆意改動,比如現(xiàn)代圖樣大張旗鼓取代,難免顯得不倫不類,莊嚴之美盡失。
其次,漢服的形制也表達了特定意義,其規(guī)格設計也體現(xiàn)了漢族傳統(tǒng)思想教化。當寄托了美好祈愿于漢服之上,隨便改動顯得輕視傳統(tǒng)。例如前后中縫象征著剛正不阿、中正中庸,廣袖代表著天地圓融……這些在《禮記》等古籍上都有體現(xiàn)。而在不守古制的漢服中出現(xiàn)了無中縫,八字袖,這樣的服裝只能算是力求形似的追逐復古潮流,可古時傳承下來的文化內涵卻半分也無。如此膚淺的“復古風”裝扮又如何能夠代表漢族深遠的服飾文化?更有甚者,將右衽改成了左祍(古代去世者穿法),這樣的錯誤實在是一種不尊重。
結合以上兩點來看,支持尚古守制的一方更重視漢服形制中透露出的漢族文化。漢服的傳承,更多意義上是漢文化精髓的傳承,完美保留這份傳統(tǒng)并以精準形制將之傳達給大家,才是核心意義與終極目標?;蛟S下一次春節(jié)聯(lián)歡的舞臺上,再有56個名族穿著各自的民族服飾登臺時,漢族的服裝將不再是旗袍,而是漢服。
三、漢服傳承中的改良發(fā)揚
與尚古守制之相對,另一方則持改良發(fā)揚的態(tài)度。
首先,漢服并非只是小眾范圍的愛好,理應將其發(fā)揚光大,讓漢族,讓中國,讓世界了解這一璀璨光華熠熠生輝的民族服飾。要達到這一層次,就必須使?jié)h服更具有親民性,而不是神圣莊嚴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貴貨”。此時形制一說就成為了阻擋漢服走向大眾的一座高山。試想,當群眾被漢服吸引并有意向深入了解時,宣傳者們立刻搬出了復雜嚴苛的形制規(guī)格,以及如何歷經歲月長久不息的文化背景歷史沿革,實在是不利于保持那份熱情。過分強調只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對漢服敬而遠之。如果得不到大眾的支持與力挺,長時間沒有新生力量的加入,只靠一小部分人的追捧,漢服難以得到廣泛的認可與承認。
其次,改良還因為漢服需要適應時代變化,符合當代人的生活要求?,F(xiàn)今,“帶著漢服去旅行”,“漢服日?!钡然顒?、口號如潮水猛烈襲來,更多的人開始思考,漢服是否真的便利,真的可以走進生活,完美融入萬家燈火?因為生活習慣日?;顒?,傳統(tǒng)漢服必然無法以輕便博得青睞,所以要想提高其競爭力,改良是必經之路。而至今為止,許多漢服商家的改良設計進行得較為順利,雖有質疑聲,但一路走來也獲得了不少支持。改良后的漢服,相較于傳統(tǒng),不僅在穿著上更為方便,動作上更加靈活,審美上也很符合現(xiàn)代人的標準。
最后,改良也是為了去除漢服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古時流傳下來的落后思想在漢服里也存在。比如《后漢書·輿服志》中“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森嚴等級觀念,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理應從漢服中剔除。
綜合這三點理由,支持漢服改良的人們,比起強調文化傳承則更加強調漢服適應時代、融入大眾的重要性。既然作為民族服飾,大眾的承認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四、漢服傳承的現(xiàn)實展望
無論是尚古守制的一方,還是改革發(fā)揚的一方,都是懷著對漢服的熱愛,希望將其以最美的方式展現(xiàn)與眾人面前。雖然雙方各執(zhí)一詞,有爭論存在,然而,從本質上看兩者并非矛盾沖突,而應算作殊途同歸。眼下的情況是,漢服運動蓬勃發(fā)展,各高校也成立了漢服社團,各城市民間也常常在傳統(tǒng)節(jié)假日出現(xiàn)漢服主題的慶?;顒拥鹊?。然而即便如此,漢服還是沒能完全走向大眾,質量也參差不齊,愛好者的宣傳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歷史原因產生的斷層時期,也令其復興更加任重而道遠??杉词故窃诜饨ǖ墓糯?,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中的易服規(guī)定也在一片爭議中實現(xiàn)了目標,相信在文明開化的現(xiàn)代社會,全民漢服的偉大夢想實現(xiàn)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五、結語
在漢服形制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持開放的態(tài)度。無論是哪一方都有其正確的理由,尚古守制是為了漢服文化的保留與繼承,改良發(fā)揚是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每一方、每位愛好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漢服對于每個人的意義也大不相同。盡管觀念不合,方式不一,但目標卻是相同的——著漢族服飾,揚漢族文化。理智地對待雙方意見,嘗試從對方的視角去了解漢服,解讀漢服,大家才能更加深入的思考得出何為最適合漢服傳承的方式。不過正如之前所說,二者并不是針鋒相對的緊張關系,而是殊途同歸的密切聯(lián)系,或許相互借鑒融合也不失為第三種方式。
參考文獻
[1] 袁杰英.中國歷代服飾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黃螚馥,喬巧玲.衣冠天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 樓慧珍.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3.